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熟人,到底有多熟?

很多人办事,喜欢找熟人。

其实这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关注过不太久之前的新闻,你会发现,连冰冰冷的,看上去毫无人情的“科技”和“算法”,也知道要利用人情,宰熟。为了吸引陌生人,算法算出来要给大把的优惠,对已经成为“熟人”的老客户,则是另一套。之所以敢这样做,无非是因为,算法认为,老客户已经到手,而且不太可能再去换平台,也就无需再付出更多成本来获客;新客户则不同,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他们,自然是需要付出。

机器如此,不过是对真实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则的“学习”和模拟。

真实的世界,更加复杂。

很多人办事,喜欢找熟人。这种做法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判断你找的这个,是不是所谓的“熟人”。你以为的你们的关系,和他以为的你们的关系,未必一致。你大舅的小舅子的外甥,在你看来,可以叫一声“老表”。多亲近啊,熟人,找他办个事儿还不简单,叫大舅打个招呼就行。但在他的眼里,可能根本搞不清楚,你这个没见过几面的“老表”,究竟是哪根葱,凭啥要为你办事儿。

真的可以拜托的熟人,是要真的熟,而且有人情来往的。否则,也只能算是一个认识的,甚至只不过是一个知道的人。熟人之间,对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要有大致一样的认识。也就是常说的,人贵自知。托来托去的事情,往往没你想象的靠谱。

当然,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一样。在一些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信任,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口碑,能够得到圈子里大部分人的认可。这种熟人关系,靠谱且值钱。因为大家都知根知底,如果谁的信誉出现了问题,圈子里就容不下他了。在圈子范围内,使用这种熟人关系,是非常可靠的。但有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大部分都是短时间的接触和互动,口碑起不了作用,那这种当事人自己嘴巴里讲出来的“口碑”,没有经过验证和背书,很难讲有多大的价值。

尤其是当万物都开始互联的时候,局限于小圈子,却相对可靠的关系,也在慢慢被打破和改变。很多情况下的找熟人办事,都需要跨越原来的圈子。这时候,哪怕是原本值得信赖的口碑,也只能作为一个仅供参考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简单地说,家乡的大伯,对于他的老朋友很信任,他们有多年的往来基础。老朋友的儿子,在他们的眼里是绝对可靠的。你作为大伯的侄儿,也是绝对可靠的。但并不表明,你和大伯老朋友的儿子,在眼前要做的这件事情上,就一定可以互相信任。长辈的互信,是你们互信的一个有利条件。但是真正的互信,是产生在新的环境中,需要你们在自己的往来互动中培养。

所以,下次找“熟人”,先要搞清楚,到底有多“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