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陈毅留下打游击,被困山洞20天,多亏一女子相救才脱险

陈毅元帅是十大元帅之中唯一没有走上长征路的元帅。

自1934年10月起,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以后,留守在南方的陈毅等人,率领着余下的红军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斗争。

尽管留守,然而这三年的游击战斗的艰难却丝毫不亚于万里长征的道路。

陈毅等人率领着部队用最劣等的武器和持有优良装备且数量上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开展了激烈的战斗。

游击战斗中,陈毅元帅多次陷入艰险,但却又绝处逢生。

在1936年的一天,陈毅被敌人围困于梅岭密林山洞中长达二十多天,多亏了当地的一个好心女子送饭菜送情报,这才得已脱险。

一、游击背景

自1933年9月起,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五十万大军发动对于苏区红军的围剿行动。

1934年,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苏区根据地面积大大缩减,为保留有生力量,被迫做出战略性转移的决定。

然而,敌军数量众多,转移也并非易事。

经过中央慎重考量,决定留下一部分队伍牵制国民党的追兵,开展艰苦的游击斗争。

而彼时正值陈毅腿部受伤,手术之后不久,行动不便。

也正因如此,中央委派陈毅留下指挥剩余的红军士兵开展游击斗争。

就这样,陈毅等人便带领着约莫1.6万人的红军士兵以及伤员,在南方开展起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二、驻扎梅岭

雄伟的罗霄山脉经井冈山向南延伸,其末梢到达江西南部的赣粤湘边,仍一直顽强地向东南伸展。

在江西大余县与广东南雄县的边界上,有一座梅岭,这里地势险要,奇峰叠秀,逶迤数百里,是赣粤边界的一道天然屏障。

在长征前夕,梅山就作为中央红军最为关键的游击根据地之一,当地的群众基础很好,消息灵通,日常用品的补给较为便携。

因此在1935年10月,陈毅项英等人带领游击队伍偷渡梅关成功以后,就转来梅山,在山中搭棚居住,并在此继续游击作战。

陈毅等人居住在山中的草棚里,时常前往山下梅山村的老乡家中帮忙干活,和当地的老乡谈话拉家常。

老乡们也尽自己所能为陈毅等游击红军提供了一定的给养帮助,填补他们的日常所需,长此以往,红军和人民之间也就建立起了深厚的群众关系。

彼时的张千妹就居住在梅山村,只有十七岁的她对于这一批红军战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时常给他们送粮送菜。

多次接触后,张千妹就在陈毅的引导和教育下,认识到了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共产主义事业。

慢慢地,她主动要求成为游击队的地下交通员和通讯员中的一份子,为革命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敌军围剿,处境艰难

尽管山中环境恶劣,但好在当地群众与红军的联系紧密,有着群众的帮助,游击战斗倒也勉强进行得下去。

直到1936年的9月,蒋介石在化解“两广事变”以后,再次调集嫡系部队第四十六师,对粤赣边游击队开展了第二次“大清剿”。

负责此次清剿的是戴嗣夏,他对于红军的围剿十分有经验,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

对于此次的清剿他采取了三大措施:其一,山口、路口、渡口筑起碉堡,派重兵看守,昼夜查询,以此阻止红军的转移。

其次,由于红军群众基础深厚,为保证当地村民不“通匪”,他采取了保甲制度,一村一保,十户一甲,一旦发现一家通匪,则十家连坐,试图割裂红军与群众之间的联系。

其三,移民并村,将分散在山中的百姓统统赶下山,将山区变为无人区,禁止百姓携带粮盐进山,从而大大增加了红军游击的生存难度。

这三管齐下的手段使得红军在山中不但得不到有效的补给,生存的空间也同样地大大地缩小了。敌人便是想要这样将山中的红军困死、饿死。

眼下深秋临近,山中天寒地冻,群众无法进山,红军们无法出山,条件更是无比的艰难。

陈毅元帅曾这样描述道:“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米清可,野菜和水煮。”

这几乎是陈毅革命生涯中最为艰苦的时刻之一。

为了想办法打破敌人的物资封锁,陈毅亲自带上一些游击战士上山去抓蛇和石鸡等山中的野味,还有的人饿的捅马蜂的窝拿来炒着吃、烧着吃。

尽管如此,红军的粮食却依然是入不敷出。

张千妹等梅山村的群众们深知游击队忍饥挨饿,心里暗暗着急。

来围剿的国民政府军队虽禁止村民进山,但若是长期不让进山,村民的日常生计也都成问题,因此,国民政府允许这些村民每月进山几次,称之为“开禁”。

张千妹就利用这开禁上山砍柴的机会,将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带上山去。

有时,梅山村民们也会设法往山中带咸鱼,亦或是将食盐化水溶进棉袄,然后丢在山里,让游击队员们自己去捡……

在这期间,由于山中寒冷且缺衣少食,陈毅的腿伤再度复发,脚肿得像一个大冬瓜。

而山外敌人的封锁导致药品这种珍稀资源根本无法运送到山中,张千妹便趁开禁之际,运用土方法采集草药熬成药水加入盐巴给陈毅敷伤。

加了盐巴的药水清洗伤口时总是疼痛难忍,但是陈毅满头大汗却是一言不发。

待到敷完伤口,他又咬了咬牙说道:“这点疼又算得了什么,伤不好,怎么赶走这些白狗子!”

令人称奇的是,未经过专业系统的治疗,陈毅的腿伤竟还就这样有所好转了起来。

四、“梅山诱捕”

多日以后,敌人见到包围梅山久而无果的情况下,又想出了更为阴险的招术。

由于陈毅、项英所带领的赣粤边红军队伍自1934年10月以来,就长期身处梅岭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进行游击战争,加之并无电台等设备,因此和红军主力队伍失联已久将近三年了。

南方各游击区域的信息都被完全隔绝,陈毅尽管想尽法子发出多封的书信,但全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

就是这样,陈毅急切寻找党中央的心理就被敌人钻了个空子。

1936年11月的一天,山中寒意凛冽,梅岭密林中,陈毅如同收到了天大的喜讯一般,急匆匆来到山下的一处接头地点。

此次陈毅这么激动并非是没有原因的,原来他收到了大余县城地下交通站的一封关于中央消息的信件。

信件内容是中央派人绕道香港来到大余,邀请红军负责人前往会面,写信的是一位名叫陈海的地下交通员。

起初看完信件的陈毅不免有些疑惑,中央来人,为什么不把人带上山上来呢……

但是尽管心中存疑,中央来信的消息对于陈毅来说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在心中的迫切敦促下,陈毅决定亲身前往,查清虚实。

第二日,陈毅一改往日行头,化身为教书先生,在梅岭区委书记黄赞龙的带领下,来到了大余县地下交通员陈海的家中。

陈海并不在家中,屋内一个女妇人正在洗锅刷碗,估摸着是陈海的妻子,黄赞龙便试探性地询问道:“陈海在家吗。”

那妇人头也不回地操着一口方言说:“到团部去了。”

陈毅和黄赞龙错把“团部”听成了“糖铺”,一时耳误之下,便急忙朝着驿使门外梅峰桥头的“广启安糖铺”走去。

糖铺外,两人一眼望见了店门口的国民党封条,紧接着,店旁一老人快速上前将老人拉到一处巷口,低声催促道:“快走,陈海叛变了。”

两人听罢,对视一眼,便沉着地绕出了巷子,分头回到梅山。

五、绝处逢生

原来,地下交通员陈海在离开梅岭的途中被捕,贪生怕死的他供出了红军游击队所设的地下交通站“广启安糖铺”以及红军游击队在梅岭附近的具体状况,随即与国民党反动派设下毒计,密谋将红军队伍一网打尽……

而此刻,在陈毅和黄赞龙尚未返回梅山据点之时,陈海已经带领着一众狗腿子包围了驻地。

驻地遭受突然袭击,放哨的警卫员曾忠山发觉敌人从后山入侵,当即开枪打死了一个迎面而来的敌人,随即大喊:“反动派来了。”

驻地草棚内的红军们听到这声音赶忙突围转移到附近的一座芦苇山上躲藏。

天色渐暗,敌人在草棚内没搜出人,一怒之下便欲将这些草棚统统烧个遍。

但好在天不绝人,烧棚期间雷声大作,将要燃起的火统统都被大雨浇灭了,而一无所获的敌人也只能够悻悻而归。

而另一边,一身教师打扮的一无所知的陈毅不幸钻入敌人的包围圈,但好在敌人对这个戴着眼镜一身书生打扮的中年人没有起疑,最终有惊无险地回到了驻地。

与同志们汇合的陈毅深感不幸中的万幸,握手庆幸之际,赶忙带着剩余队伍一同在夜间转移。

第二日天明,不出陈毅所料,敌人增派了三个营的兵力以及当地的地方反动武装一同卷土重来,在整个梅山地界开始了地毯式的搜捕。

陈毅在昨晚已然带领队伍逃离到了三十多里外的一处小山处。

尽管如此,敌军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岭地界统统包围,猎犬四处搜捕,陈毅等人只好躲在小山岩洞中不敢轻举妄动。

敌人的围困长达了二十多天。

彼时正值冬日,陈毅饥寒之下,腿上的旧伤再度复发,好几次敌人的脚步就在附近,拖着伤腿的陈毅只能在草莽之中蛰伏着,心中无比焦虑。

夜深之后,忍饥挨饿的陈毅又见到了一个熟悉女子的身影。

她便是梅山村的村民张千妹。

此前,驻地被围,张千妹心中就焦虑无比,经过几日判断游击队伍留在树梢、墙头、窗口的暗号,找到了陈毅一行人的藏身地点。

待到夜深,国民党队伍放松警惕,她便携带粮菜,绕小路悄悄地爬上山来。

粮菜送罢,她便和陈毅等人通知山内山外的情报:“山内山外全是白狗子,这几日我会夜里想法子给你们送粮来,你们千万不要乱走动。”

说完,张千妹便匆匆离开了岩洞,望了望四下无人,便迅速返回梅山村。

可以说,如果没有张千妹的冒死相助,陈毅等人在岩洞中别说是二十多天了,就算是十天,不被困死,只怕也要被饿死。

陈毅在后来的诗句当中也感叹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就是有着像张千妹这样的人民群众的倾囊相助,陈毅一行人才能够克服这些困难,顺利度过难关……

张千妹的送粮持续了数日一直安然无恙,可不幸却很快来临。

在张千妹最后一次送粮上山之际,竟在绕远的小路处遇到了夜间巡逻的敌军迎面而来。

无处可藏一时心慌的张千妹只好硬着头皮,闭上眼,冒着必死的决心,侧身一滚,掉到了身侧几丈深的谷底……

此后几日,陈毅未见张千妹的身影,岩洞里也断了粮。

陈毅在洞中又饥又渴,口渴倒还好,可以从岩缝中喝上几滴山泉水,可一旦饥火烧肠,难以忍受,想出洞寻找点食物,却总能听到敌人巡视搜捕的脚步声。

此情此景之下,忍着腿伤病痛的陈毅心中不免燃起了一阵慨然赴死的壮志,思虑之间,心中文思如同泉涌一般。

陈毅慌忙从衣兜里掏出笔,在袖口布片下写出了此后闻名于世的“绝笔诗句“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在写下绝笔诗的第二天,虚弱不已的陈毅等人竟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张千妹。

正所谓绝处逢生,张千妹跌到谷底后反而幸运地活了下来,她晕倒了过去,一直到第二日的夜晚才醒来,腿脚受伤的她,在夜里一瘸一拐地走回到了家。

张千妹今日上山,除了送来粮食外,还是为了告知陈毅重要的情报,她一脸兴奋地告诉陈毅:“山内外的白狗子们都撤走了。”

起初,陈毅还奇怪呢,但又细想这两日确实没听到什么巡逻动静,稍稍恢复了点体力,陈毅等人便跟着张千妹一同走出岩洞下山去了。

在下山的路上,陈毅遇到了此前敌人围剿和自己冲散的警卫员宋生发,只见宋生发一脸兴奋地拿着一张报纸,报上醒目地刊载着:“12月12日,蒋介石被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抓捕。”

而山上这两天没有动静的原因便是,收到西安事变消息的国民党四十六师匆匆忙忙从游击区撤离了……

六、红军的黎明曙光

四散的红军游击队员重新集合回了驻地,他们满心欢喜,庆幸着劫后余生,同时也欢喜着“十年积怨,一朝得偿”。

但西安事变不久后,回到南京的蒋介石采取“北和南剿”的政策,对陕北的红军主力进行抗日谈判,对南方的游击队伍拒不承认,并且大肆追捕围剿。

陈毅、项英等人也因此多次遇险,九死一生。

一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掀起抗日高潮,国民党对于南方红军的清剿逐渐消停。

1937年10月初,南方八个省十五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陈毅出任第一支队司令员,正式开赴了抗日前线,红军游击队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

在山上岩洞内的二十多日,若是没有平凡女子张千妹的救助与情报,陈毅元帅恐怕是无法走出岩洞的,更不要谈往后有没有带领部队开赴抗日前线的机会了。

陈毅元帅与张千妹之间的军民鱼水情让人感动不已,红军游击队伍就是在无数个像张千妹这样的群众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向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抗日军民们致以诚挚的敬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