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30天,这4忌,请勿踩!

出伏,秋逐残夏,最热的时光也算是熬出头了。天凉好个秋,难熬的苦夏随着伏天一起滚蛋,要不撒花庆祝一下?

不!还不是时候!

出伏后到秋分这一个月,由夏转秋,由热转凉,节气更迭,这30多天,堪称我们养生路上「最凶险」的一段时光。

此时节正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老话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出伏以后,昼夜温差会逐渐拉大,一冷一热不好穿衣保健,稍有不慎就容易爆发一些外感疾病。

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朋友这时候更要注意,冷热交替一折腾,中风、心梗太容易触发了,很危险。

下面我们把出伏到秋分这段时间的养生注意事项列一下,从生活的一点一滴细节着手,一起平安度过这最凶险的30天。

出伏4忌,勿踩!

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或令人扇风,夜露手足,此中风之源也。

初秋的北方已有凉意了。而南方尽管有「秋老虎」一说,但立秋一过,秋风便含萧瑟之气,整夜空调、裸睡以及日常冷饮都要节制了。

此时寒气易从手脚心、膝盖和背部俞穴进入,潜伏于五脏六腑。

1、外出防风

随身带超薄外套或围巾披肩,早晚、雨后的天气凉爽,防止受风。

2、睡时防寒

睡觉时候保护腰腹后背,少睡凉席,避免受凉导致身体僵硬,颈椎不适。

3、秋瓜坏肚

西瓜、香瓜等伏天解暑的水果要少吃了,寒凉伤脾胃,容易腹泻。

4、秋补有道

天气渐凉,胃口便也开了,可以吃炖煮的肉类或涮锅子来补秋,不要太过油腻,令消化不良。素食者可多吃五谷种子和根块的土豆、南瓜一类。

入秋多吃酸甘,养阴防温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伏以后秋意渐旺,这个时候养阴补液就好像在傍晚浇花,水分不会被「伏天」的太阳蒸发掉,同样的水分投入,得到的效果会更好。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秋天「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这个「燥」字,形象上来看,就是一把火烤着一架肺泡的样子,所以滋养肺阴势在必行。

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甚至便秘等情况,所以润燥成为立秋后的重点。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肺在五色里属白,可以通过多食白色的食物来达到健脾祛湿、补益肺气,比如莲子、山药、茯苓等。

所以出伏后很适合吃这道四神汤,四神汤是一道曾在台湾地区火爆数十年的一味汤品,其主要配方为莲子、茯苓、怀山药、芡实,四道夏秋养物一经组合,不仅可以发挥健脾的基本食效外,另有祛湿和养颜的功能。

而四神汤的基本做法就是准备莲子、茯苓、怀山药、芡实各二十克,洗备用;辅以猪肚、排骨三百克,慢火用砂锅细煨即可。

如果不喜荤腥,就可以替换成素什锦,或再多放一点党参来代替肉的火性即可,其实就算单用食材熬煮不添加其他东西,汤品也属实配得上“香甜软腻”这四个字。

现在人们生活普遍忙碌,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在为生计奔波,每天花费太多时间去调制炖品的也不太现实,恰好这款糕能够帮你,快捷、方便、易携带,无论是出门在外、还是办公,来上一块。

这个糕是用糯米、薏苡仁、茯苓、白扁豆、山药、莲子、芡实这几种的白色食材做成的。

软糯,肉质细腻的垆土铁棍山药,不仅营养高于普通的山药,味道也好,甘甜,老人小孩都爱吃;

潮州的土地肥沃,养出来的芡实也是色白粒大的,散发一股清香的味道;白扁豆,可是祛湿解暑的佳品,也是脾胃喜爱之物。

薏苡仁我们都吃过,也就是薏米,有着生命健康之禾的美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均衡的谷物,对于祛湿也有帮助。

莲子,味道甘甜,吃起来清新爽口,尤其是它的莲心,很下火,正适合秋燥渐起的立秋后食用。

山楂,酸酸甜甜,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果脯果糕,像是上面油腻的东西吃多了,来两颗山楂,感觉瞬间就没那么腻慌了。

但光有好的原料还不够,制作工艺也是很重要的,要保证其中的营养不流失,同时还得兼顾口感,找到好的比例搭配。

经过12道工艺,保留了原有食材的营养,进行低温烘焙,咬上一口,充满糯米的清香,软糯香甜,咬上去不同于干掉渣的糕点,这个吃下去也不噎得慌,而且是用的麦芽糖,甜度适中,吃不了太甜的朋友,也可以放心吃。

像是我们偶尔外面聚餐放纵一下,就可以来上一块。如果早上来不及吃早饭,吃两颗垫垫肚子也是不错的。

睡饱防秋乏

早睡早起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出伏以后天气会真正慢慢转凉,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顺应天气,早睡早起。

要多早呢?

「与鸡俱兴」的话,推算来看是晚上9点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领会精神,顺应环境,不拘泥于9点,但有一个总则。

晚睡不宜晚过子时(23点),早起不宜早过寅时(5点)。

也就是说夜里11点到早上5点,这6个小时是睡觉的黄金时间,尽量的要保证它。按照子午经流注次序,这6个小时依次为胆经、肝经、肺经当时,必须在人体处于休息状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逆之则伤身。

秋冻是要敛阴,不是让你作死

老话儿说「春捂秋冻」,但也要辩证着看,不是让你秋天寒风起来了还露肚脐小短裤,西瓜冰棍小空调的,那不是「秋冻」,那是作死。

为什么说要秋冻呢?其实是要敛阴,不要出太多的汗,否则容易耗伤气血。我们讲秋季是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果凉了还出汗过多,就和收藏的养生原则相违背了。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秋冻」?这里有个「三暖二凉」的原则可以参考,孩子大人都适用。

一个是要背暖。有些女生外出会随身带一个披肩,这个习惯就非常好,坐地铁或者空调房温度太低,可以帮助挡风防寒,保证背部是温暖的。

第二是要肚暖。所有动物都会特别注意保护腹部,腹腔里有许多重要脏器但又相对脆弱,腹部受寒了很容易会腹痛腹泻。

第三是要足暖。寒从足底,脚暖全身都暖和了,脾经、肾经的气血都是从足底升起的。

我们穿衣服要做到暖背、暖肚、暖足,但都太热也不行,还要做到二凉。

一是要头凉。就是头面要清爽,不要就是老捂着帽子出着汗,头热人容易昏沉。

二是要胸凉。胸凉就是胸前不要捂太多,这样气机不顺,容易烦闷,但是肚子要注意捂多一点。

说到这里呢,大家就明白了所谓的秋冻是怎么一回事了。并不是让人冻得发抖,只是不要出汗太多就可以了。

本周正式出伏了,季节更替,秋凉渐起,这种时候,希望大家都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尤其是体弱阳虚的老年、先天不足的孩子,还有气血两虚的女生,以及不得不熬夜的医护人员、宝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