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吴云芳原创:永远的红旗渠,不老的郭亮村

编者按

延伸的路,是一个疑问句。

雨忽大忽小,风吹得乱,偶尔停下来,想想要去哪里,想想看看世界的样子。风在头发里,风在衣袖里。

世界像一幅油画,红旗渠与郭亮机,一路风景,都想用文字描绘……

永远的红旗渠,不老的郭亮村

  红旗渠、郭亮村虽不是名山大川,也颇有名气,一直是我心向往之地方。清明节放假三天,约两三好友一同前往。

  清早七点出发,穿州过省,舟车劳顿十多个小时,疲累不堪,就在我开始怀疑起这次出行的价值时,导游告诉我们红旗渠到了。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称林县),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这些基本的内容我们这些60后都是知道的,可是到了红旗渠纪念馆,带给我的震撼还是没有想到的。

  那一把把铁锤和钢钎,一顶顶安全帽,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数字,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林州地处太行山脉,多石少土,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小旱歉收,大旱绝收。据《林县志》记载,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0年500多年里就发生旱情100多次,其中绝收的大旱34次,有5次甚至酿成了“人相食”的惨剧。民国时期还发生过因为一担水的倾覆要了一条人命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了,林县迎来了年仅26岁的县委书记杨贵,他以英雄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喊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口号,带领全家迁徙林州居住,表现了不改变林州面貌誓不罢休的决心。

  这样一个好带头人,带出了十万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英雄人民。他们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十年春秋寒暑,创造了人间奇迹。要知道那可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啊,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他们吃着窝窝头、菜团子,干着这种极度繁重的体力活。

  他们自建水泥厂,自造石灰,缺什么材料,就造什么材料。十年间,水泥总用量6706吨,自己制造5170吨,占到77%;炸药总用量2740吨,自己制造1215吨,占到44%;石灰总用量14.5万吨,全部自己制造,节约232万元;工具坏了自己修,节约投资113.6万元。工程总投工3740.17万个,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县社队投资5839.66万元,占85.06%,国家投资1025.98万元,仅占14.94%。

  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候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

  他们付出的不仅是汗水,甚至是血肉之躯。那个不满30岁就牺牲的技术员吴祖太,那个只有13岁,在父亲牺牲以后被母亲送上工地的张买江,那个被落石砸掉门牙,腰间被绳索磨出老茧的探险队长任羊成,那些抡铁锤双手拎钢钎的铁姑娘们,那些冲锋在前,与群众同吃同住的领导干部,那些牺牲在工地上的81个鲜活生命,还有那些无数个战斗在工地的普通民工,他们不是一个英雄,他们是一个艰苦创业、团结合作的英雄群体,他们书写的是一曲劳动者“十万大军战太行”的时代凯歌,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感人。

  提起另一个景点郭亮村,不能不说一说郭亮村的挂壁公路。郭亮村位于河南辉县西北60公里的太行山深处,最高海拔1672米的高高悬崖上,石头房屋依山崖而建,村前咫尺是百米悬崖,村后是高耸的山峰,自古交通闭塞,出山艰难,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山外,天梯是郭亮人的必经之路,720级台阶,镶嵌在200米高绝壁上,最窄处仅有20多公分,险要处须侧身才能通过。遇上雨雪路滑,就会摔下山崖,轻者致残,重者丧命。

  为使郭亮人能走下山,1972年,在党支部书记申明信的带领下,全村13个轻壮劳力,组成突击队,聚在天梯下举拳面壁,发誓要凿穿绝壁,打出通向的大路。

  修路没有钱,全村卖牛羊,卖药材,卖山果筹资。突击队员每天的伙食费只有1角4分钱,一日三餐喝玉米粥配腌萝卜。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娃娃轮流上工地,清理石碴,人人肩头成茧,十指流血。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用了5年时间凭手工一锤一钎凿出一条1250米长、6米宽、4米高的隧道,开出石方26000立方米,打秃钢钎10多吨,打烂铁锤上千个。1977年5月1日竣工通车,郭亮洞是南太行第一个横穿绝壁的隧道,号称南太行隧道之父。

  如今的郭亮村以其旖旎的风光,独特的绝壁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国内外导演,先后有《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举起手来》、《天高地厚》等40多部在此拍摄,被誉为中国第一影视村。著名导演谢晋称郭亮村为“太行明珠”,著名画家张仃称郭亮村为“华夏奇观”。

  红旗渠,郭亮村,代表了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一个时代创造的传奇。

  清明节刚过,就传来杨贵在北京去世的消息。不论我们有多么的惋惜和不舍,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们都会在我们的视野里渐渐远去,但他们那种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都在。

  在今天,在扶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在“2025”中国制造创新的路上,这样的精神永远不能丢。那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之钙。唯有补足这样的精神之钙,我们才能目光长远,步履坚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注:文中插图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吴云芳,女,机关干部,文学爱好者。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学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0)

相关推荐

  • 太行之秋【元拴吉】

     太行之秋 秋末冬初心神怡 正当登高赏景时 层林尽染菊争艳 不怕疾风寒霜迟 太行风光最神奇 青松翠柏两相宜 黄华流水颠倒颠 柏尖红叶醉人痴 且看龙凤山锦锈 更喜湖光碧波漪 彩带绕山人不断 人工天河红旗 ...

  • CCTV10《重訪》解说词欣赏--红旗渠

    主持人  韦翔东 在河南省的最北端,有一个林州市,它地处太行山东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1994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叫林县.说起林县,在40多年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 ...

  • 山西河南太行山红旗渠郭亮村长篇游记:春满太行山,红旗渠郭亮村自驾游

    春满太行山,红旗渠郭亮村自驾游 汽车 去哪儿攻略 ⋅1评论 ⋅ 1小时前

  • 游记:连峰绝壁百步九折的南太行

    旅行日记 旅行,是永远的回忆.人在途中,心随景动,从起点,到尽头...... #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的南太行之旅 ❤ 第一站 万仙山 挂壁公路的天窗 有一个地方,山险水秀,沟壑纵横,飞瀑流泉,苍茫清幽 ...

  • 我们都是行走在追梦路上的人,记林州红旗渠

    林州红旗渠 万千磨难后,生命卑微到尘埃之下.我们经历的所有刻骨铭心,都大不过生存. ---题记 林州桑林茂老汉 民国初,林州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由于山高坡陡,曾跌死跌 ...

  • 河南:红旗渠 · 纪念馆(下)

           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十易春秋寒暑,她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紧跟时代 ...

  • 绝壁长廊和天池

    2021年3月27日12点27分左右我们来到了郭亮村的绝壁长廊. 绝壁长廊和天池视频片段 绝壁长廊和天池电子相册 1972年,郭亮村13名青年组成施工队,号称"十三壮士",钢钎凿赤 ...

  • 【吴云芳原创】感恩的路有多远

    吴云芳原创 感恩的路有多远 就在这个礼拜二,专程回了一趟洛南.从洛南那个最偏僻的村落走出来,几十年了,除了老家亲戚有红白喜事,平时很少回去,毕竟父母已经远离故乡三十多年了,人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家,逢 ...

  • 重庆印象(白淑芳原创)

    题记: 2019年11月我们从北京到重庆,然后从重庆沿三峡到宜昌.一路走下来看山看水看风景,现将所见所闻所感分两篇文章记录-- 重庆印象和三峡之旅 重庆印象 重庆是一座有山的城,所以叫"山城 ...

  • 蒋春芳:永远的珠峰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珠峰之旅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永远的珠峰 一一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珠峰之旅 蒋春芳 如果你一直朝朝暮暮地想去一个地方,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排除干 ...

  • 易艳芳:永远的陌生人(长篇小说连载之十八 • 上部完)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这天,李毅桀来到了冷心如的房间, ...

  • 易艳芳:永远的陌生人(长篇小说连载之十七)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人世间要是没有这些情情爱爱的多好 ...

  • 易艳芳:永远的陌生人(长篇小说连载之十六)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齐颖是李仁杰大学的同班同学,也是 ...

  • 易艳芳:永远的陌生人(长篇小说连载之十五)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李毅桀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他表 ...

  • 易艳芳:永远的陌生人(长篇小说连载之十四)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冷心如哪里见过这样的仗势,吓得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