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渭林原创】老扒梁上的坚守者
老扒梁上的坚守者
文 | 邢渭林(陕西丹凤)
正月十六清早,朋友去商南十里坪勘矿,称山上风景不错,邀我一同前往,车行六十五公里到达目的地。
一路行进在与金丝峡景区相连的开河、白鲁础,奇山秀水自然少不了。四十亩地组是最后目的地,这里系鹘岭山脉,西与山阳县接界,南与湖北省郧西县相连,说话口音多与湖北人相同。矿藏在3华里外的老扒梁坡顶,需有向导方可找到,一位6-70岁老妇人愿带我们上山。
01
磐石般的爱
老人称原先就住在山上,矿藏属于自己的山架,对上面的情况很熟悉,说完便沿屋旁的小路上行。这座山全是石头,却也长满灌木和松树、栎树,很多树从石头夹缝中长出,吸引了我的目光,石包上有树,岩石上有树,石缝里也生出一丛丛灌木,让人佩服这些植物生命力之顽强。我不时拍照,没觉多累,倒是两位朋友身高体胖,向上走一段就坐下歇脚、喝水,只是向导老人一直前行,朋友要歇时,才略坐或略站一会,我心里真是佩服她。一个小憩的间隙,她谈了过去山上的生活和家里的情况。
老人姓黄,今年79岁,娘家在邻近山阳县境,1966年嫁到魏家,生育有两双儿女,均已成家。大儿子近五十岁,十年前搬住山下,是本组组长,老伴八年前去世。当年患有气管性疾病,生产队时,山上山下来回种地、开会,年龄稍长后,身体每况愈下,上山时气不够用,有时她嫌老伴走得慢,就把他背一段,他再走一段;有时,山下谁家过事,老伴再喝点酒,气喘加重更爬不动山,她就干脆背着老伴走。听她说,这样的陪伴大概近20年,不禁让我感到,她对老伴和家人的爱,就像生长在石头上的树,尽管环境艰难,却基础牢靠,根深叶茂。
黄老人还介绍,老伴的父亲年轻时被抓壮丁后,再无音讯,母亲把他拉扯长大,他又身体不佳,婚后家庭的重担她就得承担。那时,家里孩子多,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放工后担木桶去山下挑水,用上塑料壶后,就用装五十斤的塑料壶去背水,来回往返两趟15-6里路,再给孩子们做鞋、缝补衣服,睡不了多大一会,又该起床做早饭、上工,叫孩子吃饭上学了。因为路远,条件差,四个孩子都没有念好书,最遗憾的是大女儿,上学时很上进,可是家里情况不允许,也没有送去较远的初中读书,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如今,想起来觉得多少有点对不住孩子。
老人说她虽然下山十年了,心还在山上,山上的地光照充足,种点菜、玉米和豆类,最喜欢种红薯,山上的红薯糖度高,比山下的甜好多,每年她都留一块地种红薯。
这样走着说着歇着,一个多小时,我们到了老人的旧房前。房子基本坍塌,门前道场已种上蔬菜,过去的木桶、鸡圈、猪圈、厕所等物,依然如故。她指了门前裸露的岩石,说那就是矿,为搞清矿带宽度,她又叫来了一位本家堂弟,以前他为探矿人挖坑,测过矿层深度。
02
最后的坚守者
堂弟老魏今年67岁,明媚阳光下,他外穿很久没洗的旧西服,里面还套着夹衣,戴一顶旧蓝帽,脚穿黄胶鞋,打着黑裹腿,脸上气色很好,人也和蔼,是现在老扒梁上唯一的住户。问及家里情况,他不好意思地说:“让你笑话了,我是一个人过日子。”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太直白鲁莽。
他住在两排房的高处,给我们讲了矿带宽度和深度后,朋友让他带我去山垭口米黄玉开采场,找一块作为纪念。他回家取小锤,我跟随到他家,他很热情,去里屋端出装有野毛栗的升子,让我吃,还往我兜里装,在他身上闻到了酒味,看到破旧的四间土屋,摆满了各种农具、家具,一件现代物件就是那部老年手机,前檐土墙已被漏雨拉成好多小沟,东面卧室前半间挂好多腊猪肉,应该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屋里面不见电线和点灯。
在去垭口的小道上,他讲道,他一辈子争气,1979年,兄弟四人都长大了,房子不够住,就自己动手盖房,因居住条件差等等原因,终未成家。前些年一个弟弟病逝,其余两个都搬到山下,堂嫂下山后,就他一人住在山上,没有照明电,偶尔有人探矿时,就要点柴油点灯,再就是用食用油点,猪肉是自产的,除了去白鲁础信用社领取五保户补助金,购买日用品,一般很少下山,山下给五保户建了房子,却没有给他分,他也不想去打听、求人,就一个人先住在山上。谈到将来有无去敬老院的打算,“哪时我就去找领导谈说此事”,听到他这些话,我心里顿生凄楚,但愿他不会被遗忘!他这种独自坚守,平静生存的心态,正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走到分手处,我们四人向山下走,他又走向独守老屋,黄老人讲了堂弟嗜酒及其两个弟弟的情况,又介绍了以前开矿人的事,乐观开朗,毫无倦意。
在返回的车上,我一直在想,他们二位甚或更多的山上坚守者,就像哪些石生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不被人重视,依靠自身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生存。
但愿房前坡里的矿藏,早日有好心业主开采,使老天赐予的这笔财富,在他们有生之年得以享用,也不枉他们默默地坚守!
(注:文中所有配图由作者拍摄提供)
邢渭林,竹林关人,1961年出生。生活、工作未离开过农村,对农村、农民颇有感情;有从军经历,现供职某镇政府,业余爱好写作,报道、文章刊发于《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商洛日报》《陕西文学界》《商山》等。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