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力和劳心中,促进智障学生发展
在劳力和劳心中,促进智障学生发展
——浅谈智障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
陶建军
麻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劳动实践,对于童年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是很快乐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四时田园杂兴》系列诗歌当中,有一首写得非常有意思: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最后两句,“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同时也揭示出古典农人们对孩子劳动教育的是自发进行的。
劳动实践,也是为很多教育大家所看重的。
陶行知先生在《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线路》一文中有这样一首小诗:“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快要被打倒;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提倡劳心者劳力,劳力者劳心,避免出现“书呆子”和“田呆子”,改变几千年形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与人”的现状。而作为教师,我们也是有责任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倡甚至教育学生学会“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避免只劳心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在生活技能上多加以教育引导。同时还使我想到了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师生互动”等理念,强调学生的学,注重教师教授过程的引导,克服学生被动听,不参与其中的问题。所以尽力提倡手脑并用,劳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须做到“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
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说,劳动的实操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智障学生将来面临的生活压力要远远大于正常人。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是否具备,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否能够独立生存。因此,要让智障学生将来能够自理、自立,甚至对社会有所贡献,教育者和家长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劳动实践能够有助于矫正智力落后儿童的生理缺陷,增强体力。有助于促进智力落后学生认识和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智力落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发展智力落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国家在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教学计划中,专门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这样一门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手工制作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初步的劳动技能,矫正他们的身心缺陷,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参加社会劳动打下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自立精神、劳动技能。
要想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立精神,就要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爱劳动的情感,我的实践是:
首先让学生夸夸自己的父母(或长辈)是如何能干,从对能干父母(或长辈)的热爱中引导他们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再给他们讲故事,看图片,了解工人叔叔农民伯伯他们是怎样辛勤劳动的,让他们从图片中了解到钢铁是怎样炼出来的,漂亮的玩具是如何经过一道道工序由叔叔阿姨做出来的,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田埂上稻谷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的情景,让学生知道他们是怎样辛勤耕耘的。还可以结合文化课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比如教学《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学生明白,虽然劳动艰苦,但是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人类生活必须的食品、物品等。最后让学生就有关的知识内容说说,念念,唱唱,跳跳。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弱智儿童不但从理性上认识了劳动,更在实践中逐渐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是劳动创造了财富,爱劳动是光荣的。
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方面。首先让弱智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例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摆好自己的桌椅等一些日常的劳动技能,具体方法是先请能干的学生做一遍,然后老师再示范讲解正确的操作过程,结合劳技课比比谁做得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其次要求学生能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在家里帮助父母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捡菜等。在学校帮助老师擦窗台、摆桌椅、清扫包干区,定期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让学生在角色游戏中模仿成人劳动,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如学生在“工厂”里制作各种玩具,用纸析出“猴子”、“裤子”、“衣月良”、“皮球”、“小乌”、“帆船”.….·后,送到“商场”,当看见有许多人来“买”,学生便会产生成功的体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自觉劳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智障学生因为智力的原因,,很多孩子懒散不爱劳动或者不能劳动,教师要能够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兴趣,注意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自觉劳动的兴趣。
在智障儿童心目中,劳动和玩耍游戏没有什么区别,以玩耍和游戏的方式劳动,边玩边劳动是引导智障儿童劳动最好的方法。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根据智障儿童的年龄特点,可以组织内容多样的竞赛,分别在重度、中度、轻度学生中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中心。
如:穿脱衣服、系鞋带、整理床铺等,开展评比活动,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并颁发一些奖品,学生们在评比活动中,逐渐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并且懂得了劳动应认真负责、有质量。教师还结合“五一”劳动节,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参加“劳动最光荣”活动,在简单的劳动中让智障儿童了解其过程和掌握使用某些轻便生产工具的技能,培养了智障儿童观察、思维、想象、操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还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比如开展扫地比赛、拖地比赛、寝室内务整理比赛等。每次比赛不仅公布名次还有合适的一些小奖品。能够刺激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还可以充分利用功能教室,设置具体情境,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办“模拟超市”让学生扮演导购员、收银员、清洁员、顾客等不同的身份,在情景表演中,让学生介绍物品、推销物品、计算收支、打扫卫生等;还可以设计模拟厨房。让学生学习认识蔬菜,采摘蔬菜、做饭炒菜,搞厨房清洁之类。在这些实操可感的联系中,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学到了实用的知识。既锻炼了能力,有培养了智力。
对于程度好一点的智障学生,如:鞋、帽车间(提供各种材料制作各色各样的鞋子、帽子)纺织车间(有过去用的简单的手工织布机、纺线机)造纸、印刷车间(纸浆、烘干、拓印等)服装加工车间(自己设计、自己装饰)食品加工车间(专用的智障儿童小厨房),自己包饺子、煎荷包蛋、烤爆米花、花生米等,教师为活动提供了专有的活动场所和丰富的劳动内容,既有趣味性又有创造性,智障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因为他们正在尝试的是成人做的事,而且所完成的活动能够产生出实际的效益,他们在体验自己的成功喜悦时,既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肯定,又发展了愿意与人分享,关心他人的社会性行为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督促孩子自觉劳动
家长首先要积极引领督促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很多家长由于观念的影响,总以为家务劳动不是孩子的事情,孩子的责任是读书。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他的《常干家务活的孩子智力好》一文中说:“要求孩子们适当做一些家务活。这样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增进对父母的感情。在做家务活的过程中,还能使紧张学习的大脑某些部位得到休息,虽然占用了一点时间,但反倒培养了孩子的效率感”。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小时劳动所获得东西,比一天听讲解所得到的要多。”人的大脑是思维的基础,光有这个基础还不行,不培养锻炼是产生不了思想和智慧的。
科学研究也表明:开发智力理应以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入手,而干家务活,正是一种好的训练。干家务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这种刺激信息传入大脑,便可获得某种智能。干家务活坏能从小训练孩子的运动器官,使动作、语言、技能等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大脑对各器官、肢体的控制能力。使学生的动作能力得到锻炼。
在有智障孩子的家庭中,家长常见的有两种表现:要么一切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都俱备;要么觉得孩子没有什么培养的意义,学不学都无所谓,会不会更是不考虑。因此,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所以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家长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
当孩子有劳动需要的时候,切忌在孩子喜欢做家务事时泼冷水,这样会打消孩子愿意干家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劳动习惯的培养。
对于身体和智力条件合适的学生,家长还可以带领他们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比如农村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栽秧割谷,除草施肥,在城市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与简单的机械修理或者是建筑工地拖拉材料、捆扎钢筋等等。在美丽的自然当中,既能够熏陶学生的性情,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技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劳动能够使智障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既能“劳力”的同时也能“劳心”,使他们渐渐变得聪明起来。要让智障学生将来能够自理、自立,甚至对社会有所贡献,教育者和家长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