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荐书丨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

《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

杨儒宾 著

定价:85元

01

内容简介

《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的“五行”不是传统自然科学意义下的概念,也不是天人感应说下的神秘论述,而是一种原初的物的想像。本书透过“圣显”的概念,重构中国早期的物论,指出太极、风气、阴阳、金、木、水、火、土皆有体道的意义,道因物而显,哲人因物以明道。

“五行”可作为“物”的总代表,其范围由“五行”进入“两仪”的“阴阳”以及更精微的“气”“浑沌”等领域。杨儒宾将“五行”视为太初时期神圣的主要展现场域,圣入物中,道在五行。这些圣显之物构成了先秦时期诗歌隐喻的主要来源,也开启了后世“体用不二”“道气为一”“显微无间”诸说的先声。

02

作者简介

杨儒宾,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儒门内的庄子》《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道家与古之道术》;编著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自然概念史论》《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等书;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

03

目录

大陆版前言

序言

楔子 “不在五行中”的“五行”

壹 导论:五行原论与原物理

一、叩问五行

二、五行三貌

三、圣显与力显

四、流形与原型

五、言一气一志主体与物的想像

六、结论:“五行”余韵

贰 浑沌与创造

一、浑沌之源:天山的帝江

二、宇宙蛋

三、凿破浑沌之一:原始巨灵

四、凿破浑沌之二:水、风与气

五、光明之歌:太阳与宇宙山

六、结论:创造的原型

叁 气的考古学——风、风气与玛纳

一、云气之外

二、四方风与时空架构

三、风土、风气与风俗

四、作为生命力的“气”之出现

五、玛纳与精气

六、服气、行气与养气

七、结论:盈天地皆气也

肆 从明暗到阴阳

一、前言:二元论之源

二、阴阳相偶

三、老子的皦昧重玄

四、庄子的明白入素

五、儒家政教的钦明文思

六、明德与明命

七、理智之光的两种解读:老庄与荀子

八、结论:阴阳的兴起

伍 刑—法、冶炼与不朽——金的原型象征

一、前言

二、兵神与文明

三、刑一型的矛盾统一

四、冶炼与转化

五、悠久与不知老

六、金丹的追求

七、结论

陆 创生、深奥与消融——水的原型象征

一、前言:原型中的原型

二、孔门之仁与水的生命象征

三、动能之水与平准之水:孟荀的例子

四、道家“水”的玄奥之义

五、五行学说与《管子》的水思想

六、结论

柒 太极、通天与正直——木的原型象征

一、通天之柱

二、皇极—太极

三、社与国命

四、木型人格(一):道家的柴立中央

五、木型人格(二):儒家的中通正直

六丶结语:宇宙树的萎绝与新生

捌 时间形式丶礼与耻感——火的原型象征

一、前言

二、天火原型

三、礼与时间形式

四、漱正阳

五丶行气与践形

六、勇

七丶耻与改过

八丶结论

玖 吐生、报本与厚德——土的原型象征

一、籍田礼与大地的复苏

二、蜡祭与报本反始

三、土地、女娲与生殖

四、黄帝、中土与秩序

五、社稷

六、坤元、生生、敦厚

七、报本反始

八、结论

尾声 非唯物论的物论

04

序言

本书共集结九篇文章而成,第一篇撰成的文章《水与先秦诸子思想》刊于1996年,距今已满二十年。当时写此篇,主要是受到唐君毅先生在他的著作里提到派帕(S. Pepper)“基本隐喻”一语的刺激。在逻辑实证论者甚或一般的经验论者的眼中,思想带隐喻并不健康。罗素(B. Russell)批判柏格森(H. Bergson),哲学的理由外,柏格森的书中带有特多的比喻之词,也是惹他厌的因素。即使博雅如黑格尔(G. W. F. Hegel),他对隐喻在哲学中的地位,评价也很低。但我当时觉得唐先生的介绍颇富理趣,所以在一次台大中文系主办的学术会议里,我提出《水与先秦诸子思想》的论文草稿,当时汉语学界尚少从隐喻论点检证前人的思想体系者,此文多少有孤明先发之义。写完此文后很长一段时间,才有机会看到派帕的书。由于派帕的书处理的是西洋哲学史的问题,书的内容牵涉到颇多个别哲人的文献学的知识,对不同文明的外行人而言,其说可谓繁琐,读起来甚不亲切。“基本隐喻”的理念后来对我还是很有吸引力,但对其人其书的兴趣却淡了。

对派帕的说法无法再探究,但差不多同一时间,我多少读了些诠释学的书,也读了些荣格(C. G. Jung)的分析心理学与耶律亚德(M. Eliade)宗教史学的书。读得都不够系统,难以成学,但为了理解不至于太离谱,笔者分别译了两人的书一两册,他们本人的著作该读的应该也读了。勉强凑合,或许可稍稍达到庄子批判彭蒙、田骈、慎到这几位人物所达到的等第:“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庄子· 天下》)庄子批判这些哲人固然不见道,但已笼统地看到些道的浮光掠影。在上述这几个知识领域,隐喻都是重要的概念,其内涵都已逾越文学批评的范围。隐喻之事涉及专业,我非专家,无能于此间论其长短。但随缘散读,触类旁通,却也兴致盎然。后来集结台湾几位文史哲的朋友向“国科会”提出“重探中国人文传统的自然观”“身体与自然:一个跨文化的论述”这两次各三年期的整合型专题研究计划,焦点之一主要也是集中在对自然物象的探讨上面。日积月累,慢慢琢磨,对中国文明中的“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涉入渐深,相关的论文也就陆续刊出。这些文章的焦点还是绕着“五行”意象展开,不改二十年旧面目,只是理论的基础不一样了。

我对“五行”意象的兴趣不减,最终要归因于对“物”的重新理解。我对“物”的重新理解主要受惠于中西两种理论资源,一是耶律亚德所说的自然之“太初存有论”(archaic ontology)的功能,以及巴舍拉(G. Bachelard)所说的“物质的想像”(material imagination)。前者启示了笔者如何理解物的神圣性,后者则突显了物象与主体的建构紧密相连。另一种来自中国思想的理论资源是受到晚明王夫之、方以智的启发,再往上追,可追溯至张载、周敦颐甚至《易经》学与《庄子》学的传统。王夫之、方以智的思想可说是针对宋明时期儒佛两家的心学传统而发,两人对“物”都有大不同于唯物论,也与唯心论传统大不一样的解释。当代的理学研究一向有分系说,牟宗三先生的理学三系说是影响深远的典范,但我认为(北宋)周、张及(晚明)方、王此系理学更适宜称为理学的第三系。分系是另一个哲学史问题,不同的分系常源于不同的关怀所致,个中细节,姑且不论。但笔者眼中的第三系儒学从“本体宇宙论”的观点出发,知太极而后知阴阳,但又要作主体的转化,加以印证,心物的地位趋于平等。第三系儒学近于泛神论,其说特显深邃。相对于程、朱重性体,陆、王重心体,我心仪的这支儒学重道体,他们的思想体系或许可称作“道体论”或“本体宇宙论”。此系哲人的眼界特高,自然物在他们的体系中,真是脱胎换骨,布衣登九五,万物生光辉。这种道体论的体用论所呈现的“物相”和宗教史家耶律亚德所勾勒出的太初之物的神圣内涵,恍惚之间,竟若隔代相映一样。近世的第三系儒学与先秦的原始儒家都能赋予“物”本体论的意义,关键的因素在先秦时期是“圣感”(luminous)所致,其理论建立在神圣的辩证上面;在北宋与晚明则是道体之下贯,其理论建立在体用论的基础上。本书重在先秦时期的表现。

本书处理“五行”,但不是历史地处理,也不是文献学地处理,而是整体打散,重新定位。本书的“五行”可作为“物”的总代表,其范围由“五行”进入“两仪”的“阴阳”以及更精微的“气”“浑沌”等领域。本书如称作《物之哲学》,本无不可。笔者将“五行”视为太初时期神圣的主要展现场域,圣入物中,道在五行。“五行”这五种圣物与世界有本体论的区隔,本书因此也有理由定名为《太初本体论》。再换个角度想,本书依浑沌(太极)—气—两仪(阴阳)—五行的次序展开,其理序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近似之处,因此,这样的结构如视为神话版的宇宙论,此书径称作《五行开辟论》,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毕竟选了《五行原论》这样的书名,原者,如韩愈所谓“原道”“原性”的“原”,价值意义的始源之义。各教各有其“原”,实质内涵必然不同,但思维模式却颇相似。上述几个竞争性的书名虽然名号不同,但读者顾名思义,彼此参较,或许可找到曲径互通之处。

本书的内容长期累积而成,二十年前的旧文与晚近撰写的篇章,论述自然不会一致。集结成书前,笔者稍加整饬全书内容,以期风格一致,但旧痕斑斑,也是很明显的。二十年来对“物”始终关心,但如何理解,前后期的偏重则有不同,观此书各篇章发表的年代先后,递变之迹宛然可见。“物论”工程事大,本书偏重于佛教东来前的儒家与道家之原始发想。佛教东来后所引致的以体用论为基础的理学版物论无能顾及,当另书处理之。

本书构思已久,但内容多得益于多年来学界友人的提撕。感谢一齐参与“国科会”计划的伙伴,感谢从提出构想、刊出期刊论文到集结成书的过程中,彼此相互激荡,反复切磋的朋友。笔者也要感谢蔡锦香、尤美琪、游维真几位助理的辛劳,以及林宣佑、刘思妤同学的耐心校稿。本书加上副标题,重点更突出,感谢蔡瑜、黄冠闵、林远泽三位教授的提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在此书出版过程中费了不少心力,在此一并致谢!

丁酉还历过一之年 于竹堑清华园

古籍新书报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于2008年9月22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二级组织。现有理事单位40家。

“古籍新书报”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和古籍出版信息的公众号,已成为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必读之物。

(0)

相关推荐

  • 『古文经典』近思录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近思录 朝代:宋朝| <近思录>是依朱熹.吕祖谦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一部著作,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 ...

  • 郭熙是怎样炼成的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绢本158.3cmx108.1cm 台北故宫藏 宋神宗是郭熙的天字一号粉丝,对郭熙的画喜欢得不得了.当时宫中收藏许多他的作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及学士院的墙上都是郭熙所画,学 ...

  • 读钱穆先生《中国思想史》

    西学东来,中国传统思想大受冲击,其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大有被其颠覆之势,顿时于以往中国学术思想之总结评价便成为当时知识界之一要务.然而当时之知识界,激于时变,大都认为中国当时之局面皆由传统思想落后束缚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发展

    前面,我们讲解了阅读古文应该具备的思想意识,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意识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对其的演变发展做以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三礼"文化: 三礼是儒家经典< ...

  • 此人乃一代易学宗师,创立一套新学说,能统摄古今穷究天人,这是什么理论

    中国古代学问中有一门被誉为最高深同时又是最实际的学问,这就是"易学". 易之道从中国上古时代就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有<连山><归藏><周易>, ...

  • 上古荐书丨周必大集校证

    新书主推 周必大集校证 有宋一代,为中国文化之鼎盛之时,集部昌盛.宋代集部的整理向为古籍整理的重要领域.如<苏舜钦集>.<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张先集编年校注>.& ...

  • 上古荐书丨汉上易传

    上古荐书丨汉上易传

  • 上古荐书丨《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缘起 2019年2月4日,农历的大年三十,远在日本研修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刘斌老师(我考古实习的带队老师之一)发信息说,两天后要去拜访日本的著名中国考古学家冈村秀典先生,还提到了冈村先生的名作< ...

  • 上古荐书丨《袁英光史学论集》

    袁英光史学论集 邬国义 李孝迁   编 ISBN:978-7-5325-9810-6 定价:178元 袁英光先生 袁先生手迹 1987年海宁王国维故居揭幕仪式 <南朝五史辞典>编纂成员留影 ...

  • 上古荐书丨光绪嘉兴府志

    光绪嘉兴府志(全六册) [清] 许瑶光修.吴仰贤等纂 嘉兴市地方志编纂室编校 2020年12月出版 定价:1800元 内容简介 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制始于秦,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自古为繁华富庶之 ...

  • 上古荐书丨《百兽率舞: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动物纹装饰综合研究》

    上古荐书丨《百兽率舞: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动物纹装饰综合研究》

  • 上古荐书丨《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

    [日]大木康 著:周保雄 译 定价:58.00 元 出版时间:2020 年 3 月出版 01 内容简介 本书乃根据作者1991年发表于<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的特刊,书名为<明末江南出 ...

  • 上古荐书丨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

    新书推荐 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 朱溢 著 2020年8月出版 定价:118元 内容简介 西晋以降,历代王朝的礼仪制度皆采取五礼的架构.作为五礼之首,吉礼以制度化的祭祀礼仪为主体,是帝制时 ...

  • 上古荐书丨《公众考古学(第一辑)》

    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 编 王  涛 主编     范佳翎 副主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ISBN:978-7-5325-9737-6 16开  简体横排  平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