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大寒 用寒远寒

2020年1月20日(农历己亥腊月廿六)22点54分,太阳到达黄经300°,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了二十四节气的大寒。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三礼义宗》讲:「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个时段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己亥大寒开启了庚子年。庚子年初之气大寒至春分两个月,主气厥阴风木,当令的客气却是太阳寒水。之前的小雪至大寒两个月「畏火司令」,形成了冬行夏令的局面。

大寒之后受水星的影响,气候突然转冷,化为冬行冬令。气候的寒热反差,使得冬藏不利的人容易受到寒邪的伤害。为此,大寒至立春半个月的时令养生,可以参考下列意见。

1

饮食择温  用寒远寒

《黄帝内經》讲,万物的根本在天上,枝叶在大地上。大地悬在大气中。遇到太阳寒水当令的气候,要远离寒邪。

因为天上太阳寒水当令,地气厥阴风木,当下的气候处于冬三月的最后半个月,初运的客运为太商金运太过。这些天象为体,人体之用,远离寒邪,可以避免或者减少损害。

首先,在饮食上勿吃生冷和性寒凉的食物;饮水吃饭,应该温热。
其次,不宜过早减少衣裤,起居避寒就温。
2

用凉远凉  避免肝伤

初运太商金运太过,正值主气厥阴风木,肝气萌动之时。要慎吃性热乃至性温的食物,防止肝气太过化为木邪。
金运燥凉为体;人体之用应远离燥邪。例如:饮食慎吃辛辣食物,慎吃人参、肉桂和鸡肉、羊肉等温热性食物。因为金克木,大寒之后金运太过,克制木气,吃温热性食物助长木气,容易形成肝郁。肝气失之条达,易受燥邪伤害。重则可能出现梗证。
3

起居保暖  避寒就温

大寒至立春半个月,仍然处于冬季。此时燥寒之气充满天地之间,直接影响身心内外。所以,起居应该避寒就温,避免引起风寒感冒。一旦受寒,当用驱寒之法;如果矫枉过正,可以养阴敛阳,得以平衡。
4

潜龙勿用  不伤夏脉

潜龙勿用,作为一个成语,出自《易经》乾卦的象辞,比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

大寒开启了一年的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是一年六气之中「生」的开始。但是,从四季看仍处于冬三月,必须坚守冬藏之道。不可以按摩、刮痧、拔罐和蒸浴等活动。冬天触动了夏脉,泄泻阳气,春夏之际,可能发生痿证,导致腿脚萎软乏力。

庚子年与之前的己亥年一样,气候异常,对时令养生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注意学习践行《黄帝内經》的相关论述,可以化弊为利。智者得利,不智见弊;无有分别,聖贤境地。

附:

庚子年运气简述

《黄帝内經》讲:庚子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运为太过的金运,风、火、暑、湿、燥、寒六气的气化及五运的运行,均先于节气的天时而至。天地间清凉劲切,正常的气候呈现出雾露萧瑟稀少的状况;极端气候时,金气肃杀,草木凋零、冷落、凄凉。这一年出现的疾病多为下部清冷,如腰腿乃至足部寒凉。

地气清肃,天气明朗,寒暑相交,燥热相加。金运太过产生的燥气,司天之气少阴君火产生的热气交合为用,与天上为体的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相应。观察这两颗星,其特征为光亮明曜;这两颗星对地球产生的作用,是气候变化急切;在这种气候下生长的谷物多为红色和白色。

水火寒热之气相持于燥热之气的交换之中,使人出现的疾病有如下特征:开始时,热性病发生在上部,寒性病发生在下部,之后寒热二气相互凌犯而争持于中部。人们多患咳嗽、气喘、吐血、衄血、便血、鼻塞、喷嚏、目赤、眼角生疮、寒气厥逆入胃中、心痛、腰痛、腹部胀大、咽喉干燥、上部肿。

由于庚子年是太过的金运主岁,所以:
初运是大寒至春分后13日,客运为太商,即金气太过;主运为少角。
二运是春分后13日至芒种后10日,客运为少羽,即水运不足;主运为太徵。
三运是芒种后10日至处暑后7日,客运为太角,即木运太过;主运为少宫。
四运是处暑后7日至立冬后4日,客运为少徵,即火运不足;主运为太商。
终运是立冬后4天至大寒,客运为太宫,即土运太过;主运为少羽。

庚子年初之气大寒至春分两个月,主气厥阴风木,当令的客气却为太阳寒水。之前「冬行夏令」形成的温暖地气迁移,万物内热消逝,寒气始生;已经出土的蛰虫又恢复了潜藏的状态;己亥年终之气冰已化为流水又重新结为冰;温暖的天气转为寒霜又降;冬天的风气产生,春阳之气为寒气所压制,形成木郁,民间讲的「倒春寒」出现;人们从暖返寒,许多人病在关节强硬,腰及臀部疼痛;到了炎热来临时,转为疮疡之症。

二之气春分至小满两个月,主气少阴君火,当令之气厥阴风木。这段时间,阳气开始布达,风气运行,春气得以施化,万物相应繁荣,寒气时常来临,但是人们安和。若有疾病,多为小便淋沥涩痛,两目红赤,视物不清,气郁结于上而发热。
三之气小满至大暑两个月,主气少阳相火,当令之气少阴君火。少阴君火也是庚子年的司天之气。火热之气流行,万物繁茂艳丽,寒邪有时侵袭。人们易患气逆、心痛,寒热交替发作,咳嗽、喘气、目赤等。
四之气大暑至秋分两个月,主气太阴湿土,当令之气也是太阴湿土。太阴和合,暑湿来临,经常落大雨,寒热交互产生。人们多患寒热、咽喉干燥、黄疸、鼻衄,乃至包括因脾湿停运引起的不思饮食,呕吐,全身浮肿的饮病,等等。

五之气秋分至小雪两个月,主气阳明燥金,当令之气少阳相火,少阳相火加临,暑气反而产生,阳气化生,万物复生,生长繁荣,人们安康。若发病,多为温热性疾病。

终之气是小雪至大寒两个月,主气太阳寒水,当令之气阳明燥金,阳明燥金又是在泉之气。这段时间燥气流行,余热在身心内部相搏,于是肿见于上部,咳嗽、气喘,甚至出现吐血、衄血。寒气经常兴起,云雾迷漫昏暗。这时疾病多生于皮肤肌腠,向内停留于胁肋,向下连于少腹部而形成内部寒性疾病。

———— / END / ————
文字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