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那本让我看不下去的《1984》吧

星期五言:曾几何时,你总能在地铁的某处看到某个人拿着一本乔治·奥威尔的《1984》在读。而这些读者多为年轻的上班族。自然,我把这些人跟那些刷宫廷剧的人区别开来。然而,每每遇此情形,我又禁不住会想看者在想什么——他(她)在读到“思想犯罪本身就是死亡”时会有一种身陷其境的窒息感吗?他(她)在读到“《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时会感到危险正在步步逼近吗?再者,如果他(她)读到“新话的原则”,会意识到我们体内那些挥之不去的洗脑教育吗?

当然本人可能想多了,也许看者十有八九只是想找到点儿“文艺青年”的形式感而已!那问题也就简单了,一边该上班上班,一边该文艺文艺,至于书的内容吗,作为故事,《1984》也够无聊冗长的了,冗长的足以让你看不下去,足以让你幸免于“两种矛盾思想并存”的痛苦里了。


文:太虚宫

编辑:大土豆

封面:网络

我得承认自己当初根本没读完这本《1984》。我给了自己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这绝算不上一流文学作品。待到几年后终于把它重看完了,终于触摸到了那种“境遇”的认同感,才得以让我客观地分析了自己当年为什么看不下去这本书的原因。在此撰文,以供那些想要接触《1984》但还没读过或是读不下去的朋友,作为辅助参考与引荐吧。

一、《1984》在结构设置上没有了“包袱”

“包袱”分两部分,一是包袱里的东西,二是解包袱的疙瘩。其实那就是一部小说的故事线和情节点。前者形成小说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它是牵着读者鼻子看下去的东西;后者则是通向故事终点的关卡,同时也能帮助读者在阅读中不至于迷路。

只可惜,小说《1984》没有了包袱里的这两样东西。自然,小说里的主人公“温斯顿”也没有了任何行为的动机,剩下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琐碎的生活、工作场景以及无休止的抱怨文字。读者看“温斯顿”就像蒙着眼睛在走路,你只知道有东西硌脚了,却不知道走在哪里了,甚至不知道天是黑是白。

如此,小说的三部分二十四章节之间也失去了因果与递进关系,像是并列的,读起来不累才怪。

既然在结构和情节上小说《1984》没有什么吸引人的,那是不是其他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再来看小说的语言。

二、《1984》的人和语言都好“硬”

大概有人会说,卡夫卡的《城堡》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找不到方向!没错,《城堡》是让人晕头转向,转不出来了,可至少那是发生在主人公新官上任,进了城堡之后。也就是说,作者还是用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这个架构。还有,即便没有这个架构,我们还是能在卡夫卡的局部语言描写里爽翻了天,你比如说单单一个“做爱”,能让卡夫卡写的跟看水墨动画是的。看卡夫卡的文字修辞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1984》呢,即便是第二部分写的是茱莉亚与温斯顿的爱情,那文字也是如此生硬与机械——

温斯顿:我三十九岁,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妻子,患有静脉曲张,有一颗假牙。

茱莉亚:我一点都不在乎。

温斯顿:你以前干过吗?

茱莉亚:当然。几百次了——啊,怎么说也有几十次了。

温斯顿:和党员?

茱莉亚:没错,经常和党员。

……

温斯顿:听着,你有过的男人越多,我越爱你,你明白吗?

茱莉亚:当然,完全明白。

……

所有对白给人的感觉都是硬邦邦的,更别说其它那些全知视角下的描写工作和家庭场景的语言了,包括那些数字符号(什么6079号啦,什么101房间啦 ...),如此机械!

于是,我在初读《1984》时给这本书扣上了个“说教”的帽子。而提到“说教”,这本书倒是达到了极致!

三、《1984》像部“说教机器

这里得强调一点,“说教”是我初读这本书读不下去时的感觉,而等你把这本书读完后,你会发现那种感觉是由于故事中人物的说话方式以及内容特点造成的。

我们来看,作者能借温斯顿给茱莉亚读那个反党领袖“戈斯坦因”的著作,来对社会政治结构来个长篇大论;他还借奥勃良与温斯顿的对话,对党内分子与反党分子的心理做出了近乎病态的分析...这些东西哪是什么故事,简直就是政治理论教科书。难怪看官容易睡着,就连小说中听温斯顿读文章的茱莉亚都睡着了!

小说中还不止这种纯理论学术性的描述呢,还有那些反反复复的重复语句,比如说就那几句“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我都不知道作者重复多少遍了,真的有种要被洗脑的感觉啦。

好啦,说了这么多,我猜有人得开骂了——《1984》这么恶劣笔者我还把它看完了,这不变态吗!大家别急,本人很正常,之所以事隔几年又把这本书重读完了,那一定是因为这本书自有吸引别人的地方与乐趣所在。

「说到这先提醒大家两点」

1、《1984》写在作者所处时代的未来。换句话说,那算是个幻想小说了。然而它与那些“赛博朋克”类小说不同的是,后者是建立在一个机械相对发达的科幻世界里,即便两者对未来人性与社会的发展都是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但至少后者那漫天的飞船和一堆堆的人工智能还能让人耳目一新。而《1984》的世界却完全没有那些天马行空的东西。它的“幻想”只是体现在那个集权制度上

2、《1984》的社会背景:“英社”。这个英社全称是“英国社会主义”,没错,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下。

知道了故事的背景,如果你还能结合自己的环境做相似联想,那这部小说绝对别有一番乐趣。

四、《1984》里的那些值得把味的“道具”和“情节”

1、电屏

小说里的那个无处不在的“电屏”有三个作用:一是播放公告,二是监听,三是警告。显然,这些功能是针对每一个公民的。

重看《1984》,不知为什么,那个电屏对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熟悉感。从电屏里放出的那些关于“老大哥”的官方宣传语,到无时无刻被暴露被监视在国家之下的个人隐私,再到那些越界后的警示与恐吓...这种感觉何止是熟悉,简直就是亲切。

奇怪,这种具象化了的“电屏”到了现实中却是模糊和抽象的了。想想我们不得不用的智能手机,想想我们上了班不得不挂着的QQ和微信,再想想我们出门办事不得不填的一堆个人信息以及出示的证件…监视无处不在。我估计奥威尔是没那脑子想象到二十一世纪的情境了,但至少,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自己生活联想到一起的庞大的空间。注意,这种联想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共鸣。

2、记忆空洞

在温斯顿工作的地方有很多由铁丝网围成的椭圆形装置,这个装置通向一个未知的锅炉房。把需要销毁的东西扔进这个装置里就会永久性的抹去。这个装置的别称就是“记忆空洞”。

在《1984》的世界里,真正的记忆是不存在的(至少不存在于实体之上),所有历史都要随着党的需要而修改和重建。虽然这个工作量非常庞大,但在“1984”里的“英社”却做到了。当然,这在现实社会中,尤其是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要篡改历史和销毁记忆的难度就更大了!

不过,这是不是更能证明某些国家执政党的威力了?还是少说两句吧。

3、仇恨会

我想这个“仇恨会”对每个中国人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不光文革那一代人熟悉,70、80、90往后的都该熟悉——想想我们抗日神剧里的手撕鬼子,想想我们前几年走上街头怒砸日本车的义士,再想想近年来的网络暴力...那激烈程度简直跟1984里的“仇恨会”不相上下。真不知道奥威尔在八十年前写这书时哪来的灵感。

4、附录 新话的原则

这一部分我觉得是《1984》全书最有创意的地方了——作者构想了未来的整个英语体系的改革方案。

笼统地讲,它摈弃了一切没必要的修饰语,尽可能让语言只存在直观的书面意思(没有模棱两可或隐晦的可能性)。它让生在新话体系下的人直接在语言思维上丧失追求真理的可能性——即便那时的人想要追查历史,也找不到表达和复述的词汇,没人能看懂听懂旧话,而把那些用旧话记录下来的历史翻译成新话本身就存在词汇词义上的悖论。

于是,长此已久,人们也就不愿去读古书、不愿去追求真相了,一两个新话架构下的词汇解释足以让他们变得无知,止步于此了。

想想这些跟我们正在泛滥的网络词汇是不是有的一拼?机械化、标签化、单一化便是其最大的特点了。

五、《1984》VS“工业金属”

前面提到的那些我对《1984》的抱怨,像是结构的机械,语言的生硬,话语的重复等等,在重新通读完全书时恍然:这不全然就是那种工业金属的特色吗——情节没有太大的起伏,鼓点几乎一个节奏到底,还充满了那些类似于卡带了的“LOOP”。

也难怪,如果你真的处在了那种高压的政治环境内部,你还有心情能像毛姆那样润色小说的故事性吗!或者你真的为你所写的东西感到窒息和恐惧,你还能像卡夫卡那样开荒诞诡异的玩笑嘛!我们与其说《1984》太过机械,倒不如说那便是作者想要表达的“1984”世界的样貌。

不扯远了,最后摘录几句小说中的话来结束我们的文章吧——

1、

…更重要的是,性压抑能让人变的歇斯底里,这正是党需要的,因为这种歇斯底里的情感能够转化成对战争的狂热和对领袖的崇拜。

2、

有史以来……世界上就有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上等人的目标是维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与上等人调换一下位置。下等人…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永恒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被工作压的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3、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操控大众的舆论变得容易,电影和无线电的发明将其又推进了一步。随着电视的发展,在同一设备上实现了信息接收和发出同步进行,人们的私生活从此宣告结束...现在,终于有了第一次可能,不仅可以强迫所有人顺从国家的意志,还可以实现所有人观点的统一。

4、

奥朗博:“你明白吗,温斯顿,我们带到这里的人,没有一个在离开的时候不痊愈的。我们对你犯下的那些愚蠢的罪行不感兴趣。党对蓄意的行为不感兴趣,我们关心的只有思想。”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它的节奏是科幻片的一场革命!《银翼杀手2049》360度点评

 “利维坦”怪兽多可怕,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告诉你...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