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的三层次
教材研读的三层次
唐建新
因为我们的好些考试不直接考教材,只是进行学习能力的简单迁移。多年延续下来的后果堪忧:考试越来越呈现出脱离运用的浅层次化,学生负担就在机械重复中不断加重,而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也日益萎缩。
在倡导大力减负增效的今天,有必要再次提倡希望教师认真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备课的基础前提,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一点,其他的都是白说了。
研读教材,不少的教师认为这还有什么值得说的呢,自己大学都读过来了,难道连小学初中高中的教科书还读不懂吗?
其实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读得懂与读不懂的问题,因为你已经不再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了,在教材阅读上,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三个层次的研读进程。
第一个层次,即清楚知晓教材的基本内容。这是一般学生通常情况下能够自行阅读理解的程度,也是我们常常说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层面的教材阅读,需要的是一般阅读能力,即教材字面上的意思,属于浅层次的理解阅读,譬如语文教科书中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主要故事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观点等,数理化教材则是什么现象什么原理什么公式等最基本的教材内容。
第二个层次的教材研读,则应该是深入一步思考,这是一个“为什么教”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教材内容,其内在的学科知识结构展开方式中,该内容处何地位有何作用。在此层次上,还得思考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即在青少年学习时间非常宝贵的阶段,为什么要安排该内容的学习,必要吗,非学不可吗,在学生一辈子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什么必要性?要尽量挖掘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极端重要性,要能够说服教师自己,然后才能够去引导学生的学习,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为自己的教学切入找到充足的理由。
第三个层次的教材阅读思考要结合学生学习起点来进行。即学生自己能够学习的是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讲解的需要教师提升的是哪些内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各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教学。不要误以为学生都能够自学,学生自学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也不要误认为教师能够什么都可以教给学生的。要知道,人类五千年文明的硕果累累,能够进入教科书的只是其中很少很少一部分,是最基础最基本最具有发展性再生性的智慧——知识技能。对于这些内容的多元教育价值,一般学生是根本不可能寻找得出来的,一般的教师也是难以寻找出区分出这些价值的。这需要教师学科的职业敏感,需要相对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需要一定的教学论的理论支持。这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怎么样教”的问题,即面对不同层次学生面对不同层次问题内容,怎么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的问题。遗憾的是,一些相对比较平庸的教师,从来没有思考过教材内容中学生可以自己学习哪些内容,教师可以教学哪些内容,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这门学科是不需要教师来教的,教师自己是无任何实质内容可教的。
考试的浅表化导致了教学的浅表化,进而使得教师不深入研读教科书,依靠学生的机械重复操作与无数次的简单雷同的重复,依靠体力来换取在浅表化考试中的所谓高分满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少教师的学科教学的职业水准,就只会长期停留在第一层次“是什么”上,早就淡忘了该内容的“为什么教”的价值叩问,更加不去思考“怎么样教”去区分学生自学与教师可教的内容与方法,也难以找出学生无法达到的学习程度,以及自己应该且必须教的内容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