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从世官制、察举制、中正制、科举制逐渐演变成熟的。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不做论述,只论述后三种。
一、汉代察举制
汉代仕途有七个途径:荫任、赀选、孝廉(郡国举孝廉,孝举民,廉举吏)、茂才(州举茂才)、射策甲科、公府、诏举。
荫任和赀选两途逐渐衰落,孝廉以下各途逐渐昌盛。
汉武帝收揽政权,加强皇权和集权。同时,改变汉初军政府状态,建立士人政府,开平民知识分子入仕之坦途。且孝廉茂才皆地方推荐而来,一律一视同仁,皆以户口多少为比例。推荐人才到中央为郎官,观摩数年,分配任职,增强地方对中央的向心力,增强国家统一基础,政府有纵的社会基础,有横的地理基础,汉世所以能统一控制四百年,此为一重要因素;而中国二千年统一政府,亦以此为根基。
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为兼顾乡举里选的旧传统,适应战乱中人士流动的新环境,加上汉末乡议已经被地方少数人所掌握。魏政府准备将评议权由地方移归中央,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加速门阀社会、门阀政治的形成。官品制度一直维持到清代。
三、隋唐科举制
589年(开皇十八年),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公开选拔人才。到隋炀帝大业年间,设进士科,试策取士,标志科举制的建立。
科举制到唐朝完善,以明经、进士二科为最重要。
明经共有三场:帖经、口试、策试。
进士也是三场:帖经、诗赋各一篇、事务策三条。
开元二十四年前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试。次年由礼部侍郎主试。
察举制权在地方官;中正制权在地方豪族;科举制权在中央。
科举制实以考试选官,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国家控制人事任命权,树立中央权威,扩大统治基础,保证社会稳定。
科举制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思想。
推动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化巨人,是唐诗宋词繁荣的原因。
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效法中国科举制;
近代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科举制;
中国科举制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可见及第后得意状。
四、选官制度的趋势:
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僵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