范雎历史功绩被严重夸大:放逐魏冉、逼杀白起,任用私党丢城失地

翻阅有关范雎事迹和评论的史书,几乎皆称之为名相,即使现在一些报章也说范雎是秦国历史上智谋深远、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然而,历史不忍细看,细看史书和出土的史料,你会发现范雎对于秦国统一事业的功绩被严重夸大。其实,范雎过远大于功!

范雎的历史功绩被严重夸大

范雎以其“远交近攻”的策略著称于史,历来论史者也大多认为范雎所提出的这一策略,对秦国统一六国起过重要作用。其实不然!这种议论给人一种错觉,仿佛秦国在范雎执政前,尤其是在魏冉执政期间,一直在推行“远攻近交”的错误军事路线,而范雎才开始纠正了这个错误。这完全是被范雎的说辞所迷惑。范雎进说的目的根本不是讨论秦国的对外政策,而是为了攻讦魏冉。当时范雎初到秦国,与昭王关系很浅,所以“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秦王之俯仰”。恰好魏冉这个时候攻齐国的刚、寿以广其封邑,范雎便抓住这个把柄,提出所谓“远交近攻”的策略来打动昭王。然而,我们只要浏览一下《编年记》,便可以看出,在魏冉执政的四十二年中,秦国的对外政策本来就是“远交近攻”。受到秦国攻击最频繁的是魏、韩、楚,而不是燕、齐,战役发生地点是由近及远,秦国就是通过这些战役而蚕食了与秦国毗连的大片地域。攻齐之刚、寿只是一次偶然性的战役,并不表明魏冉所推行的一贯政策。怎么能由此夸大范雎建议的“远交近攻”的作用呢?

不客气地讲,所谓的“远交近攻”策略并不玄妙高深,只是常见而已。试想,僻居西域的秦国在东方诸国尚保有一定军事实力的情况下,能够不顾及后勤保障和被夹击合攻的危险而隔山越水劳师远征吗?范雎进言“远交近攻”策略,并无独创性贡献,但对进一步强化昭襄王实施正确的军事斗争路线是有益的。仅此而已!

除此之外,范雎为相的功绩还有三点:

一是结束了魏冉家族专政。魏冉对昭襄王即位功劳最大,宣太后、魏冉以宗室贵族的关系,一家人在秦国专政达几十年之久,魏冉家族最大的问题是反对任用客卿,大量分封土地。因范雎进谏,昭王将魏冉、高陵、华阳、泾阳君从国都逐出归回各自的封地,这时宣太后早已去世,结束了魏冉家族在秦国的专制,这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二是秦国加强了对巴、蜀的控制与联系。自惠文王时降服巴蜀以后,巴蜀在蜀守张若和继任者李冰的治理下,政治、经济有很大发展,在军事上,对楚国的威胁也很大。然而,自古蜀道难行,自秦入蜀多险阻。于是,范雎为相期间,开始修栈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加强了秦国与巴蜀地区的控制与联系,使巴蜀成为秦国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秦国也占据了遏制打击楚国的重要地缘优势。

三是范雎对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国有一点贡献。使用离间计范雎在长平之战当中行反间计于赵国,使赵国不用廉颇而用赵括,对于秦国的取胜起过一定作用。但这次战役主要应归功于秦军的统帅白起。

如此区区之功,实在难以称之为名相。

范雎的功绩远不如魏冉和白起。

秦昭襄王之登上王位及其王位之得以巩固,主要依靠他的母舅魏冉的支持。昭王初即位,年纪很轻,魏冉成了他的保护人和摄政者。此后,在昭王四十二年以前,魏冉在秦国出将为相,虽曾几度短暂地把相位让给孟尝君、楼缓等客卿,但实际权柄仍然操纵在魏冉手中。

魏冉因系宣太后的异父弟,又有立昭襄王和开疆拓土之功,所以在昭襄王之世曾先后五次出任丞相:第一任从公元前300年(秦昭襄王七年)至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八年)共两年;第二任从公元前295年(秦昭襄王十二年)至公元前292年(秦昭襄王十五年)共四年;第三任从公元前291年(秦昭襄王十六年)至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共四年;第四任从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至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共六年;第五任时间最长,从公元前275年(秦昭襄王三十二年)至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共九年。合计魏冉任秦相达二十五年之久。

我们可以说,在这段时间内,魏冉是秦国真正的统治者,至少一个主要决策人。也正好是在这段时间内,秦国对外发动了连年不断的战争,差不多每战必胜,在军事上取得了空前的优势,蚕食了韩、魏、楚、赵的大片领土,为秦之统一奠定了基础。在这一系列战争中,为秦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是武安君白起。

其后,直到昭王三十六年,魏人范雎始入秦,进说昭王,挑拨昭王与穰侯魏冉的关系,逐渐得到亲信。至四十一年,昭王拜范雎为相,逐穰侯,使归陶。魏冉从此退出了秦国的政治舞台。但魏冉所推举的白起仍然为秦国效力,于昭王四十七年,大破赵军于长平。赵国是当时东方诸侯国中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力量,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后期重要的一次大战。从这次大战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已经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了。

回顾昭王即位以前,形势大不相同。当时秦国的势力范围,东面刚刚达到黄河沿岸和宜阳一线,南面刚刚夺取蜀和汉中。从地理条件说,仅初步取得有利于进攻的位置。但军事上获得成功却在昭襄王时期。昭襄王十四年,伊阙之战,是对韩国最沉重的打击,从此韩国无险可守,几乎成了秦国的附庸。昭王二十四年,林之战,是对魏国严重的威胁,从此秦军连续不断地兵临大梁城下。昭王二十九年,郢之战,一举摧毁了楚国根据地,逼迫楚王东迁,从此楚国一蹶不振,不再成为可以与秦国对抗的力量。昭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打垮了秦国最后一个强敌赵国,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从军事角度来谈,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主要是在昭王时期决定的。到了庄襄王、秦王政时期,秦军对六国的战争已如摧古拉朽,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遇到一些抵抗,那些抵抗也不过只是苟延残喘,而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势如破竹。

秦昭王时期的军事胜利,在四十一年以前不能不首要归功于魏冉,其次归功于魏冉所推举的名将白起。而白起的作用一直发挥到昭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由此可以看出,魏冉和白起二人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扮演的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固然,魏冉与昭王之间后来发生矛盾,然而,这只是君主与一个外戚、一个摄政者、一个功臣争夺个人权力的矛盾。这种矛盾并不表明魏冉与昭王在秦国在对外政策上有何种重要的分歧,更不能由此否定魏冉在秦国统一事业中所起的作用。

马雍在《读云梦秦简<编年记>书后》说:“我们总结范雎的相业来看,可以说过大于功。如就对秦国统一天下大业的贡献而言,范雎是不足以与魏冉、白起相提并论的。然而,历史上之所以对范雎津津乐道而忽略了魏冉者,因为魏冉的功绩是一次一次的战役,写在历史上成了枯燥无味的流水账,而范雎留下了长篇大论的说辞,给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范雎进谗言于昭襄王,致使白起自杀而亡。

《史记》载: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奉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封为左庶长,带兵攻打韩国的新城。这一年,穰侯担任秦国的丞相。

第二年,白起又封为左更,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交战,斩敌二十四万人,又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升为国尉。他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直到干河的大片土地。

第三年,白起再封为大良造。战败魏国军队,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第四年白起与客卿错进攻垣城,随即拔城。此后的第五年,白起攻打赵国,夺下了光狼城。

这以后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国,占领了鄢、邓等五座城邑。第二年,再次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一直向东到达竟陵。楚王逃离郢都,向东奔逃迁都到陈。秦国便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他趁势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两郡。

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拔取华阳,使芒卯败逃,并且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当时,白起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

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发兵进击韩国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韩国上党太守冯亭见通往本土的归路已绝,就以上党投赵,求得赵的保护,赵国接受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由此,秦国与赵国发生了激烈的大规模战争,即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他采取迂回、运动的战略战术,大败赵军,坑杀俘虏四十余万人,举世震惊。

本来,长平之战后,形势对秦国极为有利。白起准备乘胜灭赵攻韩。公元前259年10月,秦军再次攻占上党,接着白起命王龁率一路军攻赵武安皮牢,命司马梗另率一路军攻太原。白起自己则率主力留在上党,准备进攻邯郸。但是,等了两个月,得到的却是罢兵的命令。原来,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话,认为秦军在外已久,应让士兵休息,并允许韩、赵割地讲和。白起无奈,只好班师回国,乘势灭赵的计划成为泡影。白起乃魏冉举任和亲善之人,本对范雎进言于昭襄王而使魏冉被逐出政坛心存不满,这次白起即将到手的战功又被范雎搞掉,想必白起很愤怒。从此,两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秦国约定的退兵条件是:割韩垣雍、赵六城。但是,秦国退兵后,只是韩国献出垣雍,赵国则不愿意割六城,还联合齐等国以抗秦。为此,秦王又要派白起率兵伐赵,但白起一方面因为对范雎不满,另一方面认为伐赵的最佳时机已经丧失。赵军有备而守,同仇敌忾,且赵四处活动,结亲魏、燕,连好齐、楚,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白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昭襄王主意已定,根本不听白起的劝告,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赵。王陵军进攻邯郸受挫,将卒多有伤亡。这时,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可白起一则由于负气,二则看到这次贸然进攻取胜无望,索性称病不起。昭襄王令白起代替王陵,白起托病不肯,而前线节节失利,昭襄王心急如焚,便令范雎亲自劝说白起。白起虽然很反感范雎,除托病不就以外,还是以大局为重,客观分析了此次伐赵绝无得胜可能的原因。范雎早就准备用自己的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所以范雎没有按白起的分析失败原因,劝说昭襄王退兵,反而曲意以激怒昭襄王。昭襄王在白起的煽动下,大发雷霆,表示没有你白起,我照样能灭赵,立即派王龁代替王陵,并增加军队,继续进攻邯郸。可事与愿违,赵国防御极强,各国援兵陆续而至,王龁在邯郸胶着八九个月之久,毫无进展,兵卒死伤甚多。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一意孤行的昭襄王又亲自到白起府邸,强令白起出山。昭襄王甚至说:“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话说到这个份上,白起不得不把自己的看法和盘端出,他说:“愿大王览臣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但是昭襄王根本听不进去,以为白起傲慢故意看他笑话,当即削去武安君之爵位,贬为士伍,并迁之阴密(甘肃灵台县西)。由于有病,白起当时未离咸阳,过了三个月,秦军在前线失败的消息传来,昭襄王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立即起行,不准留在咸阳。白起只得带病起程,范雎和其同党又对昭襄王说,白起心中不满,其意怏怏。昭襄王令使者立即追赶白起,在咸阳西十里之杜邮将白起赶上,使者按照昭襄王吩咐令其自杀。白起乃引剑自刭而死。范雎作为纵横家,在昭襄王与白起之间挑拨离间,最终导致一代名将自杀身亡,这对秦国是一大损失。

范雎任用的私党通敌降敌,致使秦国丢城失地。

当初范雎因家贫无法得见魏王,便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魏昭王使须贾出使齐国,范雎随往,凭雄辩之才深得齐襄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谢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安平设法让范雎暗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发现范雎是难得的辩才,将他和郑平安带回秦国,范雎得以脱险。到了秦国经王稽从中牵线搭桥,为其美言,范雎得以与昭襄王面谈,受到昭襄王赏识,后来拜范雎为相。因为郑安平和王稽对范雎有恩,范雎寻机报答他们。

长平之战后,秦攻打邯郸失败,河东和太原郡失守,与范雎任用私党有很大关系。郑安平、王稽都是范雎保任,郑安平为将军,王稽为河东守。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王稽私通外敌,郑安平率部投降,都是死罪。因此,在公元前255年,范雎就同王稽一起被处以死刑。

(0)

相关推荐

  • 秦国商鞅变法后的七位外客丞相的悲惨结局:...

    商鞅:卫国人,也称卫鞅.公孙鞅,公元前356年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开始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0营建咸阳新都,任大良造(丞相),开始第二次变法.曾率兵击败魏国,收复河西之地,变法功成为封为商君,封地在 ...

  • 范睢警告我们:逆境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前途绝望和对自己没信心

    说起范睢( jū),大概听到他名字的不是太多.但说到和战神白起过不去的那个秦国丞相,您可能就明白了. 不错,按照正史描述,就是这个范睢,当初在秦昭襄王面前说了白起的坏话,致使一代大军事家白起窝窝囊囊地 ...

  • 相邦吕不韦被迫饮鸩自尽,商鞅被五马分尸,为何范雎能左右逢源?

    谈秦说汉(336)相邦吕不韦被迫饮鸩自尽,商鞅被五马分尸,为何范雎能左右逢源? 影响秦国历史进程最大的三个正国级领导干部,商鞅.范雎.吕不韦三个人当之无愧.严格地说,商鞅的最高职务只是大良造,行相邦之 ...

  • 魏冉:舅舅和外甥的权利之争

    文 / 子玉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穰侯魏冉被收归相印,秦王拜客卿范雎为相.魏冉怏怏不快地前往其封地陶,从此彻底与秦国庙堂绝缘. 至此,秦国才真正迎来了秦昭襄王时代.一个做了四十一年的王,从母亲.弟弟.舅 ...

  • 如果不用此人,也许秦昭襄王早就统一了六国,可惜为时已晚

    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在位56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王.他在位期间,六国中有五国都已俯首称臣,只剩一个燕国还在苟延残喘. 秦昭襄王剧照 那时,天下的基本形势已经确定,可以说是秦昭襄王奠定 ...

  • 秦国封侯有多难

    公元前362年,那位结束"四代乱政",带领秦国从混乱中走出来的秦献公嬴师隰病逝,太子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因此前"四代乱政"而大损的国力尚 ...

  • 为什么说是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清朝的历史功绩不可否定

    纵观世界历史 每天为你推荐一些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趣事.野史秘闻.正史解读的历史知识文章.致力于为您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世界~ 公众号 对于中国的疆域,我们常常用"自古以来"来证明是 ...

  • 三国历史人物——魏明帝曹叡(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qu ...

  • 三国历史人物——曹宇(三国时期曹魏燕王)

    曹宇,字彭祖,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中国三国时期魏国宗室,曹操与环夫人之子,与曹冲为同父同母的兄弟.被封为燕王.他的儿子常道乡公曹璜(后改名曹奂)是魏国的最后一代皇帝,即魏元帝.晋朝建立后,曹宇被降封 ...

  • 三国历史人物——文聘(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文聘,生卒年不详,字仲业,南阳宛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来是荆州刘表的大将.刘表死后,其子刘琮降曹操.文聘初不随见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见,问其何以迟,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于见人.曹操被这份忠臣 ...

  • 三国历史人物——羊衜(三国曹魏的上党太守)

    羊衜(yángdào )(?-233年),泰山南城人(今属山东平邑),曹魏的上党太守. 家族历史 他的父亲羊续是汉代的南阳太守,为官清廉,留下羊续悬鱼的典故.羊衜的原配孔氏是汉末名士.少府孔融的女儿, ...

  • 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一.中华千古第一奇人 谁是中华千古第一奇人?盛唐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四十岁时任朔方节度使,手握十万精兵.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副宰相兼兵部尚书.收复长安后,加司徒官衔,封代国公. 中华千 ...

  • 李斯的功绩被严重夸大,其实他卑劣无节,是秦帝国覆亡的重要推手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任过掌乡文书的小吏.他虽居于统治阶级的下层,但对高官厚禄却怀有极为强烈的欲望.他认为,一个人若安于卑贱地位而不设法爬到统治别人的位置上,就同禽兽没什么两样.当他看出自己所在 ...

  • UC头条:看《大宋宫词》, 你需要这些历史知识, 赵光义的历史功绩不容诋毁

    赵匡胤赵光义权力交接之谜,兄终弟及对历史有何影响 我们喜欢宋代,因为宋词的清丽与洒脱并存,因为宋朝的文艺与繁华兼具,不少人说宋朝比不上盛唐,但与唐代比起来,宋代因为商业和城市化发展,要富裕文雅得多. ...

  • 也谈“结构主义”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

    各位青年同志们,五四青年节快乐 除了快乐 还要牢记我党给我们青年的忠告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骚年,快去奋斗吧! "语言学心得" 第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