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诊治精粹
湿阻系指湿邪内阻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本病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及滨海潮湿之地,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特殊性,故以病机命名,称为湿阻。
中医医籍中,虽无此病名,但早在《素问》中就已明确指出湿邪为病,与自然环境气候有着重要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湿胜则濡泄。”《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谦斋医学讲稿》:“湿的治疗,主要分化、利、逐三个大法。”
本节所论,仅为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而湿阻其他部位,不在本节讨论范畴。西医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消化系某些炎症性疾病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湿 雨露雾湿、涉水作业、居处潮湿,湿邪入侵,脾胃受损,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为湿阻。
2.内湿 恣食生冷、肥甘之品,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从内生,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发为湿阻病。
湿阻的病因是湿邪伤人致病。
湿阻病的发生与潮湿的气候季节、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湿阻的总病机可归纳为,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
湿阻的病位以中焦脾胃居多。
平素脾胃虚弱、体质肥胖、面白阳虚之人,或过用寒凉之品,湿多从寒化,易损伤脾阳。
平素胃火偏盛、形体瘦弱、面赤阴虚之人,或过服温燥之品,湿多从热化,易损伤胃阴。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以“重、闷、呆、腻、濡”为主症。
(2)夏令梅雨季节或地域潮湿。
(3)发病:病势缠绵,难以速去。
(4)病程:一般较长。
(5)病位:相对固定,多在脾胃。
2.鉴别诊断 本病证应与湿温病相鉴别,见表1-3。
表1-3 湿温与湿阻的鉴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二者鉴别见表1-4。
表1-4 寒湿证与湿热证的鉴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辨虚实:虚者为脾气虚证,多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实为脾实证,以湿困脾胃为主,不伴脾气虚。
治疗要点 初起实证为主,以祛湿为先,若寒湿者,苦温燥湿;湿热者,清热化湿。久病脾虚为主,应以运脾为首,脾虚生湿为主者,当先健脾,佐以祛湿;湿邪为重者,当先祛湿,兼以运脾。治疗湿阻,用药以轻疏灵动为贵,治疗时,不宜使用大辛大热之品,以免化燥伤阴;亦不宜用大苦大寒之物,以免湿滞难化。
(一)湿困脾胃
1.临床表现 肢体困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淡而黏,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2.治疗原则 芳香化湿。
3.代表处方 藿香正气散:云苓20克,藿香、白芷、陈皮、紫苏、生甘草、桔梗、白术、厚朴、法夏、大腹皮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4.加减应用
(1)口有甜味,可加佩兰10克,以加强芳香化浊之力。
(2)若湿困脾胃挟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各20克,神曲、鸡内金各10克,以消滞。
(3)若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腻,可用平胃散加减以燥湿健脾。
(4)兼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各10克,辛散表邪。
(5)若湿从寒化,伤及脾阳者,加干姜10克,砂仁6克(后下),以温运脾阳。
(6)若湿从热化,伤及胃阴者,加沙参、石斛各20克,以生津养胃。
(二)湿热中阻
1.临床表现 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黏腻,口渴不欲饮,纳呆,尿黄赤,大便黏滞不爽;或有低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2.治疗原则 清热化湿。
3.代表处方 王氏连朴饮(见本章“第二节外感发热”)
4.加减应用
(1)若湿较甚,可加车前草、滑石各20克,清热利湿。
(2)本证也可吞服甘露消毒丹,5~10克,每天2次。
(3)若在盛暑季节,加鲜荷叶、西瓜翠衣各30克,以清暑解热。
(三)脾虚湿滞
1.临床表现 四肢困重,脘腹痞闷,喜揉按;神疲乏力,胃纳不香,厌食油腻,腹胀,大便溏薄;舌苔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
2.治疗原则 健脾化湿。
3.代表处方 香砂六君子汤:党参、云苓各20克,白术、生甘草各10克,木香、砂仁各6克(后下)。
4.加减应用
(1)本证可加淡渗健脾之品莲子、生薏苡仁、白扁豆各20克。
(2)若泄泻肠鸣者,加葛根20克,藿香10克,以升清化湿止泻。
(3)若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各20克,薏苡仁30克,以益气利湿消肿。
(4)肝脾同病,胁痛嗳气者,加广郁金、制香附各10克,以疏肝。
【其他疗法】
1.中成药疗法 平素脾胃虚弱者,应重视健脾,可常服四君子合剂、香砂养胃丸、补中益气丸等。
2.单方验方 藿香10克,苏叶5克,生薏苡仁30克,煎水服,每日1次。
3.饮食疗法
(1)陈皮5克,生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温服。治疗湿困脾胃之湿阻。
(2)鲜荷叶包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蒸熟后食,每日1次。治疗湿热中阻之湿阻。
(3)怀山药2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温服。治疗脾虚湿阻。
【预防调摄】
1.少食生冷瓜果、肥甘油腻之品。
2.夏令梅雨季节常患湿阻者,可选鲜藿香、鲜佩兰、鲜荷叶煎水作饮料。
3.注意居住防潮湿,不宜冒雨涉水、雨雾中作业等。(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