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司城游记
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湖北省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这座土司城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流域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的部分地区。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建筑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土司城门楼上悬挂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的"恩施土司城"牌匾,门两旁的对联是“天下无双景、华中第一城”。
这是土司城门楼内侧。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正对门楼的这件青铜器复制品称为“虎纽錞于”,经考证,虎钮錞于是东周至汉代,巴民族的特有乐器,用绳系钮,悬挂于架上,以击打的方式使其发出声响。在商周的较早阶段,巴民族是和楚民族是并列发展的我国南方民族。进入春秋以后,巴人的活动地域逐渐归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国,并与楚民族不断融合;另一部分逐渐向四川盆地迁移,慢慢与那里的蜀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巴民族是楚国境内的主要民族之一。楚国中心地带的考古发现中,常有巴民族标志的文物出土。
錞于上的虎纽应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就是巴族的"图腾"。
在城门楼的旁边各有两尊巨大的塑像。白虎是土家人的图腾,而这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好像似紧盯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我猜想估计与汉族庙宇中四大天王的功用相似。
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
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我国的侗族、苗族、壮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都有修建风雨桥的习俗。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坐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据传廪君本名叫巴务相,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廪君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帮助巴务相的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这是土司城的城墙。土司时期,各土司为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一方面广泛开恳荒土,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又相互间争田夺地,甚至劫掠百姓,扩充劳动力。造成土司间攻城掠寨的战争不断发生。各土司修筑城墙、寨墙进行戌守,就成了重要防护手段。在城墙上还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土司兵丁闻讯集聚,抵御来犯之敌。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之幽思。"
被城墙包围的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钟楼钟楼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中层为城楼,顶层为亭。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了土司城各景观的壮丽和感赋远古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沧桑历史。铸土司朝典钟,立于土司城最高处,是为着宣赫土司权柄的至高无上和土司王业的亘古宏昌。土司朝典钟主要用于土家族神和历代土司祭祀;用于朝庭册封的新土司登位的朝贺;也用于每年岁时中祈祷上苍免除水旱虫灾。凡此,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土司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这是恩施土司城的卧虎铁索桥。在白虎山下的深沟叫卧虎沟,卧虎沟上横跨一座软索铁桥,称为"卧虎桥"也称作"卧伏桥"。是形容游人过桥,桥身晃荡利害,胆怯的人便感到害怕而止步不前,俯身卧伏于桥上,所以叫"卧伏桥"。其实是"卧虎桥",是因卧虎沟而得名。
卧虎桥桥高22米,桥长66米,桥宽2米。桥下流水淙淙,桥上白云悠悠。举步桥上,铁索桥晃晃荡荡,令人头昏目眩,有恐高症或心力不济的人是不敢贸然一试的。现在因年久失修,担心游客上去出事故,已经封闭了。
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逶逶延绵。城墙依山修建,厚实坚固,巍巍延绵,似苍龙盘环,将土司城护卫得固若金汤。
这个雕塑源于土家族最为流行的民歌《六口茶》。说的是土家小伙爱上了这位姑娘,于是以上门喝茶为借口来搭讪姑娘。民歌以青年男女对唱时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土家族青年的谈情说爱变得风趣十足。
这是恩施土司城王府九进堂的大门。九进堂相当于土司城的皇宫。
九进堂是整个土司城的核心部分,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块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
俯瞰九进堂。
九进堂的屋顶装饰。
九进堂内部景观。里面有很多的壁画和文字用来介绍土家族的民情风俗。
这一墙的壁画介绍了土家人的节日。
这幅壁画说明土家族农兵合一,闲时务农、战时为兵。史料记载,土家族的士兵是非常强悍的,最古老的传说源自于帮助武王伐纣。土家士兵身上的盔甲重有几十斤,战斗时必须前进,禁止后退。在明朝与倭寇的战斗中,土家族部队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让小日本闻风丧胆。
土家男孩从小就要培养彪悍勇敢的作风。
这是土司王爷和正室夫人寝宫的复原景象。往昔在门口有重兵把守,非一般人可以进出的禁地。
在土司城中,有定时的土家族歌舞表演。
这是傩戏,一种很古老的戏种,被称为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这是恩施土司城中的土家族民居,属于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多依山傍水而建,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遇中,一楼挑出,凸显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这叫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左边两间落在实处,右边一间悬空。左边是火房、中间为堂屋,右边即是厢房。厢房下面有柱无壁,即所谓吊脚楼了。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算是一举几得。
恩施市内的风雨桥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