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三八大盖”真的是二战中最差劲的步枪吗?
相信对于被称为“三八大盖”的日军三八式步枪,人们应该是不陌生的。拜很多抗日影视剧所赐,“三八大盖”+后缀两片垂布的钢盔+土黄色的昭和五式军服在大家的印象里就是鬼子步兵的标准行头。
然而,每当军迷们提起三八式步枪时,往往对其恶评如潮,说什么它威力比中正式小太多,,经常打不死人;什么三八枪是为白刃战设计的,装上刺刀当长矛用才是正途;连八路军缴获三八枪都对其不屑一顾,等等。甚至还有人给它冠以“二战中最差劲的步枪”的称号,将其贬低得一无是处。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三八大盖”真的是不堪一用的垃圾步枪吗?
上图_ 手持“三八大盖”的日军士兵
三八枪威力小:别被神剧忽悠了
“三八大盖”最被人诟病的地方,莫过于其饱受非议的枪弹威力。在影视剧中,常常有抗战军民说三八枪“只能在身上打个眼”,打不中要害就没事儿。而为了佐证这一说法,不少剧中甚至还有用棉被泼水来抵挡三八枪子弹的镜头。在今天提起抗战步枪,人们往往也会说三八枪威力不如中正式。
三八式步枪使用的友坂六五(6.5毫米口径)步枪弹枪口动能为2613焦耳,如果单看这个数据,它确实不如中正式使用的7.92毫米步枪弹和春田M1903式、莫辛纳甘M1891/30式步枪使用的7.62毫米步枪弹(这几种枪弹枪口动能都超过了3000焦耳)。但是,枪口动能低就代表威力低吗?
我们需要明白,三八枪是日本陆军于1907年正式采用的制式步兵武器。在那个年代,步兵就是清一色的步枪兵,轻机枪、迫击炮、掷弹筒等支援武器是统统不存在的。因此,不仅后来由轻机枪承担400米之内的火力压制任务要由步枪承担,400米以上、应由重机枪承担的火力压制任务往往也要由步枪承担(当时的重机枪因很难移动,多在防御战中使用)。
正因如此,当时的步枪弹都是追求远射程、大威力,因而三八枪使用的六五弹确实不太给力。可是,如今嘲讽三八枪的人们,有几个是站在一战前的视角上来说话的?这些人几乎都是拿三八枪与中正式进行对比。
上图_ 三八式步枪枪身的菊花纹章和三八式字样
那么,就中正式诞生的时代,三八枪仍然不给力吗?
经历过一战洗礼后,各国步兵开始大量装备轻机枪、迫击炮,冲锋枪也逐渐列装,步枪在步兵中的核心地位受到动摇。而且,结合一战的经验教训,大威力的全装型步枪弹因其重量大、后坐力大而普遍被步兵嫌弃。在20世纪20-30年代,各军事强国掀起了一股发展中间型威力枪弹的热潮。但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要为本国的十几万乃至几十万步兵全面换装中间型威力枪弹步枪,那么将完全改变国家的枪械生产和后勤保障体系,经济上不可承受,所以全威力枪弹仍大行其道。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战爆发了。到了二战,步兵支援武器的装备水平空前提高。不仅冲锋枪、轻机枪、迫击炮被大量配置到步兵班、排,超轻型迫击炮/掷弹筒、火箭筒、无后坐力炮、枪榴弹的出现更是让步兵单纯使用步枪直瞄射击的机会大大减少。
上图_ 二战日本使用的89式掷弹筒
据美军统计,二战中步枪的开火频度,100米内占30%,100到200米为42%,200到300米为16%,300到400米为9%,400米以上只有3%。
看到了吗?步枪97%的射击机会都是在400米内,这种距离上不要说枪口动能超过3000焦耳的全威力枪弹,就是三八枪的2000多焦耳都严重过剩。而过剩的动能,意味着子弹重量大、单兵携弹量低。所以各国又开始重新发起中间型枪弹的研制。
二战末期出现的德制7.92×33毫米Kurz短弹和苏制7.62×39毫米M1943式枪弹,其枪口动能仅为1669—1991焦耳,比三八枪小多了,可有谁说使用它们的Stg44突击步枪和AK47突击步枪威力小?
上图_ 三八式步枪拆解图
那么在二战的背景下,三八枪的威力到底如何呢?
抗战中确实出现过被三八枪子弹贯穿但没死也没重伤的情况。忻口战役中,第21师师长李仙洲被一粒友坂六五弹从前胸打进、后背穿出,但李却浑然不觉继续指挥战斗。然而,翻遍史书,这种情况就出现了这一例,实在是属于百分之零点几的概率被他赶上了。就像蒋百里将军曾用手枪对准心脏自杀却未成功一样,1000个人这么做,能有几个像蒋一样幸免于难?因此,拿特例来说明三八枪威力太差显然是不合适的。
就算史书会有漏记,但这最多只能说六五弹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可能会比中正式的7.92毫米弹略高,但充其量和花两块钱买彩票结果中千万大奖的机会差不多。
上图_ 三八式步枪
二战中日军使用的友坂六五弹是一种尖头弹,这种子弹打到体内极易破碎,从而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它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对掩体和墙的破坏力较小。但在日军步兵武器的使用准则中,步枪就是用来射击有生目标的。压制和摧毁掩体的任务,是由机枪和掷弹筒来完成的。
而步枪手被赋予的使命,就是杀伤300米距离内敌军有生力量,以保护机枪手和掷弹筒手的安全。据二战结束后美军的测试表明,三八枪在300米距离内击中四肢会有大概率命中骨骼,这时弹头会瞬间释放能量打碎骨头造成严重创伤,足以使人失去战斗力,乃至丧命。
而国民政府兵工署的实验则表明,友坂六五弹在对200、250、300和350米固定靶射击时,如果以打透的松木板厚度作为参考,其杀伤力与中正式的7.92毫米步枪弹不相上下。只有在超过430米后,7.92毫米弹的穿透力才较友坂六五弹有明显优势。但战场上,双方能有多少机会进行400米以上的步枪互射?
我们知道,很多抗日老兵都说三八枪是“一枪两眼”。但这与其说是讽刺三八枪威力不足,不如说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浴血搏杀后还能生还而感到庆幸。看似笑谈的背后,有多少抗战英雄是死在三八大盖下啊!
上图_ 三八大盖连同刺刀全长167
三八枪太长:一寸长一寸强
三八枪另一个被诟病的地方,在于其长度达到了1280毫米,这在二战主要型号的步枪中的确是最长的。因此很多人说,这样长的枪也就是装上刺刀后白刃战占便宜,平时乘车携行极为不便。这么说看似是有道理的,因为二战中随着步兵摩托化水平日趋提高,在乘坐机械载具时,较长的枪身确实会带来很多不便。
但放到抗日战场上,除了驻印军这种极少数精锐外,中日两军能有多少机会进行摩托化行军?也正因如此,加之三八枪装刺刀后带来的肉搏战中的长度优势,使得日本并没有像德、苏、英等国那样迫切地对步枪进行枪身缩短化处理。
上图_ 演练拼刺刀的日军士兵
其实除了肉搏战的优势外,较长的枪身还能带来不少好处。一个是瞄准基线更长、射击精度更高。三八枪的瞄准基线为695毫米,是二战各主要型号步枪中最长的。长瞄准基线带来的射击精度优势,这个不用多说。
另一个是枪管长,火药燃烧充分,既降低了枪口火焰,又有助于降低后坐力。燃烧充分可以减少火药装量,友坂六五弹的装药量只有2.14克,是二战主流步枪弹中装药最少的,这大大节约了枪弹成本,而且有利于减重,增加单兵携弹量。枪口火焰小,这在伏击和夜战中是很重要的优势,既能给敌以出其不意地打击,又能使敌不易发现自己,提高战场生存率。较低的后坐力,反过来又有助于提升射击精度。
很多抗战老兵回忆,鬼子步兵大多可以轻易击中百米外移动的敌人,这一方面是鬼子严格的训练所致,一方面跟三八枪这些优良的性能是分不开的。
上图_ 不带防尘盖状态下的三八式
上图_ 手持三八大盖的日军
综上所述,三八枪绝对没有网上的评价那样糟糕。它虽然未必优于中正式、莫辛纳甘、春田等步枪,但确实是符合日本国情军情、又能满足日军在其主要战场(即东亚地区)上较好地完成被赋予任务(300米内杀伤敌有生力量)的一款制式步枪。
我们不能抛开日军步兵的作战环境、作战对象和作战任务,仅凭一些纸面数据就说它差劲。况且,在当时主要靠缴获来武装自己的人民军队中,往往都会给战斗力较强的连队配上清一色的三八枪。这既是出于方便后勤保障的考虑,也是对三八枪性能的肯定。
鬼子如果从枪声中听出对手装备了大量三八枪,那么他们就会明白,自己遭遇的是这一地带八路军的主力。在老电影《战火中的青春》里,还有一个这样的片段:解放军某部英雄排排长看到新来的副排长没有趁手的家伙,就说下回给你找支三八式使使。这说明了什么?不会是因为三八枪是最差劲的步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