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宗师中晚年拳照对比

提及杨式太极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的拳照,可能大多数拳友想到的都是他晚年时拍摄的一套照片,这主要来源于杨澄甫的两部著作《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配图。这套照片留传及影响极广,以至于这位太极大师在大家脑海中根深蒂固地留下了这样萌萌的“土肥圆”形象:
其实,在杨澄甫壮年之时,也拍摄了一组拳照。有界内人士分析这两套拳照的区别时讲到:
1. 两套拳架的姿态差异反映了杨式家传太极拳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由少数人才能掌握到人人都可练习,由注重技击到适应时代要求的变革。
2. 没有青年时的练法,达不到晚年的功夫。杨公年轻时的架子是练功的架子,主求外形开展,内里紧凑。所有的练习者都需经过这个阶段才行,老年的架子主求外形紧凑,内里开展。是功夫深入的表现。两套架子无所谓好坏,只是阶段要求练法不同而已。
3. 杨澄甫青年图片中只有上步七星有撅臀之嫌,可能是为出功夫,蹲身较低,身体前倾以维持重心所致。但仔细看,拳意很好,大有一抬手即将人放出之势。
4. 身体前倾是太极拳的重要特征。难道只允许身体后坐,不允许前倾吗?前倾、后坐均是太极拳应有之义。前倾,则泰山压顶,后坐,则江中磐石。
今日我们得见这套照片,主要来源于杨澄甫的弟子陈微明所著《太极拳术》一书。该书代序称:“先生蓄道德,能文章,曾任清史馆纂修,以杨先生口授之太极拳,笔述成书,多所阐发,稿赠杨先生以酬答之。杨先生藏之数年,不以付梓。余与秦君光昭、王君鼎元、岑君希天闻之,请先生怂恿出之,以传于世。先生书往,杨先生欣然寄稿,并图五十余幅。”由此可见,此书应该是陈微明在北京,向杨澄甫老师学拳时所编著,原本是为报答杨澄甫授拳之恩,而将书稿赠予杨澄甫老师的。后来一方面因为杨澄甫老师得此稿后,也没有出版的计划,另一方面,陈微明在沪上开设致柔拳社之后,学员也急需教材。于是陈微明写信给杨澄甫老师后,杨澄甫便将书稿寄了回来,还附上了自己五十余幅中年拳照。当然,这部书中也有陈微明先生自己的拳照,习拳者不妨集齐三套拳照一并对照参详。
现今,陈微明所著的三部太极经典《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几乎被世人所遗忘。幸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再次出版,民国原版影印和简体字对照,更有太极学者二水居士进行了详细的校注。这书里的内涵,就不止拳照而已了。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