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武立之老师七律《暮冬晓望》赏析 | 旁社学诗班

七律·暮冬晓望

武立之

出门晓望日头红,一抹彩云浮碧空。

昨夜才停三日雪,明春任逐满园风。

初将意兴融心底,待把韶光入眼中。

解得人间多少事,不知诗梦复谁同?

来,我给大家讲首诗。这是武立之老师今天刚发出来的诗。

你看看人家这句子,有你们那么磕磕绊绊的吗?

起句,“出门晓望日头红”,都是大白话啊,用什么炼字不炼字的!你们写东西,就是太用力,一斧子一斧子地砍。砍到最丑的时候,偏以为好了。

起句就是说早起出门,看到大红日头。就这么简单。

下句这么接?很简单啊,顺着起句的目光继续写啊,接着写看到的景物啊。

“一抹彩云浮碧空”,这就是啊,顺着起句的目光,看到的就是晴朗的天空,蓝瓦瓦的,天上有一抹彩云。

为什么是彩云而不是白云?因为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啊,那是大早起,又是红日初升,当然是彩云了。

你们写景物,往往把不相搭的景物堆砌到一起去,完全不合乎自然规律,还以为写得很美!其实,你就按真实生活写就行。

首联写的事件是出门,景物是所见。首联就扣题目了,“晓望”,一个望,一个晓。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颔联不接着写所见的景了,写什么?天气的变化。“昨夜才停三日雪”,昨夜雪停了,这雪下了多久?三天连续啊。你们看这句子的容量,说了多少事?内容多,也是七个字,这叫简练。你们也是七个字,才说多大点信息啊?

下句“明春任逐满园风”,雪停了,看到红日初升,天气晴朗了,所以仿佛看到春天了,这才有设想,春天马上就来,满园都会是春风。但用的字眼是“任逐”,有动态吧?这叫功夫啊。写景、思考,不能太静止,要有动作、动态、动感,才显得有灵气、有人气、有生气。

你们初中就学“动静结合”,怎么学的?现在还写得死气沉沉。

这一联“昨夜才停三日雪,明春任逐满园风”,尽管没有接着首联继续写景,而是写心里所想,但也是“承”,正因为首联的雪晴的景,才想起这些。这是一种高超的“承接”方法。大家学着点啊。

另外,还看句子,多顺畅啊。哪里有磕磕绊绊、卖弄辞藻结果还弄巧成拙、越弄越丑啊!

这两句写的是啥啊?是时令啊,只有“暮冬”才可能有这些想法、这些景物啊。大家再看看标题:“暮冬晓望”。这叫扣题。

第三联该怎么样了?该“转”了,大家看看武立之老师是怎么“转”的?

“初将意兴融心底,待把韶光入眼中”,不再写景,也不再沿着颔联对时令变化的感触来写了,而是远远地跳开,写内心对外物的接受,眼睛对风光的欣赏。一进一出、一内一外,一张一弛,这叫张力。而不是一个方向来思考、来写事、写景,多角度互动来写。这样,诗才有张力,有内容。

再看句子啊,“初将意兴融心底,待把韶光入眼中”,哪个词儿是生编硬造的?一个都没有,每个词都是常用的词。这样的好处是啥?好处是读来通俗省力。你造来造去,造的那些别别扭扭的“新词”,你自己不牙碜吗?

尾联“解得人间多少事,不知诗梦复谁同”,结句从思绪中回到现实中,开始对自身进行思考。说的是啥意思啊?是说我活这么大岁数,经历了这么多事,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是还是没有人和我真正成为知音啊。

尾联、结句,落到感叹上,这是律诗的常用方法。为什么要落到感叹上?因为感叹一出来,就有可能引起你的思考。你一思考,就离开了作品本身。诗读完了,但你的思考刚刚开始。这叫意尽言未尽,余味悠长。

什么余味悠长这些词儿啊,你们上中学就满耳朵都是的,可理解了吗?怎么样才能做到余味悠长啊?你没有思考过。

你们看看你们发到群里的诗,生怕意思说不完似的,就是不肯留点给读者思考。这就是不懂诗!

简书上有好诗,离我们生活很近,比唐宋诗贴近我们的真实生活,你多去读啊!多读、多想,少写!

读书少,想得多,说的就是你们。

学得少、写得多,说的也是你们!

根据旁社学诗班微信群讲课实录整理。想参加学诗班的,简信私聊发给我你微信号,免费进群,一直免费。请先查看学员须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