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十四】梨园往事:《名伶争演三国戏》《四大须生说'谭派'》《盖叫天拒唱堂会》等三则
名伶争演三国戏
京剧舞台,'三国戏'剧目很多,据说有五百多出,其他地方戏中的'三国戏',更是不胜枚举。
'三国戏'中的人物,出场最多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吕布、貂蝉、周瑜、鲁肃、司马懿等,剧情大都出自《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相比,《三国戏》乃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并非真史。
早年观'三国戏',看得最多的是《桃园三结义》、《捉放曹》、《空城计》、《借东风》、《吕布戏貂婵》、《辕门射戟》、《白门楼》、《战宛城》、《古城会》、《长坂坡》、《单刀会》等等。各派名家争先演出,出现不同风格以演不同剧目见长的局面。
马连良先生在《借东风》中扮诸葛亮,《甘露寺》中扮乔立,一段'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一段'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嗓音浑厚,唱腔潇洒,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谭富英先生的代表剧目是《失·空·斩》、《定军山》、《捉放曹》,他扮演的诸葛亮、黄忠、陈宫等,演技相当绝妙。他的唱腔,如《空城计》中的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和二六板'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嗓音清亮,高亢纯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谭派'风格。他的后人谭元寿演《打渔杀家》和现代戏'沙家浜',依样是此风格。
马连良、谭富英《群英会》剧照
言菊朋代表的'言派',常演的'三国戏'如《让徐州》(饰陶谦)、《卧龙吊孝》(饰诸葛亮),他演唱的二黄原板'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天卸重任我就要你担承'和反二黄慢板'曹孟德领人马八十三万,擅敢夺东吴郡吞并江南',行腔委婉,花腔花调,听起来别有韵味。
奚派奚啸伯老先生的唱腔,苍凄悲怨,如泣如诉,他在《哭祖庙》中扮演刘谌唱的那段二黄导板、回龙'进祖庙不由人心中悲惨,将人头供神案祭奠祖先',他在《白帝城》中扮刘备唱的那段二黄慢板'实指望下江东把吴狗扫尽,恨不得杀孙权方称我心',动人心弦,催人泪下。他的再传弟子张建国继承了'奚派'艺术,当今在京剧界很红。
还有,高派传人李宗义、李和曾的《逍遥津》,声震四座。叶盛兰先生的《吕布与貂婵》、《辕门射戟》、《白门楼》,更是小生行的绝活儿,现今除叶少兰先生外,很少可与之比美。更有趣的是,有一些京剧名家为了展现自己的表演实力,在一出'三国戏'中往往连演三个角色,梨园界称之为'一赶三'。犹记李少春先生在《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前饰鲁肃,中饰孔明,后饰关羽,如没有相当深厚的功底,那是绝对演不来的。
四大须生说'谭派'
谭富英
京剧中的'谭派',有'老谭'、'新谭'之说。老谭指的是形成于一九○○年前后的谭鑫培唱腔;'新谭'指的是形成于三十年代左右的谭鑫培之孙谭富英的唱腔。
京剧中的'四大须生',有前、后之分。前'四大须生'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达良,皆宗'老谭'而自创新腔;后'四大须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亦宗'老谭'而自成流派。
这里讲的'四大须生',自然指的是'后四大须生';这里讲的'谭派'自然也是'新谭派'。一句话就是谭富英。
谭氏乃梨园世家,传至今已历七代。从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到今天活跃于舞台的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这七代中,竟有谭鑫培、谭富英祖孙两位,分别创成独具演唱风格的'谭派'。因此,旧日有一则笑话,并由此形成一幅漫画,内容是:谭小培在中间,一边对谭富英说:'你父亲不如我父亲!'另一边又对谭鑫培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洋洋自得状,溢于言表。
应该说,谭小培把最大的心力用在培养儿子身上。当时京剧界传有'四大名妈',即坤伶李砚秀、吴素秋、李玉茹和现在台湾的梁秀娟,四位的母亲很能干,终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材。还有'四大名爹',即谭富英、李万春、李少春、荀慧生,四位的父亲亦很能干,很早就将自己的儿子培养得出类拔萃。
谭富英自幼生就一副甜亮清脆的好嗓子。而且,练武功,肯吃苦;学文戏,一点就透。尽管这样,祖父谭鑫培还说:'孩子不能让他总在家里学,究属管教不严,必须让他进科班坐科!'父亲谭小培说:'眼下科班,以富连成最好,可是我向班主叶春善提过,说不收名家子弟。'谭鑫培说:'明儿你把春善请家来,我见见他。'后来,叶春善毕竟碍于谭鑫培的面子,又加以谭小培的诚意,只好破例答应,但是却提出'约法三章':
第-,与所有学生同样待遇,决不特殊照顾;第二,家里人不能常来看望,也不许随便回家;第三,够什么材料学什么行当,不能挑拣。
叶盛兰、谭富英《群英会》剧照
这且不算,随后又由谭小培立下'关书'。文字如下:'立关书人谭小培,今将长子裕升,现年十二岁,情愿投在叶师门下为徒,学习梨园,六年为满。言明四方生理,任凭师父代行。六年之内所进银钱,归叶师收用。无故不准告假回家,倘有天灾病孽,各有天命。如私自逃走,两家寻找。年满谢师,但凭天良。日后若有反悔者,由中保人一面承担。空口无凭,立字为据。'
当时富连成正值'富'字辈一科,故'富英'由此而得。先学武生,后改老生,深得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先生传授。坐科时已属'尖子',有'科里红'之誉。十八岁出科,祖父谭鑫培已去世,父亲小培又令其拜在得'老谭'真传的余叔岩门下,终创出自己的风格,为区别'老谭'而称'新谭'派。有趣的是,后来,谭小培之女嫁给了叶春善之子叶盛长,二人又成了儿女亲家,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盖叫天拒唱堂会
盖叫天有'江南活武松'之称,他拒演'堂会'的事,在梨园界传为美谈。
清末,宫中常招名角入宫演戏,并给予优厚俸银。那时盖叫天在南方已有名声,杭州的织造局和上海的洋务局都向清廷推荐他,清廷也拟召他入宫'供奉',但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居住在租界,所以清廷也奈何他不得。
后来,北方有三次盛大的堂会:一次是清逊帝宣统娶妃结婚,一次是张作霖做寿,一次是曹银赌选。这三次都邀请南北名角作庆贺演出,盖叫天都拒不参加。
上海抗日战争前,杜月笙新建杜家祠堂落成,举行规模空前的大堂会,由上海张啸林亲任演出的总提调,南北名伶云集。但在这次盛会中,南北各有一位名角没有参加,那就是北方的余叔岩和南方的盖叫天。
后来,张啸林做六十大寿,杜月笙为了回报,也给他担任大堂会的总提调。由杜出面提调,谁敢不来?但依然有一个人不来,那就是盖叫天。
盖叫天为什么对堂会如此反感呢?据他自己讲,他少年在科班时,有一次在官府中唱堂会,主角是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三人同台,而以他们的科班作班底。老师对盖叫天说:今天的戏要认真地看,这三位都是赫赫有名的角儿,三人合演,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盖叫天跑完龙套,在台边找个比较隐蔽的角落,全神贯注地看戏。他对谭、汪、孙三位的好戏,从未看过。心想:今天可有好戏看了。谁知他们在台上唱,台下的老爷太太们却在猜拳行令,只顾饮酒酬应,台上的戏很少有人注意。因此这三位名角也就草草终场。少年盖叫天失望极了。更使他反感的是这帮阔佬根本没把艺人的技艺放在眼里,演戏仅仅是为了给他们摆阔装点门面而已。所以长大后,他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不唱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