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思 | 王阳明:越是寻常处,越见真修养
新的一天,新的修心。茫茫公众号,感谢您选择了“跟王阳明学修心”。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不想错过精彩分享,不妨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跟王阳明学修心” ☞ 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将我们置顶。如果这里的文字让您触动,请为它轻触文末的“分享”及“在看”,让更多人一起“跟王阳明学修心”!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人,忍受不了柴米油盐的辛苦,见不得人情世故的琐屑,更不屑于脚踏实地做眼前事。
看似一味追求清高超脱,实则不仅难以抵达虚妄的诗与远方,反而更容易将眼前的人生过得一地鸡毛。
01 专注当下,事上磨练做功夫
王阳明在辰州时期,为了让弟子静心沉潜,曾提倡过静坐的修养功夫,主张通过“静坐”去省察克治内心的私欲杂念,达到“息思虑”、专注本心的效果。
然而很多弟子误将“静坐”理解为坐禅入定,导致修行堕入虚空虚无之中,王阳明于是规劝到: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若是刻意远离尘俗、寻求清静,反而容易滋长散漫虚妄。只在无事时养静,缺少具体事上切切实实的磨练,很难做好真正的修养,这样的修行就像空中楼阁,经不起现实境遇的考验。
所以王阳明提倡,“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修行不是“着相”,一个人只有常在事上多磨练、做功夫,才会有真正的成长。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清净,遇事便会自乱阵脚,终究不能有所进益。
02 事无大小,处处留心皆学问
每件事都可磨炼心性,事无大小,用心磨炼,皆有所成。
王阳明认为,不要小看扫地、擦桌子这些小事,这些扫洒应对的小事其实是生活的一种人格教育,教育你如何学会做人、处事。将扫洒应对之事做好,才算是明白了其中道理。
老一辈学者张中行先生的一句话,也强调了这个道理,“大节为何?开门或下楼,待人诸事是也”。他认为高尚的节操,更能在接人待物这些寻常生活中见其修为。若是想要涵养大德大节,需要在这些平常小事上守得住,使品德习惯养成,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所以,王阳明常提点身边人需要随时随地遇事留心用力,在工作中修行,在红尘中磨练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对一个感慨政务缠身的官员说,那些充满“乏味”“机械”“劳累”的工作,其实是最好的修行时机。心学不是悬空的,要将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例如断案,就应该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更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真功夫一定来自事上磨练,不是作壁上观、更不是坐而论道,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会处处落空,领悟不了心学的真谛。
在尘事纷繁杂芜、物欲横流的今天,倾听圣贤之语,笃行修养,是要通过圣贤照见自己,在自己的心上找问题。圣贤之心如明镜,可普通人却相反,心如未开之镜,很多时候只是浅知浅行。因此践行圣贤修养,将经典当成明师,自然也就“道不远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