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军人要做官,朝廷怎么办?解读北魏末期的一桩恶性案件
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公元519年)二月的一天夜里,北魏王朝的都城洛阳的空气中充斥着一股令人紧张不安的气息。当天夜里,近千名全副武装的兵士,明火执仗地闯进了征西将军张彝的府第。军人们见到张彝后一把将他推到在地,数十名大兵围住张彝狠命地殴打,可怜的张彝被打得翻来滚去,口中不停地求饶,然而这并没有任何作用。
于此同时,另一伙兵士开始放火焚烧张府,大火迅速蔓延开来,霎时间火光冲天,照亮了夜色下的洛阳城。张彝的长子,时任左民郎中的张始均闻乱立刻翻墙逃了出来,但听到父亲被打的哀嚎声后,他决定再次返回家中与乱兵交涉,力图挽救父亲的性命。谁知,乱军见到张始均后,不由分说便将他捉住,随后乱兵们将这位勇于救父的儿子“生投之火中”,张始均就这样被残忍地活活烧死了。张始均之弟张仲瑀也没能逃过乱兵的魔爪,他被殴打成重伤,随后昏厥。
老迈的张彝被乱军折磨得奄奄一息,昏死了过去。乱兵见张氏父子死的死,伤的伤,整个张府也已化作熊熊烈焰,这才收手撤离。惊魂未定的张家人这才想起来救人救火,可惜为时已晚,张府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张彝虽经救治但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撒手人寰。只有张仲瑀侥幸大难不死,但也落得重伤在身。
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使得军人们要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张氏父子?
这起恶性事件的起因,其实是立功军人的做官问题。按照当时的制度,军人凭借在战争中斩获首级的数量建立功勋,积累做官的资格。当时正值南北朝对峙的时代,北魏不但要向北对付塞外游牧的柔然人,还要向南与南朝争衡,频繁的战争滋生出大量的立功军人,这些立功军人按照制度都可以获得做官的资格。就这样,大批立功军人来到吏部要求获得官职,吏部一时不知所措,无从安置,导致大量军人拥堵在吏部大门之外。如何安置他们,成了北魏朝廷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大多数立功军人“不解书计”(不识字,不会算术),不具备起码的官员素质;另一方面,官员的职位数量有限,根本就没办法满足军人的做官需求,“设令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
在这种情况下,北魏朝廷中有人提出了限制立功军人做官的主张,官府开始严格审查军人们的立功证书,借机刷掉了一些人。就在这个档口,前面提到的张彝的儿子,侥幸得生的张仲瑀向朝廷提出了“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的建议。这条建议实际上就是要改革选任制度,排斥武人,不让军人进入官员队伍。张仲瑀的建议等于是要斩断军人集团分享政权之路,于是,愤怒的军人做出了上面提到的残忍行为,他们直接要了张氏父子的命。
张氏父子遇难后,北魏朝廷没有惩治擅自杀人放火的乱军,反而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原本由张仲瑀提出的改革意见旋即作废,朝廷也不再谈论改革,一切又退回了原地。军人积累功劳当官的制度保留了下来。职位供应不足,大家就一起排队,先到先得——即便某个人就是那个职位的最佳人选,来得晚也不能上。北魏朝廷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是一味求稳,当时正值乱世,战争频仍,军队是国家赖以为系的重要力量。因此,国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做出损害军人利益的行为。最终,国家利益屈从于军人的利益,朝廷通过牺牲整体和长远来满足部分需求,这样的解决方案当然不能持久。事实上,北魏朝廷对这一事件解决方案的出台就已经暴露出其统治的混乱与孱弱。果不其然,十五年后的公元534年,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政权,强盛一时的北魏王朝就此灭亡。
(以上是本期内容,如果您喜欢,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