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龙泉 剑瓷绝技可安然?
笔者在年轻的时候,没少读武侠小说,现在读起来仍有入胜不舍释卷之感。在金庸小说的武侠世界里,游走着许多剑术高超的神秘剑客。何为剑客,笔者理解便是那些以剑为生,精于剑术的武林一等一高手,用剑如同行云流水,人剑合一,无剑胜有剑,以指为剑,潇洒倜傥中蕴含杀招的驭剑异人。读者亦对行侠仗义快意江湖的侠客颇具好感,尤其是对著长衫持宝剑的剑客更有敬重之意,记得书中有一首小诗是这样描写剑客的,颇为形象贴切:
经年仗剑走江湖,梦里依稀刀光影。
云萦高山闲鹤鸣,浊酒谈笑泛五湖。
读过武侠小说,知道了剑客,也就了解到龙泉宝剑的至尊地位了。龙泉剑被剑客们视为至宝,备受推崇,每位剑客都梦想拥有一柄正宗龙泉宝剑,一旦拥有,便是世代相传之宝。唐代诗人郭震在其《古剑篇》是这样称赞龙泉剑的: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磋叹奇绝。
由此联想到当年金庸先生执笔写剑客的时候,应该没少拜访龙泉这块儿宝地,以获取丰富素材灵感。据说龙泉剑厂按金庸先生笔下出现的二十四把名剑与七把宝刀定制了全套,赠送给金庸先生。后来龙泉开办了龙泉剑珍藏博物馆,金庸先生将其收藏的赠剑宝刀三十一柄如数捐出,成为博物馆的珍贵收藏。
目前龙泉市已启动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等佳音了,相信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约二千七百年的龙泉宝剑必定闻名于世,大放华彩 。
行走在遗址处翻盖的这一座座建筑之间,不免有了些穿越的恍惚,霎时,金庸笔下的幽深剑庄的形象过电影似地出现在脑海,一幕幕人物一桩桩事件瞬时鲜活了起来。
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是一位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他不仅开创了龙泉剑,他也是中国冶金业与铸剑业的始祖。他独家特有的神奇冶炼与铸剑手艺,成为了代代相传的铸剑神话,他所铸造的剑都是无坚不摧的宝剑,都有各自如雷灌耳之名气与属于自己流芳百世的故事。
福州市在古时亦称为冶城,事因位于市北的冶山和欧冶池之故。这些地方都是当年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在福建北部的湛卢山、浙江龙泉七星井,都有欧冶子铸剑遗迹。而欧冶子铸造的第一把铁剑 "七星龙渊" 便是产自于浙江龙泉。
龙泉市素有二宝引以为傲,此二宝也是中华当之无愧之傲。宝剑青瓷二宝无疑都凝聚了炎黄几千年厚重文化与悠久绝技,是启动人类古文明与文化延伸的心血结晶。笔者在观看之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与对古文明的敬畏感从心底油然升腾。
各位先随笔者镜头从宝剑观瞻开始,欣赏了解龙泉宝剑的悠久文化历史与宝剑背后的人文故事。
相传欧冶子是浙江宁波人,也有说是福建福州人,生逢乱世处于战国多事之秋。欧冶子幼年时期便从自己的母舅处学会了冶金术,并为之奉献了自己毕生心血。由于欧冶子悟性天份极高,加之刻苦好学,不断刻苦研究冶炼锻打技术,通过对铜铁这两种金属的深入彻底研究,将精铁矿成功冶炼并掌握火候精准煅打,从而形成创建了独家绝技。欧冶子与女婿干将联手,成功打造出历史上的第一把龙泉铁剑,取名 “龙渊”。随着 "龙渊" 的诞生,欧冶子也奠定了他中华第一铸剑师的地位。
龙渊剑为中国古代名剑,为诚信高洁之剑,距今约有二千七百年历史。相传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二人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具备铸制利剑的条件。最后他来到了龙泉的秦溪山旁,发现在两棵千年古松之下有七处泉眼,排列如北斗,泉水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于是凿池储水,即成剑池,是名 "七星剑池" 。
铸剑完成之後,俯视剑身,有登高望渊之感; 双指触感剑刃,寒气入骨; 眼观剑体,剑气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因而宝剑得名 "七星龙渊",简称 "龙渊" 。
"七星龙渊" 特点是: 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气逼人、纹饰巧致,绝对是世间不可多得的极品。
"七星龙渊" 乃剑中极品,虽几经易主,但主人们都是非王即相,没有凡夫俗子。"龙渊" 的第一代主人是楚平王之子楚昭王熊轸。后吴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逃走,"龙渊" 易主,为伍子胥所得,越国灭吴之后,"龙渊" 便成为越王勾践佩剑了。后传说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就是用的这把 "龙渊" 宝剑。
到了唐朝,此剑成为李渊的佩剑,因渊字犯唐王名讳,故改名 "七星龙泉",李渊死后随李渊葬于献陵,也有传说李渊将此剑传于太宗李世民,后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如今,这柄赫赫有名的 "七星龙渊" 时否安好? 究竟身在何处? 无从考证。
在唐朝,龙泉剑备受推崇达到巅峰,诗人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由此可见,在唐朝,龙泉剑成为上流社会广泛认同并喜爱的时尚之物(有点儿像现代女性喜爱的爱马仕或LV包包😛😛😛)。
在欧冶子的第一把名剑出炉之后,随后打造了许多赫赫有名的青铜剑,有权势之人纷纷与欧冶子约剑,希望自己能拥有一柄称手的神兵利器。欧冶子为楚昭王打造了三把绝世名剑,工布、泰阿与龙渊。欧冶子也为越王勾践铸造了五把宝剑,就是著名的越五剑:纯钧、鱼肠、胜邪、巨阙和湛卢。
由于欧冶子为楚越二国打造锋利兵器立下赫赫功劳,被封为大将军,祠堂横匾上写的便是 "欧冶子铸剑大将军",由此可见欧冶子当时的重要显赫地位。
欧冶子的女婿干将和女儿莫邪是一对铸剑夫妻,深得欧冶子真传,成为一代铸剑师巨匠。二人给楚国王铸造宝剑,用了三年的时间寻找材料才得以完成。楚王动怒,起意杀害铸剑人。干将亦有预感,铸剑时同时铸了雌雄两把,便是赫赫有名的 "干将" 与 "莫邪" 二剑,被誉之 "挚情之剑"。当时干将的妻子分娩在即,丈夫对妻子言道:“替楚王铸剑耗时多年,楚王为此发怒,他必杀我。你如果生下男丁,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出门望南山,松生石头上,剑在其背中',切记"。 言毕挥泪告别妻子携雌剑进见楚王。楚王发现剑有雌雄之分,且不见雄剑,怒不可遏,不由分说立即将干将处死。
莫邪产下一子,取名赤。长大成人,其母莫邪向赤交待父亲干将去世的真相与遗言。赤走出家门向南观望,并不曾看见有山,只见堂屋前面有一石块,上立有一松木。用斧子劈开松木,得到雄剑,赤持剑离家向楚王复仇。
或是楚王作恶过多,夜噩梦惊扰不断,梦见有人追杀。遂叫来宫廷画师,依梦画出梦中杀手模样,竟与赤的模样一般,赤被通缉,悬赏千金,画像贴得铺天盖地。赤不得近身楚王,报仇遥遥无望,独自在山野悲极而泣。
此时,一异士路过,问赤哭泣缘由,赤一一作答。异士说如果你相信我,且将头颅交付与我,你的复仇,我替你完成。赤相信异士之言,自刎于山野,将自己的人头与雄剑干将一并托付给了异士。
异士带着赤的人头进王宫面见楚王,献上雄剑及赤的头颅。打开包袱,赤的头颅自动弹滚而出,双眼怒视楚王。楚王心中生出十二分惧怕,忙问异士如何处置。壮士曰:“赤,乃是英雄之躯,带怨气而亡,心有不甘,故死不瞑目。应置大鼎于朝堂,将赤之头颅煮上三天三夜,方可消其怨气。”
楚王依言,三日后,头颅仍就没有变化,依然大眼圆瞪,怒视楚王。楚王急问何故,异士解说 “此乃真英雄之头颅,大王需亲自到鼎边宽慰,方能煮烂。” 楚王依言行至鼎边,正相出言宽慰,赤之双眼依然怒视楚王,楚王恐惧,回头欲问何故。但见异士持剑跳起暴喝一声:“大王的头陪他一起煮,他便死而瞑目了。” 随即剑起头落,楚王头飞入鼎中。见此状,卫兵将异士合围举剑欲杀之,异士淡然坦言:“就不必劳烦各位了。” 手持干将自刎而死,头颅落入鼎中。
百官围观,三只头颅瞬时皆烂,无从辨认,欲葬王头,却又无法区分,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请教当时国中名士,智者曰,赤与异士都是英雄,宜厚葬之,且将三枚头颅合葬一处吧。从此,世上便有了 “三王墓”。
关于干将莫邪之子赤刺杀楚王报父仇的故事,在古书《搜神记》里亦有记载,虽然神话化了,但我相信确有此事。因为确实有 "三王墓" 的存在,据说是在汝南北宜春县界内,有机会定当前往一观。
为了纪念龙泉宝剑鼻祖欧冶子,后人在剑池湖修建了 “剑池亭” 和 “欧冶子将军庙”,塑造了欧冶子铜像,成了一方千年古迹,参观者络绎不绝。
龙泉剑厂在欧冶子铸剑遗址修建了 "干将" "莫邪" 牌楼,为了纪念追思二位铸剑大师,便于后世缅怀。
欧冶子的子孙后人多为能工巧匠,汉朝时期,其后裔子嗣在距龙渊不远的温州市平阳县、苍南县一带聚族而居(越国时期的平阳县),形成有名望族。历经北宋南宋数千年,创修族谱、兴建祠堂、敦亲睦族。为让子孙不忘祖脉,将欧冶子后裔祠堂堂号定名为“平阳堂"。
龙泉剑厂的剑工们为参观者示范锻打绝技,二人配合默契,锤击有轻有重,节奏时快时缓,全看火候全凭技艺。
久负盛名稀有的龙泉寒水,用手触之,有澈骨寒感。
有报道说在安徽巢湖及浙江永嘉等地亦发掘出土过清代的龙泉剑,弥足珍贵。 欧冶子制剑之技艺在龙泉递代相袭,有龙泉宝剑厂,还有中国百年老字号沈广隆剑铺, 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沈氏一脉秉承祖上剑气,都代表着当代龙泉宝剑传统技艺的高超水平。
香港“万剑山庄”收藏的三把清代名剑,便是沈广隆剑铺第二代传人沈氏五兄弟的杰作,沈氏还锻造出背面有北斗七星和 “龙泉沈广隆造” 等铭文的宝剑,被大家收藏。
1956年,龙泉铸剑艺人精制一柄宝剑献给毛泽东主席,当时沈氏家族第二代传人其中的沈氏三人(沈焕文、沈焕武和沈焕周),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均参与了制作。同年龙泉市将龙泉宝剑技艺传承作为工作重点,组织散落民间各处龙泉宝剑艺人,成立龙泉宝剑厂,逐步扩大形成规模,将龙泉剑技艺继续发扬光大。龙泉宝剑曾被选中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国际知名友人。
龙泉剑铸剑师。
为了顺应市场层次需求,龙泉剑并非专走高端路线,根据材质加工锻造处理不同,龙泉剑也有了不同价位以适合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从每柄几百元到百万元不等。
但无论价位高低与否,但都是正宗龙泉剑无疑。
欣逢太平盛世,龙泉宝剑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铸剑业在龙泉健康迅速地发展。如今在龙泉铸剑企业已近百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剑都。
龙泉宝剑自铸剑鼻祖欧冶子创制至今,已曲曲折折地经历了近二千七百年的漫长岁月,到了今天,才有了更为灿烂光明的前景。 从张纪中导演的《碧血剑》制作开始,龙泉宝剑厂参与了电影《七剑下天山》、《龙门飞甲》,以及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仙剑奇侠传》等用剑的制作。在拍摄《龙门飞甲》这部国内第一部3D武侠电影时,徐克导演让负责道具的人来到龙泉宝剑厂,一次就交付了二十七把精致花纹雕刻的宝剑图纸,交予剑厂制作。
随着龙泉宝剑名声鹊起,龙泉宝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人们都以拥有一柄龙泉宝剑为荣,许多政界、武术界、文艺界人士纷纷慕名前来定制。悠悠往事越千年,欧冶子的铸剑技艺今日在龙泉深深扎根,得到了发扬广大并世代相传。
看完龙泉剑,下一站将去观赏龙泉二宝之一的青瓷了。在去青瓷镇的路上,途经安仁镇的永和大桥,第一眼就被这座壮观的大桥彻底惊艳了!
只见永和桥横跨西溪之上,雅致雄伟,线条飘逸,典雅气派,桥身两端各有一对称重檐顶、翼角起翘的桥头堡,远看酷似巨龙横卧,龙头高抬; 近观恰似瑶台楼阁,重檐飞扬,实在壮美之极,令人赞叹。
永和桥落座于龙泉市安仁镇项边村,原名永宁桥,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顺治年间毁于大火,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并易名永和桥。
永和桥在建筑上极具美感,木石结构,三墩四孔,木构悬臂式,东西走向,全长125.7米。桥墩采用条石错缝平砌施工方法,牢固美观,南向有分水雁翅,墩上木梁双向平衡展出,逐层加距伸展,纵铺桥面,有很高的桥梁施工科研价值。
桥下西溪流水清澈,是村民们洗衣浣纱的好去处。
廊桥里的木椅上坐着几位老人,安逸地聊着家常,读着报纸,对着笔者的镜头微笑,慈祥友善。
笔者在观赏桥下桥上风景,进入忘我。如果不是要继续赶路,在廊桥上好好发上半天呆,与村民聊聊往事摆摆龙门,绝对雅事一件。
永和桥让人意犹未尽,青瓷镇亦在前方召唤,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去。
龙泉真是一方风水宝地,有着数千年的刀剑生产功德积蓄,并由此凝聚而成的匠心风尚,为后来的瓷业崛起作了很好的铺垫。剑瓷之间,一阳一阴,一柔一刚,且都是通过水火交融磨砺而生成的产物,凝聚了匠人数千年的心血与智慧。
剑瓷绝技体现了匠心独具与中华古人的风格与技艺,反映了龙泉这方水土的灵秀与超群。
灵秀匠心与超群技艺,如同和风细雨滋润了这座城市,龙泉完成了从剑到瓷的技艺升华翻新。
龙泉青瓷小镇,就座落在这片被群山簇拥与祥云缭绕的盆地中,接受一千七百年的日月精华山河大川的护佑,经久不衰。
龙泉青瓷的烧制可以回溯到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久远、窑址地域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达到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青瓷名窑之一。
沿着石径小路步入镇中,即被满眼的青瓷装饰吸引了目光,不时听见来自游客的不绝于耳的惊叹声。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 “哥窑” 与 “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于明代的一段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 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已无从考证,但确实有两种不同的龙泉青瓷产品: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 “弟窑” 或 “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之为 “哥窑”,排入中国五大古名窑之列。
宋代五大名窑为官、汝、哥、定、钧,名满天下,收藏家们趋之若鹜,视为瓷中极品至宝。
而其中的 “哥窑” 以其瑰丽、古朴的不规则纹片为装饰手段,独领风骚。这些纹片被专家们总结为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等。其独到特色之纹路与瓷釉层处理完美结合,极具饱满、莹洁质感,凸显古朴典雅。
哥窑瓷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而开片难以人为控制,使得裂纹无意而自然,巧得天工造就,更加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深得喜爱。裂纹的形成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章生一大师研究并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并控制了开片大小,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残缺美。专家总结,大器小开片和小器大开片的瓷品境界,颇为珍贵难求。
“弟窑” 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被誉为民窑之巨擘。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无比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浙江丽水地区陆续发掘出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墓内出土瓷品被推测为龙泉窑早期的产品。龙泉青瓷源于五代越窑 “秘色瓷” 的历史由此向前推进了六百多年。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烧制进入鼎盛时期,烧制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青瓷,青瓷 “绚烂之极,复归平淡” 的境界正符合当时宋代美学思想,促进了宋代青瓷的发展。在南宋时期,龙泉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让龙泉青瓷的发展达到顶峰,前后辉煌了数百年。
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室对瓷器品位的改变,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二十世纪初,龙泉青瓷窑火几乎完全熄灭。曾经窑火通明的窑址群已荒废为一片荒丘,留下遍地的碎瓷片。
"哥窑" 创始人章生一大师。
"哥窑" 与 "弟窑" 的创始人章氏兄弟。
开窑前祭拜的瓷神 "九天玄女"。
传说有一位名唤叶青姬的姑娘,其父叶老大率领众窑工为窑主烧制一批宫廷祭祀陶瓷,屡烧不成,出窑的全是残次品,窑工们被愁云密布笼罩。宫廷监工大怒,扬言如果烧制不出,将全部窑工斩首。青姬姑娘为救父亲与众位窑工乡亲,决定以身祭窑,纵身跳进窑炉,以血肉之躯增添火势强度。只听霹雳一声,窑顶开裂,青姬姑娘与一仙姑飞身腾空而去。
出窑了,众人见到的是一窑前所未有的精妙陶瓷,每一件都是温润清莹,透着玉的光泽,明滑耀眼,非一般瓷器可比,件件堪称宝物。窑工们都说是青姬姑娘的化身,是她在窑炉中涅槃后给瓷器注入了灵魂。窑工们称这窑瓷器为 "青姬",因当地方言发音与 "青瓷" 相近,从此便有了青瓷一脉。
人们说青姬姑娘已化身仙姬,将她比作神话中的 "九天玄女",世代供奉在窑场,每次烧制前都有祭拜仪式,成为青瓷的守护女神。
篆刻花纹。
工艺师正在精心制作瓷胎。
每一炉瓷器的烧制要经过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成型 、晾干、修坯、 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分毫不差,可见瓷器的得之不易。陶瓷的发明与烧制,体现了中国古代高度文明发展与卓越的智慧,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
龙泉当地山上特有的矿石,经粉碎后,成为上等的釉料。
原来的古窑遗址,不知青姬姑娘的芳魂是否还在此飘游穿行。
珍贵的 "紫口铁足" 瓷品。
哥窑所用的土,含铁量较高,烧坯时发生氧化,瓷器坯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坯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 “紫口" 。
珍贵的弟窑瓷品,釉面丰润如玉,光泽华贵。
值得骄傲的是在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进入世界非遗名列,享受实至名归的殊荣。
面对眼前的一片稻田葱色,心中久久回味此次龙泉之行,感触良多,且收获颇丰。这次游历让笔者走近亲近我中华瑰宝龙泉剑与龙泉青瓷,亲临现场身受目睹,内心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
从内心深处为我们优秀的炎黄祖先感到骄傲,并由衷自豪。几千年前就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们的智慧结晶将万代造福于世界人类,并看到这些绝技在今天的传承发扬光大以及所作出的努力,而倍感欣慰,向中华艺人顶礼致敬。
作者简介: 作者蘇蘇(微名/笔名)为资深商务管理人士,出访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五洲六十国度有余。退休后重拾摄影笔耕爱好,将各地见闻经历以摄影游记散文诗歌形式呈现,与读者分享各地的精彩故事。作品图文均为原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