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龚志民老师的课例文学《庖丁解牛》

读龚志民老师的课例文学《庖丁解牛》

渐新堂

我们听说过也读过不少的诸如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时尚文学,还有什么伤痕文学乡村文学打工文学时尚文学等等,今天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一种新的在实践中创生出来的课例文学。

课例文学,此说成立吗?这是何方神仙,竟然有如此大的胆识与行为,敢于冠以课例文学之大名,似乎有市场运作抢注商标之嫌?

仔细阅读之后再说吧。利用其千百年来的经典文字,在课堂上采用文学浸润渐染的情景阅读体验方式,以文育人,滴灌生命之魂,陶冶审美情操,又有何不妥?

这种方式在实践之中已经十来年,深受学生喜爱,也反复获得学习效果的验证,一反我们平常见到的什么技巧什么风格什么模式什么理念的阵阵旋风。将语文教师自己的深层次的艰苦阅读的功力与创作智慧进行高度融合,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通过文学浸润的管道,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振,获得植根心底的教育效果。这有何不可,又有何不应该进行倡导呢?

课例文学的创生与实践者龚志民老师,是国家万人计划中的教学名师,广东省特级教师,认为“教师即教材”。真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够阅读理解并逐步尝试着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附  龚志民老师的课例文学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每个季节交替的时候,天地间就会出现一丝缝隙,凉风或热气从地底钻出来,从天空漏下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志向远大的鹏借此扶摇南徙,禽兽们借此换一身皮毛,方便在春心萌动的季节求偶,寻常草根也趁机换一口气。此间,敏感的人会打喷嚏、失眠、惊悸,更敏感的人会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空调到底是治标不治本,挡不住那些从清天浊地缝隙间吹来的天风山雨,出门进门两重天。
年届五旬的老于不知从何时起,也偶尔感觉到:逝水年华,充实如斯,实际上也是有缝隙的。只是“缝隙”到底在哪里、应如何对待这些“缝隙”,他一时还没有想好。只是在换季凉风热气中觉得清新澎湃。
   这个人口密集的南方滨海新兴城市,灰尘多,一些尚未搬迁的工厂不定期地排放工业气体,即使是新居,只要三天不打扫,连洗手台上都尘土扑扑,一副久未居人、老气横秋的样子。在城市的闹市区行走,两边鳞次栉比的长方型茶色玻璃墙,多多少少都有些积年的尘垢,像六十岁的人胳膊隐约出现的老年斑,色素若明若暗。春雨一洗,夏雨一冲,便又锃亮如昔。
   老于所在的学校虽然处在这个城市的一隅,但他却在旁边一个二线城市的森林中买的房子,房子离校十多公里。在学校泡茶的水,是自己周末开车回森林度周末时,用矿泉水桶盛满林中的泉水载来的,每周装一桶来校,就够一个礼拜泡茶了。老于常常向同事炫耀周末享受的清闲空气,搞得同事心痒痒的。
   老于在教室过道行走,扫视两边的学生,觉得像走在天地的缝隙间,蓬勃朝气、沉沉暮气混合着涌来。教室里无论白天夜晚都亮着灯,灯光均匀,脚下没有人影,光亮的瓷砖、凉飕飕的空调,整个一象牙之塔。学校坚决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教室,学生只好专心致志地读书或漫天玄想。教室的楼层高约五米,是师生的生活空间和语音回荡空间,学校千人报告厅更大,得依靠话简来扩音。教室的前后都张贴着千奇百怪的励志班风班训,一看便知是绞尽脑汁弄出来的时尚作品。千人报告厅中召开家长、学生大会时也常进行类似的励志,群策群力想出来的口号当然就更有创意了。无法把握的混沌人生,被切成了条条块块的励志名言,从外部刺激奋斗欲,麻醉疲惫,透支未来。日子久了,连发明者也弄不清当下的自己是否幸福。从前的高三,励志很直接:改变社会地位、找一个铁饭碗。现在的一线城市,大多数家庭富裕,励志内涵更加快马扬鞭与时俱进,从中国到世界,从分数到个性化发展,虽然没有从前那么铁血,但更见精致了。由内而外的装饰,由内而外的驱动,交流整合,切片剁块,“我”愈发渺小了。
   有为的时代盛行口号先行。从过程到方法,从合作共赢到领袖才能,口号层出不穷,生命不息,励志不止。一线城市的学校不差钱,专门请人发明、制作这些。当然创意者先得吃透上面的精神,再从西方或古代弄几个时尚的或沉甸甸的词语来撞击眼球。天地给予的丝丝缝隙,很快又被这些高考励志、评估励志、荣誉励志等另一种季节性的东西填满了。
   上级很快要来正式检查评估,教学也得换换季节。中学语文的备课是件既简单又极难的事。老师们早已适应了换季上课,把上课分为“课改课”和“实用课”,只是备课麻烦一些,徒增了工作量。据说真正的“课改课”,应该是在一节课中,老师讲一半时间、另一半用来讨论。教学离开了心灵的契合,都是皮相之谈。教育深藏了初心本色,师生间的缝隙、人性的缝隙反而更大了。反正老于的感觉是这样。
   老于已大半生行走在此类大大小小的缝隙间,仍觉意犹未足。省督导组对学校的预评估,这是第三轮。老于早早就备好了课、制好了课件,目标个性、互动亮点一应俱全,驾轻就熟,沉着老练,只等专家往教室后面一坐,扣动扳机就行了。这次他选讲的文本是《庖丁解牛》。这篇课文从教三十多年的老于尽管已讲过多次了,但还是以人生若只初见时的新鲜心态面向课文和学生,先秦诸子作品,是值得用这种态度的,常讲常新,不新,汉文化就会渐渐消声匿迹。
   省评估组来听课那天,老于欣然上场,好像手捧家传宝贝上央视《鉴宝》栏目亮相,既神气十足又小心翼翼,还有点诚惶诚恐。已快到正午了,这个滨海城市昼夜温差特别大。教室前后的两台空调机咝咝地喷着凉气,天天在热与凉、在教室缝隙中行走的老于,突然涌起一阵对苍茫天地的渴望,他想体验天地间的缝隙涌来的那种天籁的博大和韵律,天地缝隙会过滤调和岁月代沟和激情平淡,不偏不倚,恒守真色。
   “先解题。文章标题《庖丁解牛》的‘丁'字,‘丁'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厨师名‘丁',另一种是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老于说,“我倾向于后一种解释。文惠王居国君高位,怎会在意一个普通厨师的名字?且庄子文中的奇能异士,大多不言其名。流沙河先生考证出这个‘解'与‘卸'同音同义,就是把一整头牛大卸八块。古代农耕社会,没有冰箱保存、没有细致的分工,猪牛家禽大多是自给自足、家庭自我消化为主,不像今天的厨师,到市场,看中哪块就剁哪块,所以只会做菜,不需要会屠宰、解剖等。厨师是屠宰、分解、储藏全包的,估计魏惠王家也是如此,尽管他家人口多,也不太可能每顿都吃烤全牛。‘卸'是肉入厨房前必须的一道工序。”
    然后老于问学生:“这篇讲屠牛解牛的文章中有血腥场面的描写吗?”学生找遍全文,这个真没有。“一般来说,文章既然叫《庖丁解牛》,写解牛过程是免不了的。但事实上庄子没有写。既然没有血腥场面的描写,那么庄子浓墨重彩写了什么呢?”老于接着问。课堂就这样如雪融枝头,在滴滴嗒嗒中抽芽出蕊,开始漫出春意。语文科代表回答:“主要写了刀,庖丁那把解牛的刀;还写了庖丁解牛的肢体动作”,然后他找出了文中相关的句子。
   课文的眉目开始出现了。但还未点睛。教室后面的专家组有点小期待。但听课专家很快就惊讶了,因为老于解完题、问了这个问题之后,并没有从头往后进行串讲,而是从最后一段导入《庖丁解牛》正文,开始追随庖丁开始了循技觅道之旅。
    老于把文章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所言“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作为用作为话题材料,向全班征求思考和答案:“根据文章内容,文惠君从解牛的庖丁悟到、学到了什么‘养生'之道?”这是高考作文的模拟命题,难度超过了高考作文。高中生还未到关心养生的年龄,他们对‘养生'这个话题早从媒体中耳熟能详,但又在现实中比较陌生。
  一个女生预习充分,稍思即起身回答:“养生在于运动。”老于问:“你从文中哪里发现这一点?说说你的依据?”
    “第一段”,女学生回答,“‘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被庖丁丰富且有韵律的肢体语言所感动,甚至有点着迷,中间听了庖丁的解说,知道了动作中的内涵,所以在文章最后决定一定要学会庖丁这套头手膝足并用、优美有味的动作。”
    这个答案不在老于的预设之中,老于很讶异地凝视着她,继续问:“你觉得庖丁解牛时,是一种优美有效的全身运动,文惠君从中揣摩学会了一套《庖丁解牛体操》?并下决心坚持每天早晚各做两遍?”全班大笑,女生有点不好意思。
    略作思考,老于对女生的答案给予了肯定:“你说得有道理,且言之有据。假如文惠君真的坚持每天做这套体操,也肯定会对养生有效。”看来学习语文、养生,都是从“形象”开始,从生活开始。学生首先从第一段传神描写中,发现了庖丁优美有韵的形体语言。循形入神,的确是认识的一般规律啊。
   老于灵机一动:既然学生对节奏这么敏锐,何不因势利导,先品味语言的节奏之美呢?他决定即时迁移课堂教学重点,随即用电脑搜索出英国国宝级舞蹈——《大河之舞》,从第15分钟开始播放,放了一分钟:屏幕上一个领舞者、一群穿紧身皮裤V型衫线条优美的青年男子,跳着节奏简单、音韵铿锵的踢踏舞,音韵铿锵,节奏整齐,震撼人心,顿时迷住了全班少男少女,尽管学生不少人以前看过,但真正的艺术是常看常新、弥久愈新的。老于让学生联系写作比较《大河之舞》与《庖丁解牛》的语言节奏,他自己也站在教室后面重温青春的激情,渐渐地老于的脚也不由自主地微微颤动,他觉得庖丁解牛时或许也是这样动的。一分钟很快过去,老于摹仿着踢踏舞步再次走上讲台,学生们都笑了,听课专家也忍俊不禁。
   老于身与神俱渐入佳境,觉得自己自由像得一条游鱼,在水里游,水里有缝隙,天空也有,所以才有鲲鹏的逍遥游。空气和水,迎着自己的身躯正向两边退去,磨擦着自己的身体,自己像鲲、像船,自己披波斩浪,每个毛孔都涨涨的。
   见学生已预习得相当充分,老于就跳过了逐句串讲这个环节,直接侃侃而谈:“全文是典型的夹叙夹议结构。共四段:一段描写,二段用文惠君惊叹代替评论,三段庖丁自叙成长和技艺演变过程,四段用文惠君再次惊叹代替议论,留给读者巨大的解读空间。文惠君只有一处评价了庖丁的解牛技术:‘技盖(何)至此乎?',这句话表面上是反问句,其实是惊叹句。叹庖丁技艺的神奇。”
   庖丁叙事完毕,然后夫子自道,这是全文的重点。全文几无抽象论道之语,暗示道就在技艺操作应用中、在生活中。庖丁面对文惠君的盛赞,言辞和形象都极具超脱感:“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国君赞他手艺好,他不随竿爬,反而不屑于细说技艺、更不自神其技,挟此向国君要求加薪升职,是出人意外之处。庖丁居谦卑而心幽微,烛照大郤大窾、技经肯綮,知妙技的前方还有玄妙之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于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把目光和思绪都投向幽远深邃的远方:
   “老庄玄道学说,被称为中华文化之根,与后世中医、艺术、兵法等具体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像佛家那么遁世清高。《庖丁解牛》肢体语言丰富、音声优美、神情个性十足,“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道在俗技中,技在生活中。全文是生活版的庄子思想:心死神活,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悟道行道之人,就是庖丁这样的状态、就会达到类似庖丁这样的技艺境界,你向往吗?何不一试?大道空旷,难以言表,俗人难明其妙,故借技现玄理。佝偻承蜩、运斤成风,都是《庄子》中类似的版本,让人亲切,可感可触,禁不住心向往之。你看,文惠君就被感化了嘛。”
       话题徐徐展开,联类比象,纷至沓来。
   “各行各业,身体精神,都有自己的‘无厚'和‘间'。正者无欲则刚,淡薄功名利禄,入俗务不挂于心,无私心自得于怀,‘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身心自然若新发于硎。能如此,就能实现生命的逆生长,就能“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治国理政亦如此,王夫之说:‘正者无厚者也',正义得民拥护,得天庇佑,自然锐利难挡。反之,邪则必有‘间',以一己之私而结党,蝇营狗苟,必有‘间'焉,且‘间'多,虽百般掩盖仍会漏洞百出,所以邪如昙花,正气长存。”
   “庖丁自叙其艺成长达于合道的全过程,功成后,有几句很萌的描写: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很有电影画面感,庖丁有点呆萌,想来他在魏王宫中有不少粉丝和迷妹,现在连魏惠王都极力推崇,那以后庖丁肯定会更红,比网红还红。出王宫后,就有了在魏国、甚至在六国广开牛排牛腩连锁店的本钱,当然,最好是趁文惠君高兴,先请魏王题写一个吉祥响亮的店名。苟如此,中国历史一定记上一笔:中国牛排连锁店比美国早了两千多年”,全班同学大笑,教室后面的几个专家也会心而乐。
    “生命如刀,斫易折,割易钝。这是本文解牛所喻养生术的根本。通过肢体运动来养生,是与生命的消耗进行赛跑,虽努力,虽会抵消部分,但终会输给生命的自然衰竭。因为时间永不停息,损耗如沙漏点滴消失,通过运动来时断时续地修补充实,最终会以有涯入无涯,徒劳无功。只有独立守神,才能完神完人。外补不如内养,外添不如内守。”
“生命须提契阴阳,做事要因其固然。”老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句话作为课堂结束语。
   讲完课老于回办公室泡了一壶岭南单枞茶,一口茶下喉,老于觉得自己好像从忙碌中回到了自己的“间”,自己身心仿佛凝炼成了一把薄刃,轻松自如地行走在“间”中。他蠕动着肠胃,弥漫着精气神,顺着某种本来的理路走下去,不疾不徐,不加劝亦不加沮。
   该回宿舍了。刚走到楼下,楼下张帅老师两岁的儿子哈哈是老于的忘年交,他一颠一颠地跑过来,老于把哈哈举得高高的,哈哈乐得“格格格”地笑,放下地,哈哈在晕乎乎中突有发现,他很萌地指着西天隐约的残霞对老于奶声奶气地嚷:“爷爷,爷爷,天空出血了!”老于细看天际,碎云流彩,云的边界处有着细碎的玫瑰红,天空也有缝隙吗?老于有点呆了。他低下头细看一脸稚气的哈哈,哈哈的额头居然有个乌青疙瘩,连鼻梁都有一小块乌青,老于知道哈哈受伤了,便问:“乖哈哈,你额头受伤啦?怎么受伤的?”哈哈听懂了,着急地想回答老于的问题,但由于词语贫乏,找不到“碰撞磕摔”之类的恰当动词来表达,于是哈哈急起来,突然用左手用力拍了几下自己的额头,老于豁然懂了:原来是碰撞造成的伤,哈哈是在回归汉语结绳记事、摹拟生活的起源呢。老于愈发觉得说话嗑嗑巴巴的哈哈可爱而神秘,他身上不但有一种稚子的奶香,更有一种象形指事会意的天音,脱口便透出“因其固然”的天机妙趣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