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波 | 粟特人在焉耆

内容提要: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绿洲王国是中古时期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东来经商、迁徙的重要地点。作为西域北道的重要绿洲,焉耆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活动的重要一站。不过,史籍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所载甚少,所幸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重要材料。七个星发现的粟特文银碗和纳骨器表明5〜8世纪时在焉耆的粟特人有些是祅教徒,但粟特语佛经残片则表明有些已经皈依了佛教,这很可能是和当地佛教团体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的结果。9、10世纪时,焉耆处于西州回鹘汗国治下,摩尼教是西域北道当时流行的宗教。吐鲁番出土《摩尼教赞美诗》跋文所列举的焉耆摩尼教徒中,将近一半是粟特人。吐鲁番、和田出土的粟特语、回鹘语文书显示,焉耆的粟特摩尼教教徒有一些是在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从事棉布买卖的商人。为了便于开展贸易,西域北道沿线绿洲的粟特胡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网络,与此同时,与当地佛教团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在当地根基和影响力很深的佛教也深得回鹘统治上层的青睐。

粟特人是活跃在中古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中亚商业民族,利之所在,无远不至。通过在丝路沿线的商业活动,他们也把东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向各地传播。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境内的考古新发现推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研究成为学界热点,但焉耆的粟特人迄今为止尚未有过专题研究。

焉耆是西域北道上的重要绿洲,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控扼西域交通的咽喉之地:向东可通吐鲁番盆地;向西经龟兹越葱岭可通中亚、西亚;向北出巴伦台等山口可达天山以北地区;向南出铁门关可至天山以南各地,从铁门关向东沿孔雀河经楼兰古城和白龙堆则可直通敦煌。①焉耆地区发现的文物、文献等资料表明,和其相邻的吐鲁番、龟兹一样,焉耆在历史上也是中亚粟特胡人东来西域经商、迁徙的一个重要地点。②对此吐鲁番发现的一件不早于9世纪的粟特语文书《国名表》(Nāfnāmak)似可作印证,其所载诸国中焉耆(粟特语作' rcyk)赫然在列。③然而,囿于现有资料,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存在情况仍然不甚清楚。学界最近对焉耆七个星出土粟特人纳骨器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古时期在西域地区广泛活动的粟特人的了解。④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焉耆、吐鲁番等地出土的胡语、汉语文献及相关文物,以期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于粟特人在焉耆活动的认识。

01

公元5〜8世纪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

对于公元5〜8世纪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情况,囿于相关材料不足,我们所知甚少。上述七个星出土的陶质纳骨器是专门装殓祅教徒骸骨的葬具,表明早期在焉耆活动的粟特人信仰的是祅教(源自西亚的琐罗亚斯德教),这也是中古时期进入中国的粟特胡人的主流信仰。尽管焉耆目前仅有一个不完整的纳骨器得以保存下来,但考古人员最初调查时发现了至少三个,有可能原本的数目还要更多。联系库车、吐鲁番也是在同一地点发现一个以上纳骨器的先例来看,⑤每一处发现地点可以视作其周边区域粟特祅教徒葬具的纳骨器的集中存放区,类似于粟特本土的用于纳骨器存放的场所纳吾斯(naus)。这些纳骨器的主人生前生活的聚落,应该就在其发现地点的附近。

焉耆的粟特胡人聚落具体位于何处,史无所载,一种可能是与七个星佛寺遗址相距10公里左右的七个星镇老城村。该地1989年时曾出土过一组五件异域风格明显的银器,其中两件分别带有粟特语、中古波斯语铭文。⑥后者应该是萨珊波斯的器物,尽管不能完全否认这一批银器的主人可能是波斯人,但从中古时期波斯人在西域的寥寥行迹以及粟特人在此的活跃程度来看,是粟特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⑦若此判断不误,这也是目前所见反映粟特人在焉耆活动的最早材料——此前学者通过对工艺、图案及粟特文铭文等进行分析,认为当属5〜6世纪左右的遗物,⑧最近辛维廉(N. Sims-Williams)告诉笔者,从粟特语铭文的字体看,相较6世纪、7世纪初的一些粟特语铭文和文献,焉耆银碗铭文与敦煌4世纪初的粟特文古信札更为接近,因此这批银器的年代可能是在5世纪,甚至也有可能早至4世纪。

在焉耆的交通网络中,七个星镇是向北通达天山以北地区重要交通路线的经行之地。我们知道,粟特商人有往来贸易的兴胡,还有著籍当地的胡人,这批银器有可能是经行此地的粟特人留下的,但考虑到迄今为止焉耆所发现的有关粟特人活动踪迹的材料皆是出自七个星镇,它们是由在此生活的粟特胡人留下的可能性更大,老城村一带应该就是当时在焉耆活动的粟特胡人聚落所在。这一时期粟特人在焉耆的具体情况因材料缺乏而不清楚,他们在这一带的聚居或许一直延续到了隋唐乃至更晚时期。

唐代在焉耆活动的粟特胡人,有一些可能是从事非地方性的丝路贸易,比如吐鲁番出土文书 《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中出现的充当保人的“乌(焉)耆人曹不那遮”,⑨从姓、名来判断,应是来自曹国的粟特胡人。⑩虽为焉耆人,却现身西州(吐鲁番),这种流动状态表明其身份很有可能是商人(尽管文书没有将他写作“兴胡”),他给前往长安经商的粟特商人做担保,则他自己是商人的可能性很高。⑪这件文书中出现的五个粟特保人,除一人是西州当地的,其余三个分别来自焉耆、伊州和庭州,这也生动地反映出西域不同绿洲间的粟特胡人的密切联系。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留下这些纳骨器的粟特人就生活在七个星佛寺内或周边。信仰祅教的粟特人生活在佛教寺院的范围内,换句话说,二者之间有密切关系,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太可能,但从现有材料看这种可能性不可排除。在此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在焉耆七个星,还是在吐鲁番吐峪沟,粟特纳骨器的发现地点皆与佛教寺院、石窟相距很近。⑫这或许不是巧合,很可能反映了粟特胡人与当地佛教寺院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纳骨器的主人很可能就居住在寺院附近,甚或有可能在同一空间范围内。遗憾的是,焉耆并未留给我们太多可资进一步考察的资料,所幸同一时期龟兹粟特人的情况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照。

库车地区出土的汉语、吐火罗语B (龟兹语)文书表明,7、8世纪在龟兹的粟特人中,既有祅教徒,也有已经皈依佛教者。⑬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焉耆,七个星遗址曾经发现过一些7、8 世纪的粟特语佛经残片,⑭表明在焉耆活动的粟特人,除了有祅教徒及下文讨论的摩尼教徒外,还有仍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粟特语的佛教徒。龟兹的粟特佛教徒介入当地寺院经济的程度颇深,在寺院经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的充当寺院钱财使用的见证人,有的负责押运粮食,有的负责糖、酒等非日常品的购买,甚至还有个别人积极介入到当地官府事务的运作中。粟特佛教徒在唐代龟兹如此活跃的表现,甚至让人以为他们很可能是龟兹当时佛寺经济的重要支撑者。⑮

唐代虽然也是焉耆数百年佛教史上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但焉耆的佛教寺院规模及寺院经济远不能与龟兹相比,玄奘笔下的阿耆尼国(即焉耆)不过“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屈支国(即龟兹)则是“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⑯。但龟兹的粟特人与当地佛寺、地方社会的互动模式,很可能也存在于焉耆。比如,龟兹寺院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些物品,焉耆的寺院应该同样需要。龟兹文书中涉及的物品,有些当地即有出产,如粮食、糖、酒;有些则未必,如需求很高的香料,主要依靠远程贸易转运而来,而陆上丝绸之路香药贸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控制在粟特人手中,⑰从事远程贸易的粟特商队和从事地方贸易的粟特胡人合作,在丰富绿洲社会市场供给的同时,加深了粟特人与当地社会之间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焉耆、龟兹粟特胡人的信仰从祅教到佛教的转变,应该是在焉耆、龟兹而非其粟特故土完成的,因为这一时期粟特本土的信仰或是传统的祅教,或是新来的伊斯兰教,焉耆、敦煌等地发现的粟特语佛教文献乃是译自汉语、吐火罗语佛教文献的事实对此也是有力佐证。⑱促使西域地区一些粟特胡人信仰转换的原因,除了和他们当时所活动的龟兹、焉耆社会非常浓厚的佛教氛围有关外,可能更在于他们与当地佛教团体之间的以经济活动为主的密切联系,比如龙门石窟题记所载洛阳南市香行社粟特胡商的佛教信仰,可能与其所从事的与佛教密切相关的香药贸易有关。⑲粟特人与当地佛教徒的频繁交往,协助寺院处理日常经济事务,等等,使得他们最终选择了皈依佛教。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像龟兹那样丰富的文献、图像资料,焉耆的粟特佛教徒与当地佛教寺院、地方社会之间如何互动尚不可知,这也有待将来有更多资料面世。

02

公元9、10世纪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

以上主要讨论了 5〜8世纪时在焉耆活动的信仰祅教和佛教的粟特人。从'焉耆、吐鲁番等地出土材料看,从7世纪左右开始,到10世纪左右,焉耆境内还有信仰摩尼教的粟特人活动。对于此一时期摩尼教在焉耆的发展情况以及焉耆粟特人的摩尼教信仰,前人有详细分析,⑳此不赘述,以下部分主要对9、10世纪在焉耆的粟特人的商业活动试作一些分析。

俄罗斯圣彼得堡收藏了一封粟特文书写的焉耆可敦(’rkc' nch x'  t' wnh)致摩尼教慕闍 (mwck')的书信(L44)。

信文中有些词汇、表达颇具古风,因此有学者认为信的年代或许在隋唐之交的7世纪初叶,由信文是用粟特语书写、起草地点在焉耆可知,当时焉耆应该有粟特人是摩尼教徒,不过数量可能不多。

另一件有关焉耆粟特摩尼教徒的重要文献,是德国探险队在吐鲁番发现的中古波斯语《摩尼教赞美诗集》(Mahrnāmag,编号 M1)的跋文。该赞美诗集是早在762/763年即开始抄写,但未能完成,此后多年一直被存放在焉耆一所摩尼教寺院内,直到回鹘保义可汗在位(808〜821)时期才得以全部完成。由此看来,焉耆早在762年之前已建有摩尼寺。

既已建寺,那就有摩尼教僧众在焉耆,从后来的情况看,当时就有粟特人。

跋文在叙述赞美诗集抄写缘起之外,还罗列了当时漠北回鹘大量的王族成员、与王族密切相关的宰相权臣,以及从北庭、高昌到塔里木盆地北沿城镇龟兹(包括怯沙和拨换)、焉耆、于术等地的摩尼教信众。从人名拼写可以看出回鹘摩尼教教团的上层人士中,除回鹘人外,还有粟特人、波斯人及少量汉人。粟特式人名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龟兹、焉耆、于术等地的大量出现,表明9世纪左右西域北道绿洲沿线生活有不少信仰摩尼教的粟特人。

在上述跋文所列人名表中,焉耆的摩尼教徒共32人,可看作粟特人的有13人,其身份为 “听者”。根据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撰成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的五级仪(即教会中的五个神职等级,“听者”为最低一等:“第五,耨沙喭,译云一切净信听者。”

听者是在世俗社会生活的摩尼教平信徒,而且作为听者,他们有义务供养、支持选民身份的僧侣阶层。那么,焉耆的粟特摩尼平教徒是以何为营生并供养选民呢?从现有材料看,他们中可能有一部分是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

吉田豊曾举出德国探险队获自吐鲁番的一件粟特文残片(Ch/U6879)说明粟特人的贸易情况,该残片中有“粟特棉布……焉耆棉布(swγδ' ny wšyny…'  ny wšyny)” 的字样,由于还提到了摩尼教僧侣,他判定其年代可能是在10世纪。基于姜伯勤对敦煌文书中有关胡锦、番锦的研究,大谷探险队在吐鲁番发现的一块带有阿拉伯文的织锦,以及森安孝夫对用作西州回鹘王国货币的“官布(quanbu)”的研究,吉田认为这一残片是10世纪时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存在贸易的直接证据。

此处粟特人在塔里木盆地从事棉布贸易的事实,近年来和田发现的大约8世纪末9世纪上半的一件粟特语经济文书可视为佐证。该文书记录了粟特人在于阗的棉布交易情况,其中提到的粟特人可支配的铜钱数额巨大(如1000贯),反映出其交易量着实不小。

当地粟特人所贩卖的棉布来自何处,文书没有说明,有可能是本地出产,

也有可能是来自粟特本土,毕竟上引吐鲁番出土粟特语文书中提到有“粟特棉布”。对此,纳尔沙希(al-Narshakhī) 943〜944年写成的 《布哈拉史》(History of Bukhara)中即为明证:书中提到10世纪时布哈拉(唐时安国)生产的一种织物远销各地,其质地当为棉布(详见下文)。为便于讨论,引用这段文字如下:

这个地方的特产是赞丹尼奇(

),这是一种产自赞丹那(Zandana)的布料(karbās),质量上乘,产量也很高,其中很多是在布哈拉的其他村庄织造的,但也被叫作赞丹尼奇,因为最初是出现在这个村庄的。这种布料被出口到很多国家,如伊拉克(Irāq)、法尔斯(Fārs) 起儿漫(Kirmān)、印度(Hindūstān)及其他地方。所有的贵族和统治者都用它来做衣服,他们是用等同于丝绸的价格购买它的。

从引文最后一句不难看出,10世纪时布哈拉出产的这种质量上乘的织物,明显不是丝绸而应是其他材质。不过,由于20世纪50年代在比利时于伊圣母院(Notre-Dame de Huy)收藏的一块带有所谓“粟特文”的联珠对羊文锦,被粟特语大家恒宁(W.B. Henning)读出了 “

”一词,织物研究专家谢珀德(D. G. Shepherd)据此将于伊织锦比定为“赞丹尼奇”,年代在7世纪左右,此后“赞丹尼奇”就被认为是一种在粟特生产的织锦。

事实上,最近几年来,已经有学者通过分析上引《布哈拉史》中的记载,结合图案纹样、尺寸、年代等质疑这种说法,指出“赞丹尼奇”并非丝织物而应是一种棉布,

但因旧说流布甚广、影响很大,质疑的声音并未引起太多反响。直到最近,辛维廉在考察于伊织锦实物后发现,其上的文字并非粟特文而更像是阿拉伯文,于是和闪米特语专家杰弗里·汗(Geoffrey Khern)合作,撰文清理旧说并给出了阿拉伯文的释读结果,学界这才认识到该织锦的产地不太可能是在粟特地区,而应是在埃及、叙利亚或者伊拉克,同类织物的年代也比7世纪要晚,应该是在9世纪以后。

笔者无意于此讨论所谓“赞丹尼奇锦”问题,仅想借之说明,文献记载表明,10世纪左右粟特地区有大量优质棉布供应市场,这些棉布除了被销往《布哈拉史》中提到的西亚、印度之外,很可能也被粟特商人贩运到了粟特本土以东的塔里木盆地甚或敦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10世纪前后在焉耆、高昌等地从事棉布买卖的粟特人可能是摩尼教徒,但在9世纪左右的于阗,从事棉布买卖的粟特人,根据吉田豊最近的研究,甚至有可能是犹太教徒,

这也反映出当时粟特胡人信仰的多样性。笔者以为,在研究粟特胡人的移民、商业活动及文化等问题时,当然应该重视其信仰,不过也应避免过于强调胡人之间信仰之不同。对于流散在外的粟特人来说,信仰不同可能并不会影响他们在商业上的合作,毕竟,他们还存在以族群、地域、职业或婚姻为纽带的认同。

上引两件粟特语文书反映的9、10世纪粟特胡人棉布贸易的地点,既有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圍,也有盆地北缘的焉耆以及高昌。结合《摩尼教赞美诗集》揭示的回鹘所控制的塔里木盆地北缘重要城镇皆有粟特摩尼教徒大量存在这一事实可知,除焉耆外,西域北道于术、龟兹、 拨换、疏勒这一线,可能都有从事棉布贸易的粟特摩尼教徒。基于共同的信仰和族群背景,北道绿洲的粟特胡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贸易网络,而且,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于阗国摩尼师入贡品中有胡锦一段的记载来看,

这一网络很可能也涵括了南道的于阗。吉田豊提示的回鹘统治西域时期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贸易活动,

可能正是借助这一网络得以开展并发挥影响力,控制这一网络的,应该就是在该区域已经活动数百年之久、商业势力雄厚的粟特人。

以上主要讨论了10世纪前后焉耆的粟特摩尼教徒的商业活动。除摩尼教外,七个星佛教遗址壁画上的回鹘文题记及回鹘形象供养人等都表明,在回鹘王国统治西域时期,焉耆的佛教不仅依然存在,且受到了处于统治上层的回鹘人的青睐,甚至有学者认为,回鹘统治时期可能是焉耆七个星佛寺最为繁荣的时期。

此一时期是否仍有粟特人信仰佛教,目前尚不清楚。不过,暂且撇开粟特人的信仰不谈,焉耆发现的两件粟特文木牍表明粟特人和焉耆佛教寺院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商业联系。

由于图版不清,文字难于辨认,目前对这两件木牍的释读并不理想,吉田豊根据其释读的部分含有数字、物品等信息,认为木牍可能是系在商品上的标签;基于其上所书粟特文的字体形态,他判定木牍的年代可能是在10世纪。

这两件木牍是黄文弼在明屋沟北区(即七个星佛寺遗址北大寺)的一个小庙发现的,离木牍发现地不远处,还有倒塌的泥塑佛像残件,

表明这里应该是一个佛教寺院遗址。从上文讨论的10世纪西域北道粟特胡人的总体情况看,书 写木牍的粟特人,身为摩尼教徒的可能性比佛教徒要更大一些。若此判断不误,那么该如何解释摩尼教徒和佛教徒之间的关系。对此焉耆留下的材料太少,难以进行分析,所幸邻近的高昌出土的材料可资借用。松井太在对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的一件摩尼教寺院的粟特语一回鹘语双语文书 (* U 9248)研究后指出,10〜11世纪时高昌的摩尼教寺院和佛教僧人之间存在商业合作关系,这是因为作为统治阶层的回鹘政权尽管最初大力扶植摩尼教,但毕竟其所统治的高昌地区佛教的根基和影响力很深,当地民众普遍信仰佛教,因此摩尼教寺院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与佛教徒进行合作。

看来这一时期摩尼教寺院和佛教徒之间的密切关系远超我们原来的认识。回到焉耆的情况来看,留下两件木牍的粟特人或许就是充当焉耆摩尼教寺院的商业代理人,与佛教寺院或个人进行商业上的合作。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测,不过从9世纪以后高昌、焉耆两地的摩尼教寺院之间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来判断,

高昌摩尼教寺院的做法被焉耆乃至龟兹、疏勒等地的摩尼教寺院所借鉴,是很有可能的。

由于相关材料甚少,我们对粟特这一外来族群在西域北道绿洲王国焉耆数百年活动的历史了解得非常有限。本文通过分析一些细微线索,以期对焉耆的粟特胡人做一番历时性考察,从而加深我们对于丝路商人粟特胡人在此地的变迁、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从胡人的角度来看丝路城市焉耆的古代社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文章摘自《西域研究》2020.01

END

(0)

相关推荐

  • 《世界宗教源流史》波斯摩尼教之五:在中国的传播

    波斯摩尼教之五:在中国的传播 唐高宗朝(650-683)摩尼教可能已经传入中国.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波斯国人拂多诞(侍法者)持<二宗经>至中国.开元七年(719)吐火罗国(位于今阿富汗 ...

  • 梧闽札记:朱熹 在白云岩'反邪教'

    闽南这地方的人,习惯对山上有寺院的地方叫成'岩',如龙池岩.白云岩.云洞岩.岱仙岩.石狮岩.瑞竹岩等都是这样的.<龙海县志>把白云岩标明为唐代杨虔诚禅师卓锡处,是不准确的,因为杨虔诚是假托 ...

  • 杨富学 |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的誓愿图与榜题

    在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第20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高超的石窟艺术,早在本世纪初即已引起西方探险家的关注.1902-1903年间,格伦威德尔率领的德国第一次吐鲁番考察队就已在此进行过考察活动, ...

  • 穆宏燕:摩尼教经书插图的发展与世俗化转型

    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以中亚.新疆地区为最盛.中亚是伊朗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的汇聚地,中亚粟特人在佛教故事壁画影响下,具有以壁画来表现雅利安人神话传说故事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摩尼教经书插图艺术相结合,使插图从宗 ...

  • 《世界宗教源流史》波斯摩尼教之四:教阶与仪规

    波斯摩尼教之四:教阶与仪规 1.教阶和寺院制度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记载,摩尼教团内部通常分为五个教阶:第一,十二慕she,译云承法教道者(使徒):第二,七十二萨波塞,译云持法者,亦号拂 ...

  • 唯一彻底灭亡的世界性宗教,曾在我国盛极一时,一说名字人人皆知

    "时'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 ...

  • 祁晓庆 杨富学 | 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研究四十年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在西北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研究领域的成果可谓异常丰硕.由于中国西北地区涵盖了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所有地域,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化遗迹和遗产,使得今人拥有极 ...

  • 0424漫游泉州张无忌的明教寺院何在

    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吗?泉州有全国唯一的一座张无忌的明教寺院,名字是草庵寺.明教,就是摩尼教.现代人,很少知道摩尼教,也不信奉摩尼教. 从安平桥回来,就直接坐车去草庵寺.这里和安平桥一样,也 ...

  • 粟特人与昭武九姓2

    二.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 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 ...

  • 要论混乱世的粟特人真不算啥!这三个东北族群能把他们忽悠死

    粟特是隋唐年间东亚.中亚一个很重要的族群,他们以精明狡诈著称,因为安禄山史思明的关系他们也被很多人高看一眼.但在乱世中有的是精明强悍的族群,粟特族群就被三个来自东北的族群按在地上狠狠摩擦过,就连安禄山 ...

  • 阅读欣赏:水深波浪静,人贵声音低

    阅读欣赏:水深波浪静,人贵声音低 阅读与健康 前天 点击↑   蓝字关注阅读 身心健康 内观巫娜 - 茶界 II 刘墉说: 在公共场所说话要小声,才能够显示你的优雅. 有人大嗓门,方圆三里抖三抖:有人 ...

  • 水深波浪静,人贵声音低

    刘墉说: 在公共场所说话要小声,才能够显示你的优雅. 有人大嗓门,方圆三里抖三抖:有人则轻声细语,如沐暖暖春风.   说话的音量,就像一杆标尺,丈量出内在的修养. - 01 - 压低声音,贵人风范 宋 ...

  • 漫步山河——毕波2020写生作品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自已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山水画的写生可以移步换景,可以卧游,亦可以观景遐想,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绘画思想和所要抒发 ...

  • 安禄山是粟特人,那么现在怎么没有这个民族?他们是怎么消失的?

    作者:刘翠 在丝绸之路上生活着一些神秘的部落,其中有粟特人,由于他们善于经商,进行着国际贸易,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今天咱们就来探索这个神秘的部落--粟特人. 一.神秘的粟特人部落 说粟特人神秘,先来说 ...

  • 中古丝路上粟特人的商业活动

    欧亚大陆的通商活动中,中亚地区处于枢纽位置.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塔什干.布哈拉为中心的河中地区(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有一个在汉唐丝绸之路上异常活跃的民族--粟特,唐朝人称之为"昭武 ...

  • 水深波浪静,人贵声音低(精辟)

    知行心学 格物明理 致知笃行 公众号 来源:晚读书房(ID: DC001234) 1 音量 刘墉说: 在公共场所说话要小声,才能够显示你的优雅. 有人大嗓门,方圆三里抖三抖:有人则轻声细语,如沐暖暖春 ...

  • QG冬冠出局官博爆破,一波团战两人背锅,刺痛赛后表情令人心疼

    曼姐出品,必属优品.大家好,我是人见人爱的小曼姐.王者荣耀两大职业赛事都已经完结,春季赛和秋季赛的冠军已经诞生,现在轮到了迎来了最后一个赛事冬冠杯.目前, 冬冠杯的选拔赛已经完结,10支各赛区的职业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