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方证
拍摄于橘子洲头
淋证(膀胱炎)案
王某,女,75岁,初诊日期1964年8月20日:尿频、遗尿、淋漓三个月,去年3月曾患尿急、尿痛、尿频,诊断为“膀胱炎“,用抗生素治疗而愈。今年5月又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又用抗生素治疗而疗效不佳,因长期口服西药,出现食欲差、恶心、头晕等而求中医诊治,曾服木通、车前子、黄柏、益智仁、桑螵蛸、芡实等而未见明显效果。
现症:尿频、遗尿、淋漓,小腹麻木胀痛,心悸,头晕,腰酸痛,恶心,纳差,恶寒,四逆,苔白润,舌质淡暗,脉沉细迟。
辨六经为少阴太阴合病
辨方证为真武汤证
制附子9g,生姜9g,茯苓9g,白术9g,白芍9g
结果:上药服一剂,恶心、头晕已,食欲改善,小便频减,服三剂,诸症皆已。(冯世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经方专家卷·胡希恕<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按语:本例患者,老年女性,淋证复发,经服抗生素等西药并清热利尿与补肾止遗类中药无显效。刻下表现,脉证合参,呈现表里一派虚寒之象,在里兼夹水饮并冲逆动于中而迫乎上。辨六经属少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以真武汤温阳化饮兼解表。
《伤寒论》第82条与316条皆是误发素有里饮之人之汗,造成表不解而并于里阴证。表证本宜发汗,但里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表不解,伤津液、耗正气,使病迁延不愈。当然,单纯化饮,亦不足取。必须解表的同时化饮,使表解饮去病即愈。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本方是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而成,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有表证而呕者。既用茯苓、白术以利水,复用附子温中,又用生姜温中兼解表。中寒有水,转入太阴则下利,用芍药治腹痛下利。此本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少阴与太阴合病的治剂。本条所述,为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误用汗法,而陷入少阴太阴合病。
条文解读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解读:振振欲擗地,是说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比身振振摇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汗出伤津液虚其表,使阳证变为阴证,并激动里饮,饮郁于表,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此少阴太阴合病证,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摇而已,而本方证虚极入阴,不但身动而且呈现振振欲擗地。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解读:前即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应,必是传抄有误,应改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见好转。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证候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下利,都是由于里有水气的关系。或以下皆属不定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本条冠首以少阴病,是说本来是少阴病,因里有水饮而误发汗,由于误治并于太阴,而成续得腹痛自下利的真武汤方证。
辨六经归属探讨:本方证当属少阴太阴合病证。
辨方证要点提示: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摘自冯世纶老师主编的《经方医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