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气”的六大风格特征和两种本质属性
我们常常听说书法中的“金石气”,听起来又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而且是一个褒义词,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金石气。
名词解释
金石气,是中国传统书法中一种 苍茫、浑厚、朴拙的表现样式,金,为刀具,石,为石碑。碑就是具有了这种金石气特性。
从书法的本体来看,这种“金石气”的产生,一是碑石本身的缘故,它的石质决定了它本身的 硬度、气度,体现了刀刻的趣味;二是拓片的视觉效果。我们一般所见拓片黑多白少的视觉反差,又使人们心理“有一种 寒冷的感觉”或是黑色的冷漠、威严。
诚然,金石气简单的来讲,凡是具有苍劲、朴拙、雄浑之美的书法都可以用金石气来赞美。
百度百科中解释“金”为刀具,笔者认为不妥,“金”与“石”应为相近词,石指石碑,则金指青铜铭文,“金石”应泛指青铜铭文和石碑铭文。
百度百科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固体物质所体现的“硬度”、“气度”,二是拓片中黑白颜色所体现的“寒冷”。
这种解释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未从本质上来解释金石气,还只是从“形”的表面来理解。
如果我们从金石气的来历背景和点画特征来理解,则能更加深刻地认识金石气的审美观。
金石气的来历
金石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李清照丈夫赵明诚《金石录》,《金石录》一书则是著录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
而金石气最早见于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至于金石气到底是什么,怎没有详细说明,只能靠后世书家自己来理解了。
金石气的本质
按照书法的发展来看,在商代、秦代、汉代、南北朝时期,可没有金石气一说,那个时候的人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他们只是为了永久纪念而刻,至于碑刻字迹的美感到底是什么,人们并未去思考。
而随着工具、字体和审美的发展,逐渐形成帖学的学书风尚,帖学在宋代已经蔚然成风,如《淳化阁帖》,帖学不仅是指墨迹的,也指碑刻的,如《圣教序》,帖学属于精致、柔媚一类的书风,如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一类的书法。
但到了清代,帖学再难创新,有些书家便看到了帖学的弊端,于是碑学兴起,书家变把目光都投向了金石碑刻,因为这些书法面貌完全不同于帖学。
碑学在本质上有两大属性,这些属性与帖学完全不同。
1、风格迥异。
碑学的拙朴、雄浑与帖学的精致、流美呈现鲜明的对比。如下图所示:
碑学不论是笔法,还是结构,都与帖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而不是简单地从金石的“硬度”和拓片的“寒冷”来理解。需要从笔法和结构的角度去理解。
2、时代审美
而且这种金石气是后代人为了寻求创新出路而想的妙招,这种美感是清代特有的时代风貌,在清代之前都不曾被人看好,就好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碑学本来就没有什么审美,只是后来人看多了,赞美它的人多了,碑学也就成了书法审美的因素之一。
于是,清代碑学书家有很多,如吴昌硕、何绍基、邓板桥、康有为等人。如果你觉得碑学不好,可以不学,不需要强求人人都能看懂。
这就是碑学的本质属性,同时,后人为了表述碑学的审美特征,以“金石气”来赞誉这种风格类型的书法。
金石气的特征
为了让大家能方便得识别出具有“金石气”的书法,小编列举了以下“金石气”的六个典型特征:
1、结构朴拙
在结构上,这类书法往往看上去很“丑”,为什么会“丑”呢?
因为我们很多现代人的审美观还停留在“印刷体”、“唐楷”、“欧楷”、“赵体”等书体的审美范式,而这些字的结构是精雕细啄、严谨规整的。
而金石气讲究自然天成、率性随意,意在表现书法还未被开发完全之前的审美情趣,是一种原始的、孩童般的审美观念。
因此这类书法的很多结构不够讲究,也不会去讲究,讲究了就会失去“天真烂漫”之感。因此这类书法看上去会很“丑”,说的好听点,就是“朴拙”。
朴拙最迷人的地方在于结构的出人意料,给人以新奇之感,对于已经厌倦帖学审美的书家,朴拙就是一剂良药。
2、拙中寓巧
这种书法不是一味的“丑”,而是“巧丑”,是有一定的心思。不是一个小孩子能随便写出来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种“巧”。
如上图所示,“出”字中,都在变现拙,都在寻求趣味。
图1中的结构过于对称,左右两边笔势雷同较多,四个小短竖基本没什么变化,而且都是左边大右边小,较俗。
图3中显然是矫枉过正,过于不对称,这才是真正的丑!
图4中左边的字的趣味性强于右边的字,因为右边的字没有左疏右密的感觉,而左边的字有,其次图4整体都强于图1和图3,因为“出”字的两个横画有变化,一个是直,一个是曲。
而图2强于图1和图3,它有曲直变化,有疏密和大小的变化,与图4差不多,而且整体不失稳定与和谐。
图2与图4就是我们所说的“拙中寓巧”。
3、气势雄浑
具有金石气的字一般写的比较大,适合写大字,而帖学就适合写小字。
这种大气如《张迁碑》、《张猛龙碑》等,篆书和隶书写出了金石味,基本都是大字,吴昌硕、邓如石、伊秉绶都是大字书法。
因此这种书法整体上显得非常大气雄浑,气势开阔,适合对联、横幅之类的作品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今“丑”都是大字大幅作品的原因。
4、点画粗糙
粗糙的点画是其显著的特征,下图就是放大线条后的对比。
其点画边沿粗糙不平,甚至还有疙瘩,与右边精致流畅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粗糙意在尽量模仿碑石因岁月风化的效果,虽有过度模仿的嫌疑,但历史却让它成了一种书法审美元素之一。
5、兼有飞白
飞白即为枯笔,是墨量不足的毛笔在纸上写出来的效果,虽然金石铭文上并没有这样的效果,但是,由于大字本身需要很多墨才能写完一个字,而毛笔蓄墨是有限的,为了保持行笔流畅,故而飞白是无可避免的。所有主攻金石气的书家都会有大量的飞白。
飞白的运用让大字有了苍茫感,使线条更加粗糙和自然。
6、中锋迟顿
在行笔上,金石味的书法也基本较为缓慢。这种缓慢并不是一味的慢,而是相对帖学而言。因为纯中锋用笔是金石气书法的常用笔法,基本看不到侧锋用笔,而使用纯中锋必然会减缓行笔速度,这一慢必然导致点画的粗糙和飞白。
这种书法不仅缓慢,而且经常驻笔,会在行笔的过程中停留几下,如下图所示:
以上所有特征都是金石味书法的典型特点,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能全面理解什么是金石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