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菲华记者联合会的史事

19世纪末期,岷市就有华文报纸。第一家华文报是《华报》1888年由陈谦善甲必丹的外交秘书杨汇溪创办。杨氏精通中、英、西3种文字。他创办《华报》,自任编辑兼翻译,相当艰苦。该报开了数月即因亏蚀停刊。但杨氏雄心未泯,又于1889年开办《岷报》,也因销路不广,遭到同样的命运。接着有《益友新报》、《岷益报》及《华铎新闻》等3家华文报相继开办,但不幸都因经费困难,先后停办。

辛亥革命之初,孙中山先生为号召海外华侨支持革命运动,乃在菲律宾成立同盟会支部,并指示同盟会会员郑汉祺、史国铨、吴宗明等创办《公理报》为革命机关的喉舌。郑为孙先生在香港医学院的同学,对革命运动甚表同情。1914年二次革命失败,讨袁运动如火如荼时,孙先生为扩大号召,又组成同盟会粤籍同志支部,由同盟会会员黄海山、陈官明等人开设《民号报》为其宣传工具,所以《公理报》与《民号报》均为孙中山先生所倡导,为国民党在菲的宣传机关,直至日军侵菲,两报被迫停办为止。在此20年中,又连续出办了《中华日报》、《平民日报》、《新福建报》,以及后来的《华侨公报》、《救国日报》、《中西日报》等,均因业务无法开展,数月或1年半载即宣告停版,寿终正寝。

20世纪的20年代,菲国会通过了“西文簿记法案”,规定一切账薄须用英文、西文或菲文记账,不准再用华文,华商深感不便,大为反对,在菲法庭控诉失败后,又派代表到美国大理院力争,结果胜诉,该法案宣布无效。中华商会会长李清泉认为华商须有充分商业知识,才能应付新的环境,力求发展,于是发起创设《华侨商报》,由于以同负责。于原为商会秘书,为人严正不阿,日军侵菲时期,遭害殉难。商报日益发达,成为当时菲国最大华报。不久,国内因军阀割据,福建治安不宁,华侨发起救乡运动,设法拯救同乡人民。救乡会因环境所需,为集合力量参加工作,又有《新闽日报》之创设,由吴半生主持,经济来源仍靠李清泉支助。本世纪30年代初期,华文日报仍继续存在者有4家,即:《华侨商报》、《公理报》、《新中国报》(此报系1930年由《民号报》改组,更名为《新中国报》)及《新闽日报》(系下午报)。日本军阀侵略东北后,1931年度,《民情日报》出版,由老报人陈佑荪负责,自任编辑。1933年闽南闻人王雨亭来岷,发起开办《前驱报》。此报带有左倾色彩,未到两年即停办。《中山日报》系七七抗战开始后开办,由谢德超集合国民党同志王泉笙、鲍事天、庄万里等人主办,宗旨为宣扬三民主义,力主正义,反对日本侵华暴行。1942年日军占领菲岛,该报被封闭停刊。

1931年9月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攻占沈阳,侵略东北3省后,菲律宾华侨新闻记者为号召全体侨胞群起抗日,救亡图存,特集会组成了“菲律宾华侨新闻记者联合会”,负起宣传抗日工作。当时5大华报新闻记者有下列诸人,大部分系记者会活动份子:

1、华侨商报:来远甫、陈道桢、郑维求、吴序安。

2、公理报:杜剑秋、陈祖涛、陈先知、杨文郎。

3、新中国报:鲍事天、马树礼、郭庆元、潘振奏、李健生。

4、新闽日报:高承烈、上官世璋、邝榕肇。

5、民情日报:陈佑荪、陈玉湖。

(另有一位老报人林籁余,系名诗人,因病长期住在崇仁医院疗养,未参加活动。)

这些记者都系卓越之材,有的中西兼通,博学多才,如来远甫、陈道桢、马树礼等;有的是学养精湛,著术丰富,如陈佑荪、潘振奏、郭庆元(后任怡朗中山中学校长40余年);有的是年轻有为,如杜剑秋、鲍事天、上官世璋及邝榕肇等青年才俊。在60年前,,虽不能说此时期为菲华新闻界全盛时代,但也可说是菲华新闻界的兴旺时期。上列人士仅马树礼在台湾担任中央要职,杜剑秋居大陆,生死不明;李健生移住美国;上官世璋罹病,未外出活动;陈先知因年岁已高,不常外出。

回忆30年代,,我参加新闻工作,热忱爱国,奔走呼吁,慷慨激昂,无日不以救国事业为念。反观今日社会现况,侨界许多人炙热牟利,,根本忘记60年前的深仇旧恨,殊令人痛惜不已!1931年起,日本帝国主义者以为时机成熟,妄想征服世界,于9月18日在我国东北发动侵略战争。占据沈阳之后,市华侨新闻界同仁义愤填膺,痛心疾首,深知此事决非偶发事件,必系日军阀根据田中奏折21条所订的侵华策略,开始有计划的侵占我东北,作为深入华北,灭亡我全国的先声。

事实上果如所料,日军占领沈阳后,继续北进,派大军侵入吉林、黑龙江两省,占据各重要城镇,政府军队纷纷后撤,未作坚强抵抗。但东北人民痛心乡土沉沦,同胞遭难,忍无可忍,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在马占山、李杜等人领导下,群起抗日,奋勇杀敌。日军继又向南,进袭锦州,猛攻山海关。迨至1932年1月28日,敌军又在上海挑衅,掀起淞沪大战。我19路军及中央派遣之坚锐部队死守疆土,抵抗暴日3月之久。海外各地侨胞一致踊跃发起反日救亡运动,岷市华报新闻记者乃首先组织记者联合会,开始反日宣传工作,从1931年底至1935年为该会最活跃时期。该会之成立系在日军侵华时期,是因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所以该会策划之主要工作,均与反日运动有关,其荦荦大者约有下列数端:

一、发动抗日组织

各华报记者每日除报导前方战事消息外,又连日著论,大声疾呼,要求岷市各华侨团体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商议共同组织华侨抗日机构。结果由中华商会出面召集各侨团代表在该会会所举行会议。当时侨界重要领袖人物李清泉、杨启泰、史国铨、王泉笙、陈三多、许友超等均亲自出度,可见彼等均知事态严重,应即商讨应付方案。新闻记者会亦派代表鲍事天、杜剑秋出席会议,提供各项意见,到会代表均表现坚决反日态度,结果决议组成“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由中华商会及国民党总支部代表负责领导。在经济方面,李清泉先生慨允尽力支助。该委员会系由各团体代表组成,人事分配未尽妥善,商会方面热心降低。救国会乃改由侨界闻人曾廷泉出任常委,负责推行实际工作。

二、宣传反日活动

华侨新闻记者联合会成员在日寇侵华期间,每日均著社论或短评,宣传反日活动,提倡抑制仇货,并严厉抨击日军暴行,每逢重要节日,均发行专刊或纪念特刊,扩大反日宣传,有时协助救国联合会编印特刊及编导反日宣传话剧。并经常配合当时在话剧界最活跃的中华嘤鸣社,利用特别假日,公演反日话剧,在侨社广泛掀起了反日狂潮,形成巨大的反日力量。

三、捐助义军伤难

敌军在东北攻占锦州,袭击山海关时,我东北军何柱国部曾抵抗多日,牺牲惨重。同时,一二八淞沪大战展开,日寇利用大批海空军掩护,以陆军为主力,进攻闸北、真茹、大场等地,我军坚守阵地,全力抵抗,伤亡亦重。上海及各地均发动全国踊跃捐输,资助战费及救济伤兵难民。菲华新闻记者联合会每日在各报著论,吁请侨胞捐输,反应甚佳,成绩惊人。

当时中日邦交未断,华北战争及淞沪战役仅系局部冲突,尚未达到全面战争的阶段,但在东北内陆,人民大规模自动组织抗敌义勇军,由马占山、李杜、朱霄青、孔宪章等人领导,与敌人全面抗战,虽未能保疆卫土,但义军在各地区组织庞大,人数众多,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各个展开反击,予敌重创,亦使寇军疲于奔命,应付困难。各义军部队物资缺乏,尤其是交通被阻,枪炮粮米来源断绝,生活困苦万分,记者联合会曾多次大规模募捐,透过上海各救济机构,设法转运后方,分别予以救授。

四、争取菲人同情

菲国人民对日军侵略野心,缺乏正确认识,大都漠不关心。记者会成员除透过英文报界朋友宣传反日之基本意义,以及揭露日本对南洋各国之野心外,又参加菲人民主自由团体如基督教青年会及反侵略运动会等团体,争取同情,有时公开向菲人讲述日军在菲暴行与日本处心积虑,终必破坏南洋秩序与各国安宁,菲人应提高警觉,防患于未然,勿使其阴谋得逞。

五、其他工作联系

菲华新闻记者联合会经常利用星期日(战前星期日休假,星期一不出报)或闲暇时间举行会议,商讨一些相关问题,尤其对于反日宣传如何计划,如何推动等,大家坦诚交换意见,情感融洽,态度诚挚,并无界域之分,更无政治立场之争,充分表现合作和谐的精神,为社会弘扬正义之声。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