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一个北爱尔兰门将发明了点球
这是 徐小侠 的
第 433 篇 原 创 文 章
最早的足球比赛,就是十一个人追逐着一个皮球跑。
慢慢的,才引入了边线。
接着划出一块区域给守门员。
这个称为“Box(禁区)”的区域,起初只是为了限制守门员用手持球的活动范围,一直到130年前,1890年,一个北爱尔兰门将才提出,在禁区里面犯规,应该判罚在十二码位置与守门员一对一罚球,也就是今天我们知道的“点球”。
在这之前,禁区里面的犯规,同样判罚任意球,但因为距离球门太近,人墙覆盖范围更广,罚球者的任意球难以穿越人墙洞穿球门。
于是北爱尔兰门将、治安法官、国际象棋手、亚麻制品制造商、爱尔兰足协成员之一威廉·麦克鲁姆提议,当防守方在禁区内故意用推、拉、绊、踢人等动作,使进攻方球员失去进攻机会时,裁判应判罚防守者犯规,并处以12码点球。
今天看来,这种规则顺理成章,合乎情理,但130年前,麦克鲁姆的提议震撼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足球管理者,遭到了英国卫道士的反对,英足总认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足球是一项绅士参与的运动,绅士从不作弊”,“足球运动员决不会用故意犯规这种不文明的方式踢球”。
然而,1890到1891年间的足球比赛中出现了太多球门前犯规的例子,从球员到管理者,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点球规则”,最终,1891年6月2日,点球提议获准通过。
为什么是一个守门员、而不是禁区犯规的受害者前锋来提出这一规则呢?英国足球史学家迈克玛纳斯认为这可能和麦克鲁姆本身是个业余戏剧爱好者有关,“点球就像戏剧中的高潮,吸引了整个剧院的焦点,而守门员就是主角之一。这一点可能是麦克鲁姆提出点球规则的灵感之一。”
更有可能,如前曼联替补守门员卡罗尔所说,点球中守门员是没有压力的,“扑出了点球你就是英雄,扑不出,很正常。”
最初的点球,罚球者可以自己选择位置和角度,只要距离球门12码就行,直到1902年才规定了点球点。1937年,大禁区线划出,罚球者以外的球员必须站在大禁区线之后。
要再过几十年,点球大战才出现。
最早的国际比赛中,如果淘汰赛两队打平,则进行加时赛,如果加时赛仍分不出胜负,要么重赛,要么扔硬币或抓阄决定胜负。
196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1/4决赛,以色列和墨西哥打平后,抽签失利遭到淘汰。一位名叫尤斯夫·达甘的以色列人提出了点球大战的想法,以色列足协后来推荐给了国际足联,最终在1970年6月27日通过了这项提案。
有史可载的第一场点球大战发生在1970年的沃特尼杯半决赛,曼联击败了赫尔城,乔治·贝斯特是第一个主罚点球的球员,丹尼斯·劳则是第一个在点球大战中失手的球员。
点球大战第一次出现在重大洲际赛事中,则要到1976年欧洲杯,西德和捷克斯洛伐克在120分钟内战成2比2平局,双方前七罚都命中目标,接着西德球员霍内斯踢飞,给了捷克斯洛伐克一锤定音的机会。
今天我们熟知的“勺子点球”,写做“Panenka Kick”,出处便是这届大赛。最后一个出场的捷克斯洛伐克球员帕年卡,用勺子点球锁定了胜局。
世界杯第一次出现点球大战则是1982年,又是西德,他们在点球大战中击败了普拉蒂尼的法国队。不过如果那届世界杯决赛踢平的话,则要先进行重赛,重赛再平才罚点球,要到1986年世界杯开始,才引入了决赛120分钟踢平进行点球大战的规则。
除了正规的点球大战外,北美足球联赛和美国大联盟还曾实行另类的点球大战,借鉴冰球比赛的规则,球员从距离球门35码处带球出发,在5秒内和门将一对一单刀,门将也可以弃门而出。后来南非杯也曾复制这一规则,范巴斯滕也曾提出要将这一规则引入2026年世界杯,不过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