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看15秒的抖音,2小时的电影你还坐得住吗?(附撰稿人招募)

在各地电影院停业近两百天之后,国家电影局最近发布通知,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这一天终于来了。
想看电影,想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人们怀念着电影院,就像怀念着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想面对面地寒暄,看看他身体是否健康,听他说说阔别已久的故事。
然而,电影缺席的时日里,电视剧、综艺、短视频持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而相对冗长的电影,似乎成为一种非必需的艺术。
当电影院的灯光亮起,是否还会座无虚席,这显然是个未知数。
01
电影,真的会落幕吗?
对于真心喜爱电影的人来说,电影是一场不散的筵席。借着电影透过来的光,看到人性的至美至暗。
我永远都记得那些被电影触动的时刻。看张艾嘉和田壮壮在《相爱相亲》里的默契和羁绊,新买的车里回荡着花房姑娘的旋律;看《南方车站的聚会》如瀑暴雨中交织的动物欲望;看《嘉年华》里玛丽莲梦露的雕像,还有偷车逃亡的女孩。
或许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呈现人生的其他种种可能,看电影的人就像活过了那些银幕上的岁月一样,跟着一起喜怒哀乐。
这种直接的冲击力,在电影院里尤为强烈。当灯光暗淡即将开场,你屏住呼吸期待着一个故事的发生,幻想着男女主人公将以怎样的方式遇见或错过,或者隐藏在平淡表象下的惊心真相,跟着电影的节奏心驰神往,最后灯光亮起长舒一口气,再回到自己的人生。
这也是一种仪式感。
一张精心保存的电影票根,一间熟悉的电影院,或者一个陪你看电影的人,这样来看,电影不会落幕,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02
短视频和电影的“相爱相杀”
在电影之外,短视频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并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和娱乐消费。
目前,我国的短视频用户已经超过8亿。
2019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了“短视频探索”这一单元,象征着学院派、文艺范的电影,向大众化、接地气的短视频抛出了橄榄枝。
从电影到短视频,从大银幕到小屏幕,从横屏到竖屏,从几小时到分秒钟,两者的体量形态各不相同,却碰撞出了光影的火花,呈现出“相爱的气象”。
比如抖音与王家卫、陈凯歌、张艺谋和冯小刚四位名导演的合作,就成为短视频与电影的一次倾心对谈。抖音上线了四款电影风格的滤镜,分别为“记录每个人心里的重庆森林”、“记录盛世下的每个你我”、“记录生活里的每个英雄”和“记录岁月里的每段芳华”。
电影的高级审美,在短视频的鲜活创造力里获得再生,而短视频的高传播性和高渗透性,也推动了电影的宣传和影响力进一步扩散。
人们会因为看到一个短视频,就去放弃看一部电影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短视频和院线电影,本身就用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之间不存在互相替代的竞争关系,也没有功能上的重叠。因此说短视频和电影“相杀”,只是说它们在争夺受众有限的碎片化时间而已。
有一类短视频,是专门解说和分析电影内容的,而知乎上有一个提问,问到看电影和看说电影的短视频相比,哪一个更有意义?
有一个回答蛮有趣:有人愿意花好几个小时,吃一顿超长的法式早午餐;也有人,就想10分钟在沙县小吃或者麦当劳里填饱肚子。
仅此而已。
03
被缩短的注意力,被加速的现代人
小的时候,老师要我们读世界名著,那时候有一种青少年版,就是用极简的语言把书的内容概述出来,故事情节都抽干到最小的单位,人物形象也是能压缩就压缩,恨不得两张纸说完。
电影类的短视频,其实和这种青少年版世界名著如出一辙。不去评价对错、不去衡量高低,因为需求不同。
十几岁的年纪,难以真正懂得安娜·卡列宁娜或者笑面人,但读到一个完整的小故事,也觉得有所收获。
现代人的注意力,却是越来越短了,以前一部电影要几个小时,后来慢慢出现了微电影,再渐渐出现了短视频,现在一个内容的创作单位,可以精简到15秒以内,这简直是一种肉眼可见的加速。
生活在加速,感情在加速,娱乐也在加速,而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喜好的事物越来越垂直,仿佛成为现代人的特征。在很久以前,普鲁斯特讲完一个人的一生需要七卷本一千多页,而如今短视频里惊鸿一瞥的数分钟,可能生老病死已然成空。
时代不同,介质不同,但是对于美的追寻和探索,其实是相同的。
无论是短视频还是电影,无论在手机上观看还是走进影院欣赏,见证美的渴望,永久地存在于人的心中。
///
电影的美是永恒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留下的神迹。
在不同的观影形式、迥异的内容介质不断流变的过程中,这种美愈发彰显出它自身的价值。沉静、内敛、隽永又有着无穷无尽的留白。
电影院华灯初上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去看一场盼望已久的电影吧,那里有着关于我们所容身的真实世界的平行幻梦,而且永不落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