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规范对斜坡稳定性的专有名词术语调整

对于一个成熟的学科,其中的专有名词术语往往具有表征一定的独特含义的属性和具有一定权威属性,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轻易改动。否则人们花费几年时间熟悉了一个专有名词术语的代表含义,逐渐被工程师所熟悉、习惯和应用时,却又颁布一个新的规范对其进行修订,换上一个新的名词术语,往往让习惯了过去权威专业名词术语的工程师们有点懵逼。因为这种换汤不换药,换个马甲再出场的修订,实在是让人感觉规范的严肃性受到一定的挑战,调整者者的动机和调整的必要性。
斜坡工程作为一门很“土”的学科,有些专有名词术语虽然可能不那么严密,但一般均具有“信、达、雅”的特征,能够直观的反映所要表达的事物对象。对于专有名词术语只要这个专有名词术语能确切的代表所表征的物质,就应该尊重其历史起源。因为,无论是张三还是张老三,只要人们认定就代表一个张家的排行老三的人就行。而如果专有名词术语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就更应该尊重科学而不宜调整,不要赶时髦。因为斜坡工程作为一门很“土”的学科,专有名词术语应尽量方便理解和使用。
斜坡稳定性具有自然属性和人为属性两类,以往的规范分别采用稳定系数和安全系数进行表征。
斜坡稳定性的自然属性指自然斜坡的天然稳定性,即无论“你(人)在不在意,我(斜坡)都在那里”,因为其稳定度具有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斜坡稳定性的人为属性指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影响的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所要达到的满足人们一定焦虑程度的稳定性要求,也就是说斜坡的稳定性要满足人们的一定安全度需求。即“你(人)的在意程度是我(斜坡)安全度的体现,哪怕这个人为属性并不一定与我(斜坡)的稳定性吻合”。也就是说,安全系数是人为设定的,是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不同人可能会对同一个边坡得出不同的安全系数。
最近颁布的修订规范将具有自然属性的稳定系数调整为安全系数,将具有人为属性的安全系数调整为设计安全系数,这两个专有名词的乾坤大挪移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抹不着头,使吾辈不知所云,也不知其所以云。真不再过几年会不会调整为稳定安全系数和设计稳定安全系数,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那就最好一次到位吧。
斜坡的稳定系数其实指的就是斜坡的自然属性,无论人类诞生与否,斜坡都会在那儿“生老病死”,它的稳定性和人没有丝毫关系。而当人类对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估时,这时的斜坡具有了人的属性,但只要人类工程没有对斜坡的稳定性进行干预,那人对斜坡的评估形成的稳定系数就是斜坡的自然特征表现。而当这个稳定系数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安全性要求时,就会进行工程干预,那么干预后的坡体稳定性就披上人类的痕迹,而称其为安全系数。
现规范将稳定系数调整为安全系数,就是将斜坡的自然属性调整为具有人的意志发生的人为属性,即将自然物质强行纳入了人为产品。因此,规范的修订后的这个专有名词术语存在不科学,不尊重自然的地方。
斜坡的安全系数其实是一个大箩筐,一切让人觉得具有风险的东西都可以装到箩筐里用一个单一的系数进行表达,而无需引入别的风险系数。这些风险包括工程斜坡的地质模型建立风险,概念模型的抽象风险,计算模型或数值模拟模型选用的参数、理论公式等的合理风险,以及工程正确施工的有效风险,材料质量风险,降雨、地震等外部环境变化风险,工程重要性承担的风险......一切人的意志可控、不可控的风险都可以采用安全系数进行表达。
现规范将安全系数调整为设计安全系数,是否就只包含了设计过程中的风险,而排除了其它环节的风险,这让人容易产生歧义。因此,规范的修订后的这个专有名词术语存在理解和使用不方便的地方。
近年来,我们多提倡国际接轨,将斜坡的稳定系数调整为安全系数,安全系数调整为设计安全系数可能是与国际接轨。但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我们老要跟着外国人转悠呢?就不让他们跟我们接轨一次吗?难道前些年我们没有跟着外国人转悠我们就错了吗?就影响了我国的基建狂魔形象了吗?
考虑到知识是用来交流的,因此笔者瞎说乱说了一大堆,但由于本人知识有限,难免存在谬误与偏差,不对的地方敬请谅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