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告诉你:面对领导质问谗言,如何解释才能扭转局面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一》
【原文】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臣光曰】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在楚汉争霸时候通过离间计、情报战屡建奇功,为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公元前205年,陈平从项羽处逃亡投奔刘邦,刘邦得知陈平在楚军担任了都尉一职,直接就败陈平为汉军都尉,负责监督各部将领,引起了汉军中其他将领的不满。以周勃、灌婴为代表,他们通过翻旧账的方式,向刘邦进献谗言:陈平在家时与嫂子私通,道德败坏;在魏国、楚军多次跳槽,缺乏忠诚;收受下属贿赂,贪污腐败。
(《资治通鉴·汉纪一》: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陈平虽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面对周勃、灌婴等重量人物提供的黑材料,刘邦不得不重视并进行调查(此处,刘邦的调查,不仅仅是为了弄清陈平的真实面目,更是对周勃、灌婴等人的一种安抚和交代)。
他先是找来陈平的引荐人魏无知。魏无知也算是老油条,他既不能得罪周勃灌婴,也不想对陈平的个人行为负责,于是面对刘邦的质问,提出了第三种观点:
人才价值论——我荐举腹怀奇谋异计的人,只是考虑他的计策是否确实对国家有利。至于私通嫂子、收取贿赂,又有什么值得去怀疑的呢!
这种别开生面的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当时的刘邦正处于创业阶段,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在与众多竞争者的比拼中活下去。这个时候的人才,首要的是要有用,能直接提升战斗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可以宽容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左”与“右”的两种选择时,有必要想象是否还存在第三种可能,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跳出问题看问题”。
当刘邦就这个问题抛向当事人陈平时,陈平的说辞更是曲径通幽、别开生面,值得夸赞。
首先,陈平没有对谗言进行辩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有时候领导就某一事、某一言质问下属的时候,他所要的不仅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更要的是你对某事某言的态度。如果你能够对领导坦诚,大方地承认存在的问题,至少在解释的时候就已经抢占了先机。
其次,陈平屡次跳槽的性质作出了重新定义。在刘邦(领导)眼中,下属屡次跳槽是不忠诚、不厚道的表现。但是,陈平没有顺着领导思路,先是陈述了屡次跳槽的原因: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所以我才离开他去为项羽服务。项羽不能信任使用人才,他所任用宠 爱的人,不是项姓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即便是有奇谋的人他也不用。这表明,他的跳槽是因为没有得到重视,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责任不在他,而在用他的人。
再次,陈平的论述中还有一句关键的话: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这既是一句辩解的话,我屡次跳槽只为了追求好领导;同时也是一句拍马屁的话,表明他现在已经遇到了一个好领导,只要你能好好用我,我一定能忠心耿耿。对于陈平的表忠心的态度,显然刘邦是满意的。
最后,陈平表明了自己的价值。“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我有自己的价值,我投奔到你这里来,是为了出谋划策、建功立业的。这是一种无比的自信,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表明自己和刘邦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卑微的从属关系。
此外,陈平在与刘邦的对话中还主动谈到了自己的受贿问题。而实际上刘邦并没有就受贿问题质问陈平,显然陈平在面见刘邦的时候已经事先了解到了召见的目的和原因,也清楚地知道了别人打小报告的具体内容。陈平事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面对领导质问时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从容不迫。
上述故事是对我们的启示有四:
一是在面对涉及自己的职场谗言,首要的是争取主要领导的信任。只要主要领导能够坚定地支持你,站在你的背后,所有的谗言都不是问题。
二是在面对领导对谗言的质问时,一定要做到坦诚,不辩解,实事求是。人无完人,有时候面对问题的态度比问题的事实更重要。
三是在解释谗言时,不能从谗言的表现形式上去解释,而要从问题的性质、本质以及定义出发,治标又治本。
四是自身的价值才是解决谗言问题的关键。只要你有本事,对领导有价值、对事业有帮助,谗言是无法从本质上伤害到你的。
五是信息工作的重要性。陈平在刘邦质问前就已经掌握了当时的形势和刘邦的态度,所以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应对。我们在职场中,也必须保持对各种信息的畅通和敏感,第一时间知道问题的产生、发酵过程,积极作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