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壮阔的水墨山水
吕少华
旅法画家
一九四六年生,江苏南京下关人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的中国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隋唐时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青绿、金碧、水墨、浅绛、没骨山水等画法。
在“水墨”和“青绿”之间,明董其昌把王维和李思训分别作为南宗和北宗的代表,提出“崇南抑北”的思想,认为水墨山水属于南宗,是画家的“顿悟”和才情的表现,青绿山水属于北宗,只能靠“渐识”而得。
而在当代,青绿、水墨、浅绛等并行,各展所长,山水画创作经历了各种探索和创新,显示了中华伟大复兴时期的文化共融。
这是画家吕少华笔下的一组水墨富春山,送给大家一赏!
吕少华老师说:“山水画的实践与创新,首先须把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使命感放在首位,作品应该积极向上,以时代精神为核心,以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反映中国文化精神。
艺术家生为个体,必须思考自己的行为对客观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对社会起到甚至很微薄的推动作用,自身价值能不能在时代的进程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艺术家的步伐能否与时代同行。
只有这样,艺术家对人类社会、对生活的个人立场,才会变成对真善美,对社会责任的高度思考,才能创作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
所以第二点,山水画的实践与创新,创作理论和构思理念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走具自已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独特绘画语言的路子。
在创新中必须保留中国画传统笔墨功夫,皴擦点染、浓淡虚实等特殊的笔墨韵味。
中国画重视“骨法用笔”,五代.荆浩言:“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为之骨,迹画不败为之气” 道出了国画的真谛,从精神上解释了“骨法用笔”的精髓。
山水画的骨法用笔表现在力,如表现名山大川的雄伟时,中锋侧锋并用,勾勒岩石、草木,块垒层叠,皴擦点染,“平、留、圆、变、重”,方笔圆笔,轻重缓急、笔到、气到、意到。
中国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意象性和象征性,亦即笔墨的写意精神,中国画的写意性特点,要求表现它的色彩、笔墨要是从生活原形中提炼出来的、简约的、含蓄的、见素抱朴的。
中国画是文人的绘画,是思想者的绘画,它与人的思想、人格精神息息相关,“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等衡量标准都能体现艺术家与众不同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所以对笔墨的锤炼是画家毕生的追求。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