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点”居然是多巴胺分泌影响的

发布时间:2020-12-23 

你有没有过到点上班,到点下班,不愿意加班的想法吗?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我的权利,并没有人规定我要一定加班。

但是,最近,有这样一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那就是如今的年轻人身上的标签都有哪些?

很多人都在下边评论,说潮流、时尚,但是其中也有很多负面的词语,最多的词语就是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提前完成任务,多半都是拖拖拉拉,一定要到了结束的时间再去刚好踩点完成。

其实,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有一位公司的经理在网上吐槽,说最近公司里来了几个新来的实习生,大概二十多岁左右,是刚刚毕业的孩子。

经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这几个新来的孩子他们宁可踩着点上班,也不愿意早来办公室一分钟。

然后下班的时候又经常和主管请假,说自己的家中有事,一分钟也不能躲在,然后就匆匆离开了。只要是安排加班,家中马上就有事。这已经是一种常态或者是套路了。

这不禁让我们想要提问,为什么如今的年轻人都非常喜欢踩点呢?为什么他们无论是上班下班也好,还是完成任务也好,踩点都是常态呢?

踩点”这样的现象太多了,除了刚才这位公司经理的吐槽以外,很多类似的情况都在不同的地方和时间上演。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个来自孩子的妈妈的吐槽。今年孩子刚刚上了大学,这次回家之后,发现孩子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做事非常拖拉。

有一次让孩子下楼买个东西,结果半个小时都到了,孩子还是不下去。妈妈就问为什么这样,孩子对妈妈说是因为离做饭还有十几分钟,我肯定来得及,你不要再催了。

另外,孩子的妈妈也发现,回家之后孩子好像变得非常懒,平时能多睡一分钟就多睡一分钟,说好的八点起床,结果真的就是不到八点一点都不动。

这位妈妈说,想象一下自己的那个年代,当时上班或者是有任务,巴不得提前好久就开始准备,生怕出了问题和变故。

但是,如今的孩子怎么都好像有这么严重的拖延症。不知道是自己的时代根本上潮流了孩子如今的孩子受到了什么不良的文化的影响。这是妈妈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有类似的疑惑。

本质上看,踩点行为是带着节奏感的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如今的潮流文化的影响。爸爸妈妈们对此也不必过多的担心。

我们仔细想想,其实孩子这样做也没有犯很大的错误,他们能够把时间把控得如此到位,就证明他们心里已经有数了。这是孩子对时间把控和管理的能力的体现。

当我们每次踩点成功的时候,有研究表明,身体里的多巴胺就会旺盛起来。我们都知道,多巴胺实际上是保持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是我们快乐的来源。因此,很多孩子乐此不疲的愿意去踩点,可能也和多巴胺的分泌有很大的关系。

归根到底,其实这种踩点是一种文化,爸爸妈妈应该不要过分的担心,正确的看待和认识这件事情,或许这是青少年的一种新的潮流。

支持踩点方式,但也要有多手准备。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这种踩点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体内的多巴胺的分泌,同时达到一种兴奋的状态。

可见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需要我们认同和理解。但是,这种踩点的方式也是有很多的不利影响的。

首先,踩点就意味着灵活变动的机会降低。

身边有一位同事,就是总喜欢踩点完成任务的人,这就导致他平时赶火车,赶飞机依旧是踩点,刚好到,但是同时也没有很多空余的变动时间。

因为她觉得等飞机和等火车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有这些时间还不如休息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这种思路没有问题,但是并不能保证每次都可以踩点踩得刚刚好。

几天,同事就因为路上堵车而没有赶上飞机,然后自己的行程被耽误了,这一耽误就是耽误好几场会议,老板对同事也是百般无语,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罚。

这就告诉我们,其实踩点是一种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支持,但是同时踩点也有很多不良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机动时间减少,我们很难去应对一些突发的情况。

这就告诉我们,应该支持踩点的生活方式,这没问题,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有多种准备。

踩点这种生活方式一定要在确保有备选的方案的时候再去使用。不然,就会像同事一样,遇到了问题但是没有过多的时间调整计划。因此,我们平时就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合理的进行时间管理。

一方面,我们应该做事之前仔细思考整个流程,确保事情都万无一失,每个小的细节都已经想到了。这样,我们的踩点才更加有保障。

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一个时间的统筹规划,包括每天的计划,每个时间段应该完成什么。最后,我们也要进行计划B的制定,当真的出现了意外的情况,也要有应对的方法和方案。

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踩点这种文化了。其实,踩点是如今的新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去尊重青少年的这种生活方式。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踩点的方式实际上在降低计划实施的灵活性,一定要有备选的计划和方案,这样再去进行踩点的生活方式才万无一失。

大家对此还有什么好的观点和看法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一起讨论!

文:王静—此刻心理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