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沉睡在安王山的小战士
相关文章:
▲安王山顶(向家舟摄于2020年12月19日)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歌曲
安王山,长阳沿头溪上游北岸、龙舟坪镇全伏山村内的一座高山。今天,安王山所在的沿头溪流域已成为长阳乡村振兴示范区。但很早以前,安王山并不太平。
▲安王山半坡(向家舟摄于2020年12月19日)
安王山面对的是古方山,俗称“小秦寨”。传说,明朝时有位叫“小秦王”的草寇招兵买马,于方山绝顶安营扎寨,意图造反。朝廷为了杜绝隐患,便派了一位叫“安王”(安可能为姓氏)的将军率部前来剿灭小秦王之流。当时,安王相度地形,决定在与方山仅一溪之隔的高山上驻扎部队。方山“其岭四方,素削如壁”,固然是易守难攻之地。但安王官军所在之山,既可控扼方山,又因四通八达可源源不断获得补给。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经历了双方一轮又一轮的艰苦对峙,小秦王最终败给了安王。从此,这座原本默默无名的山就被叫做了“安王山”。安王山东南麓,高家堰镇古城村的跑马坪,据说也是因安王在此跑马练兵而得名。
代远年湮,由于缺乏史籍记载,安王的真实姓名已难考证,但毕竟还留下一个地名故事为当地人津津乐道,也算是个纪念。而一名长眠在安王山顶的抗日无名小战士的故事,却只有少数人才知道。
▲安王山古道(向家舟摄于2020年12月19日)
民国时期长阳地图记载,安王山有条通往高家堰的古大道。为了考察这条古道,2020年12月19日,我与李道泉先生从安王山出发,步行前往高家堰镇古城村西岔溪。由于大道久废且荒,途中岔道多,为了不至于迷路,我们邀请了家住安王山的71岁老人向大祥先生给我们带一段路。一周前我在古城村马家坡张开灯家偶然结识向老,这次再见已成熟人。
向老的家在安王山顶,由此向北不远即可到达两镇交界处。在向老带领下,我们从他屋后的小山包出发,沿着一条人行路下坡,走入了一处山谷。向老说,在不通公路的年代,这条人行路可是一条行人络绎不绝的要道。山谷两峰夹一溪,环境清幽,从溪两岸人工修砌整齐的石坎看,以前这里全都是农田。向老讲,以前这里全是水田,现在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这里又不通公路,老年人种田不方便,这里的田只好都撂荒了。
由于一直走的下坡或平路,我们的步伐格外轻快。在拐过一处山包后,我在路边看到了一处人工堆砌的石台,想必过去这里有一座土地庙吧。于是我拉住在前面带路的向老,询问了起来。向老对我说,这不是一座土地庙,而是一座坟墓。
▲抗日无名小战士墓(向家舟摄于2020年12月19日)
什么,这是一座坟墓?在我的印象中,长阳的坟墓墓冢一般会做成圆形。而眼前的这座石台,分明是依岩边用石块堆成的长方体。以往我所见到的这种形制的石台,多作土地庙的台基啊。想不到,这竟然是一座坟墓?这会是一个什么人的坟墓呢?
面对我的疑惑,向老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座坟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岩屋,因旧时常有外出讨米的叫花子在此短暂栖息,所以老乡们都把这里称为“叫花子岩屋”。抗日的时候,日本人打到了长阳。紧急之下,一支国军部队因作战需要转移部队,在前往高家堰方向时经过了这里。或许是行军过于疲惫,战士们被长官允许在这一带的山谷里短暂休息。叫花子岩屋本来就是过去行旅歇脚的地方。当时正值暑天,这里就显得更为阴凉。一位小战士看到了这处岩屋,眼前一亮,就觉得在这里休息最舒服,于是撒腿就往岩屋里钻。或许是太累太累了,他想都没想就直接坐在地上,靠在岩边打起了盹,进入了梦乡。几分钟后,当部队开拔,战友们催促他起身归队。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他已经停止了心跳,永远闭上了眼睛,再也不能醒来了。剧烈运动之后不能马上坐着或躺着休息,这是我们今天谁都明白的健康道理。可在当时的情形下,包括小战士本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战士离开了人世,可战事紧急,部队来不及掩埋他的尸体,更来不及向老乡交代后事。当行军紧密的脚步声最终消失在这山谷里时,小战士还是一步不动地躺在那里。过了半天,附近的老乡们看到不是办法,便决定将其掩埋,让其入土为安。由于百姓们生活艰难,无法为其准备棺椁、选择好地,也不愿意打扰他“休息”。仓促之中、思考之下,人们就将他的尸体顺着岩边摆放好,直接以土覆盖成坟,再在外部整齐码放一圈石块。于是,就成了今天看到的这座特殊的坟墓。
听完了向老讲的这个故事,我才明白了原委。我也相信,向老讲的故事是真实的。考诸历史,这个事情应该发生在1943年5月下旬。民国三十七年《长阳县抗战史料》中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五月下旬,日寇发动“鄂西攻势”,于5月23日至6月1日间肆虐我长阳。我中国军队顺势而为,展开“鄂西会战”,为了捍卫长江石牌之右翼,我军欲擒故纵,以边战边撤的作法,诱使三路日军齐集高城乡(今高家堰镇前身之一),以期一战歼灭倭寇。事实证明,正是这一英明战略,我军最终取得了“太史桥大捷”等一系列胜利,将来犯日军一举赶出了鄂西深山,保卫了陪都重庆门户,强挫日本军国主义气焰。无论在中国军事史上,还是长阳几千年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安王山当时是沿头溪通往高城乡的唯一官路,一路日军正是从沿头溪侵略高城乡。可见,当时确有一支国军部队先行从此地撤退到高家堰一带。当时戎马倥偬,今人可以想象。行军中牺牲的小战士,与之前之后在都镇湾、馒头嘴、太史桥等地牺牲的战士们,都是为国捐躯的英雄。
▲抗日无名小战士墓(向家舟摄于2020年12月19日)
遗憾的是,不同于很多作战牺牲的抗日战士至少留下姓名,这位战士究竟姓甚名谁,现在已经完全无法考证了。但幸运的是,由于他的坟墓没有立墓碑,也避免了在“破四旧”等时期墓碑有可能被无知之人毁坏的“风险”。更幸运的是,像向大祥先生这样,安王山的一些老人还记得这个事。坟墓虽处荒芜之地,但小战士得以宁静长眠,也算是他不幸中的万幸。
瞻仰了无名小战士墓,向大祥老人把我们带到了两镇交界之处,由此便是一条下山的独路,不会再迷失方向,我们于是与向老挥手告别。下坡走起来很轻松,可是想起小战士的故事,我的心情和步履都很沉重。曾经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到底有多少像小战士这样的无名烈士,到底死去了多少无辜的中国人?如果只是翻阅历史教科书,只是查阅现存的档案资料,或许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曾经浴血杀敌的所有抗日战士们,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被区分对待。他们都是炎黄子孙,他们都是妈妈的孩子。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为了四万万同胞的生存挺身而出,不惧牺牲,也并不计较是否青史留名。今天的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记住他们,哪怕这位并不是在战场上搏斗身亡的小战士。他们挽救了中华民族,没有他们,哪有现在的岁月静好?
8个月后的今天,我在电脑上整理照片,安王山之行再次浮上我的脑海。我决定把这位抗日小战士的故事记录下来。如果我有机会再到安王山,一定会采摘一把野花,轻轻地放到他坟前,并对他说:“今日中国,已如你所愿,请你永远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