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篇 契丹的兴起
X
图1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6号辽墓门额壁画-伎乐。
图2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1号辽墓壁画。
图3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辽墓壁画。
公元9世纪后期,唐政权衰落,对周边各族控制放松。藩镇间无休止的争夺和攻伐,使中原陷入混乱之中。回鹘汗国灭亡后,黠戛斯并没有建立起控制蒙古高原的强大、统一政权,草原各部也处于分散游牧状态。游牧于潢水(西拉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流域的契丹人乘机崛起,势力迅速发展,916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在部落联盟的废墟上,建立了统治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辽政权。辽同中原频繁更迭的五代各政权以及后来的北宋都有密切的交往与联系。它是继匈奴、柔然、突厥、回鹘各游牧民族政权之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做出突出贡献的又一游牧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
而在统治范围与时间,政权建设的完备与巩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等方面,又远远超过了前者。它继承并发展了自匈奴以来的草原牧业文化,同时也积极学习、吸收中原农业区高度发展的汉文化,因而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一、契丹人的渊源
“契丹”见于记载起自北魏。《魏书》在记载与北魏政权联系和交往的各部族时,首次为契丹和与它关系密切的库莫奚立了专传。此后,《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宋会要》等,都有关于契丹人活动情况的专门记录。
上述文献在记载契丹人的族源时,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魏收的《魏书》载:“库莫奚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薛居正《旧五代史》称:“契丹者,古匈奴之种”;欧阳修《新唐书》则主张“契丹,本东胡种”。此后,马端临、胡三省主“东胡说”,王钦若主“匈奴说”。元人脱脱主编的《辽史》认为:“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抛开炎帝之裔不论,仍主契丹源于东胡。
后世治契丹民族史和辽史者,也多认为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之裔。
“契丹”为本民族自称。关于语义,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镔铁”或“刀剑”之义。
契丹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里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一万年以前,这里就已经有了原始人类的足迹。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西拉木伦河,《后汉书》称“饶乐水”,《三国志》称“作乐水”,《魏书》、《北史》称“弱洛水”、“弱落水”,《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辽史》称“潢水”,《新五代史》称“黄水”、“枭罗箇没里”,《契丹国志》又称“袅罗箇没里”、“女古没里”、“潢河”。“老哈河”,《后汉书》称“乌侯秦水”,《隋书》称“托纥臣水”,《新唐书》称“土护真水”,《辽史》称“土河”,《契丹国志》又称“北乜里没里”、“陶猥思没里”、“土河”。
五六千年以前,这里气候温暖,水量充足,大小河流和湖泊纵横,适宜于农业生产。原始居民在这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红山文化。这里出土的劳动工具,既有用于渔猎和畜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