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以下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新市的悠久历史与集市繁华,成就了它的风俗文化的个性化发展。虽然在内容上与浙北其他村落大同小异,但其内容的广泛与深度上,却有明显差异。这就是新市之所以在古代的浙北土地上,具备了领先风尚的文化高度,在特定的风俗特色上,更有炫目的内容。深秋的九月,古代新市的风俗究竟又有哪些内容呢。
在新市,古代人对于重阳节的仪式感,主要在于登高,饮茱萸酒,这两项内容多半是属于精神层面,登高是适合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高望远,给人以开阔、寄志及避灾的意义,在新市,登高一般去果山头。新市先人秋游果山常有行吟之作,如清代的新市人沈世纶有《九日泛舟小饮登果山》一诗,即是记载了饮茱萸酒,登果山峰的乡俗:此诗写了沈世纶约伴登临果山,他们几位好友在重阳节,坐着小船从新市的某一地出发,船上备了酒与茶糕,上岸到了果山头后就选了一处聚饮起来。一边饮着茱萸酒,一边欣赏怒放的秋菊,朋友聚会非常欣喜,开怀大饮,又大声行吟。饮酒之后,再徒步登临果山望远赏景,不禁为之豁然。
这里的“秫粟”是指高粱与小米。在九月,正是高粱和小米的收获季节,新市百姓会用这些粮食来制作一些糕食。用高粱与小米制作的糕,色泽淡黄,糯性虽然逊于普通稻米,但柔软性与膨胀性都优于稻米,且入口香味特别,类似于现在的“小米糕”。这是九月季节的特产,由于本地的高粱与小米产量不高,不能成为人们生活主粮,所以一年之中难得尝一下,更令人感觉珍贵。所以在这收获时节,本地人会将高粱与小米做成糕团,亲友之间互有赠送,形成一种礼仪往来的乡俗。
本地的农历九月十三为“稻生日”,人们以这一天的气象来占卜晚稻丰收与歉收。这一天不能下雨,一下雨稻谷就会败瘪,无收成,而晴天就会稻谷长得饱满。所以遇到这一天下雨的年成,人们就知道那些高粱和小米的行情就会涨起来了。古代人将农历九月十三为“稻生日”,也是农村日常农业生产经验的长期积累形成,摸到了一种农作物生长的规律,这是前人的智慧。以“稻生日”的形式,意在提醒人们有一个敏锐的观察,谨慎准备生活,以免陷入盲目的迷乱之中。
这里的“旗纛”,是指用鸟羽样缀饰的军队大旗。新市是一座历史远久的古镇,早在北宋就开始建有朝廷军队驻营,这里有一座“屠家堡“军营,座落在新市南栅西北的位置,军营用于驻军兵员招募、操练与镇区巡警,担负起运河道中的漕运安全防盗任务,确保新市城内外百姓生活起居安全。关于“祭旗纛”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军营仪式,传为古代春秋便形成,至汉代已成为军队的常规礼仪。新市一地,古代的“祭旗纛”也非常隆重,一般就在霜降日举行,各驻防点的兵甲就会举行“祭旗纛”仪式。在农节的“箱降日”这一天,军营教场上兵甲肃立,队列出行,号令震天,祭祀旗纛迎风飘扬,威武雄壮。五更时,或鸣炮致祭,将领主祭,兵甲们迎接将领的巡视与训导,祭拜兵营军旗。祭祀完毕,将士们齐集教场,兵士们披挂整齐,展示武器,唱着军歌整队而归,或者绕街游行。新市民间百姓天未亮时,就争相赶到教场观看仪式,据说,观看“祭旗纛”仪式可以拔除不祥。
在新市郊外的农村,有一个习俗,每至九月份的深秋,需要将宅居前的道地打扫干净,然后用柴木围篱筑场,秋天田野收割挑回家里的农作物,像稻粮禾柴之类就堆放在这里,然后可以将稻谷扬晒,将禾柴晾成干燥,扎捆堆在廊下,将芋薯之类摊晾在屋檐的走廊处。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