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今天看另外一个诗人王翰的诗。
王翰受张说提拔,在朝廷做文字工作,他性格豪荡,恃才不羁,今存诗14首,最著名的是《凉州词》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选取战前饮酒的典型瞬间,写出战士豪壮却也恋生的心态,于张力中展现为了国家视死如归战士的生命力。短短四句,让人读来,五味杂陈。
今天咱们看其《凉州词》中不太有名的第二首。
凉州词 其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注释
凉州,是现在武威附近那块地方,在唐时是边疆,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冲突的地方。以“凉州词”为题的唐诗很多,最著名的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王之涣这首词还有个名字叫《出塞》,就是说凉州这个地方就是边关了,就是塞外(要塞之外)了。
花鸟,偏义复词。从后面“阑”字来看,鸟不会因春去而残,只有花会。所以,这里的花鸟指的是花。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文中常见,如辛弃疾词:“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巷陌”就是偏义复词,只用了巷的意义,陌是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或田间道路,并不能住人。
折杨柳,乐府曲辞,传说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引入,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魏晋时古辞亡佚。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歌,多言兵事劳苦。到了南朝梁陈年间,又变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
意气,这里指情绪。这样的用法不多见,查了半天,唐诗里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诗中的“意气”,也作情绪解。诗歌写举人起早去应试,内心还觉得起得太早了,可一看上朝的官员们早就起来站到宫门口了,举人们“相看意气生”,就有了退缩的情绪,觉得为了名利太辛苦,生了“归山情”,想隐居了。咱们平时说的一个词“意气用事”中的“意气”也作情绪解,凭个人情绪对待别人和做事。
试翻译如下
秦中(今陕西那块儿)的花应该已残败了,塞外风沙弥漫的天气(以风沙代天气,为了形象,还保留风沙二字)还是很寒冷。夜里听到胡笳弹唱“折杨柳”的曲子,唤起人们思念长安的情绪。
赏析
《凉州词》其一是选取出战瞬间,以超出常态的点(饮酒)与符合常态的面(战斗死伤很多,古来征战几人回)相对比表现塞外战士的精神气,而这首诗却是在时间、节气与空间(塞外、长安)的互相对比中来表现塞外战士生活,比最著名的那首诗在对比上做得更好,但从唐诗的发展上看,这首诗虽没有上首诗著名,但一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首联秦中、塞外相对比,花阑与风寒相对比,重点写出塞外环境的苦,暗里写出“秦中”的美好,好与坏之间,对个人情感来说有个选择。选择哪儿?下面给出解答,却是往相反方向去,写胡地乐器奏出思乡念远的音乐,这是在累卵之危上再加个鸡蛋、在千钧一发上再加一钧,让诗情逼着往河堤决口、千钧一发崩溃的方向去,最终河决口、发断裂,结果是什么呢?“教人意气忆长安”。这句话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意气”,一个是“长安”。“意气”注释过了,是情绪,但还有个版本将“意气”写作“一气”,就是“一股子气”,这“情绪”或“一股子气”喷射的方向在哪儿呢?在“长安”,长安何地?都城也。都城是什么?国家的象征。南宋江夔是个词人,是个人主义泛滥的才子,写王昭君出塞后是“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在他笔下王昭君忆的不是她恨不得到宠爱的皇上或者象征国家的都城“长安”,而是自己真的家乡。以今天的眼光看,姜词是具有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情怀的,笔下的王昭君很有个性,不管你汉元帝还有什么单于再厉害,我都不在乎你们,我在乎的是我家乡,而家乡是江南江北的山水,溪流淙淙,浣纱飘飘,得劲儿。可这首诗不一样,不写忆“江南江北”“垄头阡陌”“沧洲淇山”,而是写忆“长安”,就含着一份为国尽忠的情感。
这首诗与上首诗一样,都是在运用张力中,体现所表达情感的不易和伟大,于悲戚中彰显爱国的力量,都一样了不起,可惜“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诗),知道这首诗的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