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陕西 || 孙传卿:舌尖上的童年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编者按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

  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对故乡、往事、童年的追怀…

《舌尖上的童年》

作者|孙传卿(陕西)

  现在的生活,每天饮食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一应俱全。可每当我吃着高科技生产的带有化学元素的食物,心里更加难忘童年时妈妈烹制的一道道绿色食品,舌尖上的童年总在脑海中泛起层层涟漪。

  童年的食谱简单而又丰富,原材料都是来自当地散发着泥土香味的农作物。母亲那时自己钻研创造的厨艺在现在看来,堪称舌尖上的艺术,美轮美奂,妙不可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我上小学。土地刚划分到户没几年,勤劳的父母种的地特别多,毕竟施的是科技含量不高的农家肥,广种薄收,加之每年要上缴公粮,所以能真正存贮到自家粮柜的玉米、小麦仅有那么几石。作为后勤总管的母亲,为确保全家下顿接住上顿,必须精打细算,每天六口人吃饭以粗粮为主,中午或晚上吃顿面条改善伙食已成为我们“馋嘴猫”最渴求的事情啦!

  红薯是祖辈留下来的传统产业,家家户户在坡塬地大面积栽植,秋季挖回家后放进土窖储藏,从头年冬季吃到翌年春天。红薯可以囫囵笼蒸着吃,火灰里烧烤着吃,也可以剁成块或切成干片搅糊汤吃。

  因红薯含淀粉多,一个冬天能把我们一群瘦小鬼喂得白胖白胖的。母亲手巧,善于创新,把蒸红薯去皮后熬制成红薯麦芽糖,做成“红薯拗”晒干吃,过年搓成丸子下油锅炸着吃。还把红薯干用机械加工成粉末,做红薯面馍,做搅汤凉鱼儿,漏制红薯粉条,把面团刀削成片状的“弧镰片”煮着吃。这些派生的食品玩意儿颜色不好看,黑不溜秋的,但吃到嘴里甜丝丝的,很爽。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只要漫山遍野有土的地方都要种上豆类、黍类等秸秆作物。每到周末或暑假,我们姊妹几个都要有说有笑地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去地里劳动,把良莠不齐的杂草败类拔掉。

  耕耘过后的收获季节是让人欣慰的。金灿灿的玉米在石磨上粉碎成半成品,红彤彤的黍子在石臼里去皮后,都可拌上用藤蒿踩制的酵曲做成醇正劲足的苞谷酒和小米酒,盛入瓷罐,饿了舀一碗放些红砂糖可当饭充饥,收工累了喝一碗可活血解乏。

  在端午节,母亲用黍子包煮的粽子黏而不腻,我能“消灭”好多个。黄豆、红小豆、豌豆、豇豆粉碎后,加入小麦面粉在案板上擀制成厚墩墩的杂面条,故意用筷子挑起鼻梁高,“扑噜扑噜”吃上一大碗,过瘾又耐饿,但不足是吃后人容易放响屁。因小麦有限,每次做面条时,母亲都要在锅里放入一些红薯块、清水面糊、青菜或酸白菜等附加物,力争让我们几个吃饱。

  在夏季,凉面是一道不错的佳肴,把煮熟的热面条用清凉的井水泡十余分钟,捞起来拌上黄豆芽或绿豆芽,泼上蒜泥辣子酸水,嚼起来干脆缠绵。糊汤酸菜面也是我的最爱,浇上一大勺红辣椒,吃的头上冒汗,肚皮撑得像小葫芦,吃后约上几个伙伴到村外的水塘里洗个澡,很快就消化了。

  小麦和玉米的附加值很高,产品链条最长,因为它们可与好多农作物搭配做成可口的食品。例如红小豆糊汤我从不生厌,它红黄镶嵌,很吊人胃口,若再放上一盘母亲腌制的蒜苔、大白菜、萝卜片,就更秀色可餐了。

  苞谷面粉可与秋天的柿子“结盟”,在锅里用油烤成黄亮亮的柿子馍,又香又甜。面粉还可做成奇形怪状的花馍和油条、麻花、酥果子等油炸食品,逢谁家孩子过岁送去吉庆,正月间用油炸的面食果盘招待客人。油料作物以落花生为主,芝麻、蓖麻、油菜次之。

  记得那时生产队有一个油坊,用笨重的木捶夯击来挤榨花生油,随着清亮的花生油“涔涔”滴入木槽,等油滴干了,掺拌有龙须草的花生饼就诞生了。它呈厚达几厘米的矩形硬块状,切割后用力啃嚼觉得很香的同时,对劳动人民创造的古老文明肃然起敬。

  也许是饭菜里缺乏油水或小孩子运动量大的缘故,童年时的我天天是饥肠辘辘。在课堂上听讲,心里总被书包中的红薯馍、柿子馍、糊汤馍所诱惑,思想抛锚,有时趁老师不注意低头偷吃上一嘴才收心。

  现在还记得班上有一个五年级男生,家里一年打了十几石小麦,他母亲天天给他做油光光的千层饼当干粮。但这小家伙爱情早熟,自己舍不得吃,就拿千层饼去讨好取悦女同桌,结果对方动心,小学毕业没几年两人就结婚了。直到现在,“一块千层饼娶来一个俏媳妇”的故事还在昔日同窗中广为流传。

  时过境迁,童年的食谱很难在现在的三餐中觅到踪影。那时吃的饭菜虽没有当下的时髦,但它毕竟是母亲别具匠心的劳动成果,而且处处闪烁着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母亲是积劳成疾去世的,若还活着的话,我一定会在每个周末让母亲展露一下她的厨艺,为全家做出一道独具农村风味的美食,并推荐母亲参加烹饪大赛,为“舌尖上的中国”添彩。

  一道疙瘩白酸菜,凝聚着父母无限的关爱;一碗红薯糊汤饭,沉淀着父母厚重的温暖。儿时的石磨、石臼、土窖、枯井、古树、昏鸦、耕牛、竹笛、绿野、小河,还有父母亲粗糙的手、憨厚的脸和伟岸的身影,在《父亲》《妈妈的吻》等一首首催人泪下的旋律中,瞬间定格成一幅不朽的画,深深印置于脑海,永远在故乡的梦里萦绕。怀念父亲母亲,难忘和迷恋那舌尖上的多彩童年!

作者简介
 

 孙传卿

  孙传卿,男,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8月出生于商南县,大学文化,陕西省作协会员。现为商南县委外宣办主任。

  14年间,累计在中省市30余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刊发通讯、消息、言论、报告文学等体裁的新闻作品和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2000余篇,计200余万字。

  曾先后荣获省、市、县“优秀通讯员”、“最佳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十佳记者”、“好记者”等荣誉称号120余项,共荣获商洛新闻奖20余篇次。

《嘉年华时光》

“一人一城一故事”有奖征文

  2016年10月起,《嘉年华时光》公众号面向全国有奖征集“一人一城一故事”。

  一、征集主题:面向全国所有写作爱好者,以“一人一城故事”为主题,将你的故事以文章形式写出来,友情、亲情、爱情、亲子、人生、职场、倾诉等,字数控制在2000字左右为宜,所有来稿将在原创文学公众号“嘉年华时光”择优发表。经作者授权,“嘉年华时光”公众号也会帮助投稿者向更多媒体投稿传播。

  二、评奖办法:文章一经修改发布,我们会在当月月底,结合文章的阅读、评论量、点赞量等,为综合数据前3名的的文章作者,额外支付30元~80元的奖金。超过10000+阅读量,额外加奖80元。

  三、投稿须关注微信公众号“嘉年华时光”( slycniegl)”;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四、请将你和这座城市的故事编辑好,务必写清楚文章标题、作者姓名,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以Word打包文档的形式,通过邮件发送至邮箱:408440374@qq.com。邮件主题名为《***在**城市的故事》。

  五、来稿文末必须附有作者联系方式(地址、微信号、手机等),以便联系和发放奖金。原创首发故事优先采用;已在纸媒发表作品择优发布。

  六、本启事从即日起到2016年12月31日止。

  七、特别欢迎有识机构或个人冠名、赞助,支持征稿、特约发布品牌故事。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欢迎点击右下角蓝色字「写留言」参与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