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多次献计,项羽从不采用,唯有刘邦才是韩信的伯乐
韩信在项羽身边的时候,韩信是执戟郎中,执戟郎中是什么官?郎官都是小官,不能因为这样一个小官就能说明项羽就能认可韩信的军事才能,执戟郎就是一个守门卫士,属于保安级别的职务,不可能参与高级将领的军事活动。钟离昧连上将军都不是,作为项羽军中比较重要的将领可以了解项羽身边卫士,也可以不了解,韩信的执戟郎也是钟离昧帮他谋取的,认识很正常。
后来项羽兵败,钟离昧逃到韩信处,也说明他们之前交往颇深。否则钟离昧不可能投向韩信的,韩信也不可能随便收留敌将。韩信在项羽身边并没有此类工作的历程,只是在萧何身边做过这类事情。项梁时期,韩信也就是大头兵一个。项梁死后,韩信找钟离昧为他引荐,钟离昧也没有带他见项羽,就随便地给韩信安排了一个执戟郎中的官职,这样的官职都不需要项羽首肯,只要领到项羽官邸办事处,走一下入职程序就行。
项羽勇力无敌,智谋不算差,比赵括好些,成长环境比赵括差些,从政领军处处受排挤打击,颇有磨练,而又争强好胜,在叔父项梁的约束与管理下,项羽克服了很多盲动的心魔,对战争的认识也是不断地走向深刻,越发如此,就越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最高的,别人说的都不足以参考,肯定是不如自己的,连亚父的话都听不进去,更何况他韩信一个小小执戟郎中。
韩信从项羽那里跑了,从刘邦那里跑了,都是因为得不到重用,后来在刘邦那里受到重用,韩信就不跑,哪怕是危险临近,韩信也不跑了。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果断聪明,关键的地方都能选对(刘邦失误的判断也有,但是不致命),拜韩信为大将军,那就拜;韩信逼封齐王,就直接封。一般人遇到这些重大问题都会优柔寡断一段时间,但刘邦能很快做出反应,采取最佳措施。
韩信说项羽妇人之仁是指不舍得赏赐,印绶做好了都攥在手里不给,犹犹豫豫像个妇人。蒯通和武涉游说韩信时,韩信根本没怎么犹豫就决定站刘邦,是因为他感觉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自己也功劳很大刘邦不会亏待他。
刘邦把韩信从一个小官直接提升为三军统帅,从古至今也就刘邦有这份魄力。军事历史上独此一份,这一点就很棒。兵多肯定比兵少的消耗粮草更为严重,后勤压力更大,更经不起长期消耗,兵多的一方速战速决是最有利的,拖久了,不用怎么打,就会自己垮掉(肯定不是数万人打兵不满千这样的战役,而是数十万打数万这样的战役,显然数十万兵力的一方粮草消耗更为严重,打得久了,就可能打不下去了,也是早晚失败)单纯从兵力数量判断一场战役的胜负太片面了。
刘邦就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能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刘邦可以带十万左右的兵,而韩信自己则是多多益善,而并不能认为韩信能带更多的兵,军事能力不及刘邦。带的兵越多,承担的责任也越大。一次性投入几十万兵力的战败了往往都会伤及根本,打得几乎是根本不能输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压力更大,而韩信是可以胜任的。纵观整个世界历史,能把几十上百万的军队指挥的如臂回转的将领无一不是军神级别的军事家,韩信和项羽都可算在其中,像这种名留青史之人的才能不是像你我这种普通民众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