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记||赵恺专栏
天目湖记
赵恺
天目湖
世上流水并不总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你比如濑水。一条濑水拨开崇山峻岭风尘仆仆逶迤而下,一进溧阳便一咏三叹流连不前了。在溧阳,山、水、人结构成三维的美。骇异于美,澄澈于美,纯净于美,山之间隙便长出眼睛般的湖泊来——苍天都慨然把双目留在世间,人类当何以自珍?
沙河鱼头
净水出净鱼,民间俚语浑若禅佛哲学。天目湖的鱼曾可以棍棒击打。鱼多,就扔鱼头。多扔可惜,久扔可惜,就有人煮。让“沙河鱼头”一跃龙门身价百倍的是朱顺才。狭面长身,善歌唱,嗓音湖水一般清亮。当过兵,炊事兵,转业还作厨师,仿佛前世注定的美食命。一道渔家菜肴,东起上海,西至南京,满江南地请他。请他,他去。去则必带两件:一是沙河水,二是沙河鱼。水必亲备,船一叶,篙一支,撑渔歌一阕显隐于山水之间。慕名而来无论中外,且不乏京畿位尊权重者。于是,天目湖宾馆每每成为江南国宾馆。这座国宾馆,俯伏在天目湖源头之一的沙河鱼背上。
状元阁
中国溧阳茶叶节
集劳累与精细于一身的农活大约是莫过于采茶的了。攀沿峰峦、跋涉峡谷每每十数里乃至数十里。及置蛇皮袋于路前,肩竹背篓于身后,枝叶未触,已然是赤泥两腿热汗一身了。采撷芽尖直如采撷性命。躬身、踮足、屏息、凝神,撮两指似鸟雀之喙。捉芽根是轻不得力,重损肌肤,灵感尽在过与不及之间。作为动词,“采茶”的“采”实在是文字的局促无奈。不是折,不是薅,不是掰,它是集进退、刚柔、疾徐、曲直于一身的瞬间艺术,这种艺术,如何是一个“采”字了得?芽尖放进花兜,花兜贴在胸口,避风雨,避光照,更避触摸——茶树之蕊,大山心尖上的肉哦。采撷之后,萎凋,杀青,揉捻,筛选,烘干……得历经整整十一道工序。“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茶叶,绿色之金。烘干就是炒制,是十一道工序中的关键工序。得连夜炒,搁置稍过即会失水,即会发酵,即会前功尽弃。得分次炒,初“毛火”:不紧不慢,不强不弱,以柔韧茅草款软炙灼。十成水份去其七成再上“足火”。“足火”则以硬柴烈焰把一口铁锅爆得叭叭地红。无论“毛火”,无论“足火”,作品之得失成败全在一只手掌上。牢牢团住一把茶叶,撩拨、翻转、揉搓。或指尖,或手心,或手背,稍一不慎就是一个紫瘢。这种紫瘢,终生也褪不掉。
溧阳寿眉
横陈掌上似玉簪,落入茶具似松针的,是南山茶。一当沸腾滚水如裂涧惊雷直落壶底时,就激活于润泽、萌发于生动、舒展于热烈,支支软玉翘首水面如尾尾幼鱼。行亦绿,止亦绿,沉浮亦绿。行止沉浮间,岁月般生出茸茸白毛来。因而人们不唤南山茶为南山茶,唤寿眉。是时有暗香自壶壁出。
溧阳千华寺遗址
溧阳《游子吟》大型雕塑
浣纱女
菡子
作者简介
赵恺,祖籍山东,1938年出生于重庆,1955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后在苏北淮阴生活至今。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曾多次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国际文学活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一级作家,江苏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赵恺专栏
向下滑动可以查看赵老师更多的文章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