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探究七情六欲的源起竟然是这些?

曾在《生命的探问》一书中有这样一句颠覆我思想的话:幸福并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终其一生我们不都是在寻找幸福吗?

随着对这本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体会到了作者其实并没有否认幸福只是我们追求的人生意义之一。作为人,我们更多地需要去承担一定责任,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幸福。这句话听上去也很有道理,那么于我们个人而言,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好像带着强烈的动机。

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动机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心理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以研究动机而闻名于世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主张,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受性本能的支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主张,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受外界强化的支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主张,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受其不同层次需要的支配。

带着众说纷纭的观点,我们来看看这本《人类动机·这本超越食与色,深入探究人类一切冲动与渴求的源起》给了我们什么建议。

这本书的作者休·瓦格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教授心理学生物学课程长达22年,并发表了大量关于情绪和饮食失调的文章。

这本书重点介绍了以生理基础为主的动机,也考虑了人的高级认知需要和社会需要对动机的作用。同时,作者还探讨了用生物学来解释人类动机存在的局限性,并展示了人类如何影响“基本的”生理驱力,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心理学关键领域的机会。据说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想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对人类动机本质存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学习。

01 希望与目标算是动机吗?

电影《万物理论》中说:“人类的努力应该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千差万别,不管生活看上去有多糟糕,总有你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成功。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那么说希望也是动机,好像也没有什么错。

这一点基于人类与动物的最根本的不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睡,性等基本的生存需求方面产生的的动机,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这里我举个作者书中关“吃饭”的例子。

为了身体机能的日常运转,我们需要能量,而能量的主要来源就是食物,所以我们吃饭,但是如果我们不饿,还是想吃东西,怎么办?

我们知道过多的事物摄取会给身体造成负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食材的丰富,不仅可以解决我们的身体饥饿的本能需求,还可以让我们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解压,我们会因为生活工作压力大去跟朋友大吃一顿而不是因为我们饥饿。

所以我们需要控制饮食,即便是嘴巴寂寞,面对诱人的美食,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控制体重。这一点似乎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产生的抑制力作用,也可以叫做“自律”。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些数据,让我们了解,体重的生理控制其实是神经递质、激素、外周化学和感觉因素,以及脑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

除了这一点,作者还对“人为什么会肥胖”以及其他病理比如“神经性厌食症”和“暴饮暴食”做了比较详细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分析。

02 成瘾都是不好的吗?

在书中作者说产生愉悦感是成瘾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如果我们能将某些健康的行为控制在一个相对的量上,会对我们的身心起到一个健康积极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比如每天一到两杯的咖啡,不仅能让我们保持头脑的灵敏,还可以为我们身体提供多种微量元素和强抗氧化物,这一点已经是被科学证明的,比如咖啡中的以又苦又涩著称的单宁酸,就对避免UV引起的皮肤癌和肌肤老化有实际效果。

仅仅说愉悦是成瘾的基础显然是不够的。在新冠后疫情时代,大家普遍都把养生和运动排在了每天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就促使一些运动成瘾者,这听上去似乎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这样解释运动成瘾的话并没有贬义。

03 好奇会害死猫吗?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好奇心驱使让我们去探索未知领域。但是我们耳边也时常会听到:好奇害死猫。好奇心要注意对待的事物。比如赌博、吸毒之类的不良生活方式,请勿尝试。

好奇心是以一种认知动机,人和动物天生就有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渴望一探究竟。比如猫猫看见一个很漂亮的篮子,先围着篮子转几圈,看、嗅,在确认没什么危险后,纵身跳进篮子,然后蜷缩在里面,感觉很舒服它就不愿意出来了。动物如此,人的好奇心就更重了。

作者认为好奇心的生理基础之一是保持一定程度的唤醒要求。如果唤醒水平太低,就需要刺激,最简单的方法是探索周围的环境,然后去适应甚至改变周围的环境。

结语

在我们了解了这个人类动机的底层逻辑之后,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社交等遇到问题时,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机驱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应了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作者简介:梨花是一位咖啡师,爱阅读,爱捣鼓,乱七八糟的爱好不可描述:举个例子,爱给咖啡器具们做衣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