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智能养护,拓展“现代交通 ”版图

“叮!下单成功”

在京藏高速G6公路上,随着养护巡查人员在手机养护APP里按下“下单”选项,刚刚拍摄和记录的路面坑槽情况就立刻上传到了公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经过平台快速精确“诊断”,不到10秒,坑洞维修需要的人员和设备清单就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同时,维修任务也随即传达至相关人员进行及时修补。从中咨集团研发的公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在内蒙古范围开始应用至今,通过溯源式管理体系的支撑,真正实现让数据开口“说话”,为实现“现代交通+”和重塑交通时空形态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据共享 形成溯源式管理体系

“智慧养护”的内核是管理模式的“智慧化”,要实现“智慧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传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信息‘孤岛’、重复采集和数据脱节等问题。

“养护数据资源较为有限,且有限的数据资源之间相互独立,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一种静态的表现,无法共享互联,衍生出对养护管理提升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同时也会造成养护资源浪费。”中咨集团养护板块首席专家侯芸说。

该平台通过统一内蒙古全区公路数据共享标准,实现各模块数据内容的实时共享、互联互通,并与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及展示联动,最终实现全区公路养护数据资源标准化共享,形成一种‘采集-互联-挖掘-优化’的良性循环。在数据资源统一的基础上,一旦给数据的流转打通了通道,那么也就是实现了让数据“活”起来的目的。公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通过充分利用高分遥感影像,以内蒙古全区路产和百米级分析单元为主线,记录各阶段的养护数据,最终形成基础数据、检测评定、养护决策、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的全周期、溯源式的“智慧化”管理体系。同时,也形成一个不断更新挖掘、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池,解决传统养护管理中各阶段数据无法关联、闭关自守的状态。

精准快速 首创手持终端现场病害自动识别

以往的养护巡查工作大部分是以“经验判断”为主,主观判断较多,有很多时候会产生误判情况,再加上养护巡查工作投入量大、安全作业要求高且传统巡查效率低以及巡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不仅容易产生更多安全隐患,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公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综合图像识别与机器自学习技术,寻找数据池中各类数据、资源的关联性,从而找到养护管理优化与提升的途径,而不是像传统养护中,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侯芸介绍说。

为配套公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使用,中咨集团专门研发了用于现场数据采集的手持终端App,并在App中嵌入了路面病害自动识别系统。

巡查人员在发现公路病害后,只需要通过App进行识别,系统内置的路面损坏识别算法就可以自动判别病害类型并将结果返馈回公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识别准确率在90%以上,取代了巡查人员主观判断,真正有利于实现巡查数据的精准、高效采集。

定制养护 大数据分析贯穿养护全周期

数据池可以通过当地历年养护全周期大数据进行积累,而且可以通过分析实时养护数据来实现“自学分析”,从而构建出基于数据本身、具有地方特色、持续动态更新的智能养护分析库。

正如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采用不断积累的养护周期数据深入挖掘,可以精准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为道路养护开出最合适的药方,增强养护作业标准化水平和养护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节约养护资金。

不仅如此,公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还引入了养护效益概念和路面预防养护成套技术,化被动为主动,弥补了传统管理系统中预防养护规划缺失的短板,保障决策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把养护资金分配到最需要的路产单元,为辅助养护决策提供直接的投资参考。

公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突破了传统养护管理数据利用率低、管理粗放的问题,引入全时空概念,以数据为根本,在空间上以路产为主线、时间上以养护全周期进行贯通,让数据开口“说话”,构建养护管理规范化、养护决策科学化、养护作业标准化、业务交互协同化、统计分析自动化、综合展示多样化的管理平台,最终实现对省(区、市)级层面公路养护的精准化、差异化管理。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提起公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的发展,侯芸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信息化引领传统产业升级,在已建成的‘两平台、一模块、八系统、一终端’基础上,进一步深度融合客户需求,全面提升该平台使用体验,为我国广大地区的不同层级用户提供定制式公路资产管理服务,擦亮中交集团的养护品牌。”

资料来源:中咨公路养护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本期编辑:黄超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