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南《合不合群这种事,什么也说明不了》
合群,即与群体合得来,相处融洽。
这是个我们从小就常听到的词。大人总会对我们说,要和同学好好相处,融入班级,和大家搞好关系,和和气气的便最好不过。幼时因为小孩子想的东西很简单,大家会对于“一起玩耍”这件事看得很重,于是这个观念自然被那时的我奉为圭臬,似乎没有比合群来的更实际的舒适了。
但这个法则似乎并不是永远奏效的。比如,当我们开始成长,各自的个性和偏好开始展现出来,尤其在青春期,我们开始强调属于自己的个性,喜恶分明,朋友也会有选择地去交往。或者说是,叛逆期那种不屑于从众的,求异的心态在作祟吧。彼时,面对班级里割裂的无数个小群体,我也不例外地在自己的小群体里自得其乐。
于是,变得安静而不愿主动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我,在数次的期末评语上得到了班主任写下的“安静而不太合群”的评价。
那个时候得到这样评价的我觉得很失落。似乎在中学时代这样自我意识膨胀的特殊时期里,我们总是很容易自卑的。得到“不合群”三个字仿佛就说明了“不被大家所喜欢”似的,让我感到莫名的自卑。而每个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人际通,他们好像永远有用不完地精力去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走在哪里都有认识的人,不得不说,那时的我很羡慕这些人。似乎到头来合群还是不可动摇的法则,最为合群的人,果然是看起来最惹人艳羡的呢。
大概不止我有过以上这样的经历的吧。
而当时的我殊不知,和大家一样建立着、维系着自己的小群体而与他人保持距离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合群。但这样说起来,为什么我和我羡慕的那类人完全不同呢?我想了很久,发现自己一直误会了一件事——他们所做的,不只是合群而已。当我们在谈论合群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呢?或者说,是如何去理解的呢?我想,有的人把合群当做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去打开心扉和他人共处,并在这之中获得他们所需的东西,那么他就会乐于融入群体。能够那样积极地以此为生活方式去合群的人,真的是很厉害呢。
但我们潜意识里遵循的那种合群意识,却是消极地指引着我们去磨光自己的任何一点点棱角——因为室友在看剧自己也把书放下打开了电脑;因为同学在旁边刷朋友圈自己也从课桌里掏出了手机;因为没有人举手,会解答的自己最后也还是没有站起来… 这样的合群,仅仅是一种对于认同感的过度渴求而扭曲的、消极的生活态度啊。
有句话是对的——“人是群居性生物”。合群是我们的本能,因为在群体中,我们能感到或多或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那些“不合群”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有一种情况是,在各种各样高压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着的当代的人们,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社交上的焦虑。这种焦虑使得人们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即使他们的本意是想要的。但只知其一的外人便会妄下断言——这个人不合群啊,一定是个不好相处的/有怪癖的/遭人嫌的/性格古怪的人吧。好像不合群就能成为断言一个人品性的依据似的。也有相反的情况是,这些焦虑的人们会去勉强自己合群,但当你居高临下地对着他们说“为了那点认同感做到这样真是看不起你呢”的时候,我想,他们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对于这种无可奈何的焦虑感, 这份认同和安全感偏偏是不可或缺的呢。
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世上还是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比起合群更爱独处”的人。他们有的是比起“合群”更在意自身发展的人,有的是忙碌而严肃的人,但总有人会不负责任地说上那么一句,“这个人啊,不合群。”
说到这里,我只希望人们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合群”这件事,不要因为社交困难就说“我不屑于合群”这种话来逃避而不突破自我;也不要因为一个人仅仅是安静内向偏爱独处就作出偏见一般的评价;不要为了合群去勉强自己。总而言之,合不合群这种事,真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BY: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