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堂】临刻(四)
编者按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首先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临摹,是学习篆刻的入门步骤与基本方法。汉印的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篆刻艺术传统的第一步。通过临摹,可以较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汉印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同时在不断地临与摹的实践中,逐步掌握其表现技巧。在临摹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篆法、字法、章法等上旁取博采,吸取姊妹艺术的有关因素,融汇贯通,还可以自成新貌,在篆刻艺术天地中别树一帜。
临摹汉印,有一定相对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若不按一定的程序与要求进行,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还不得其门而入。甚至有的人还易误入歧途,染上市俗之气,或是故作柔媚之态,或呆板生硬,或剑拔弩张、则难以改正,更难登堂入室。
临摹,具体可划分为摹写与临刻等,其步骤、方法与注意事项分述如下:
第三节 临 刻
摹写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即对汉印的结构特征以及笔法在印文中的表现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即可进行临刻。临刻略分几个方面:分述如次:
用刀法
临刻用刀,是将墨稿转变成印章,从篆刻艺术角度来讲,这是有质的变化的。即以刀代笔,能在石上表现出书法的笔意,但同时也体现出用刀之迹与石味,使笔意通过刀石意味表现,刀笔结合表达出篆刻艺术中所特有的“金石味”和作者的艺术个性。
刻朱、白文
刻朱文或白文是用刀的具体化。
(1)刻白文。即是将印稿中的实践部分刻去。落刀时在白文墨线的内侧一边入石、刀锋微侧偏、徐徐切进。
刻完一边,然后将石章转180度,再刻墨线另一边侧,即完成一画。然后再刻线之的两端。使靠近终端一边用刀轻切下,使三边之刀衔接恰到好处,能表现含蓄的起迄笔意。
由一画至全字笔画以如是法刻完即成一字。
这种由双刀刻成的线也有称“双刀法”的。这种双刀法开始可用于粗白文,以后逐渐用于较细的“中白文”,或细白文。
刻较细的白文线,多用正刀法,即刀杆较竖,入刀角度也较大,刀杆左右偏侧也较正,这样刻出的线较细较直。这种正锋入石的刀法,也有称为“正刀法”,或“正入刀”的。若较偏侧一边出现有石花破损现象、影响笔画的中锋与圆劲表现,则可在有石花一边,轻轻反冲一刀,即可改正。
(2)刻朱文,执刀运刀同刻白文。其不同处是刀锋多在墨线外侧下刀。
一边刻完后,然后转180度,再刻另一边,即完成一条朱文线。以是法,将印中字笔画全部刻完即成一印。
(3)注意几点:
①留有余地。不论刻朱文或白文,不论何种刀法,下刀与收刀时都需注意不可刻到头。朱文不可细于原文,白文不可粗于原文,笔画两头起迄处也不可到头,应“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有余则可逐步修改而达到之,过头则无法弥补。当然如刻得较熟练,下刀有把握,也可以刻到头。
②不用吹灰。在刻制过程中,刀所刻出的石屑粉末,不要用口吹。而是用无名指或小指随时抹去,使石粉灰末填入所刻之笔画内,更形成黑白对比,更形清楚,以便修改。若用口吹,一是易使印面受潮,印稿文字墨迹模糊;二是石粉屑到处吹散,影响环境卫生;三是石粉随风飞扬,吸入体内,易得“石肺”职业病,有碍身体健康。
③养成良好习惯。刻印时,应选择光线充足处,以保护视力;最好精力集中,不为外界所干扰。
小编注:微信后台输入”篆刻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