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记忆中的东方菜市

乘车路过大学路南头被眼前的变化搞懵了,青岛的变化真大!大的让人始料不及!几天前这里还被一座横空凌驾的高架桥和一座耸立在马路边的高层酒店而彻底改变的拥堵环境竟然不见了!原来横旦在大学路与龙江路上的过街桥拆除了,恢复了原先敞敞亮亮的马路。坐落在马路一侧那高耸的东方饭店也消失匿迹地夷为平地。让从这里路过的人们仿佛找回了旧时的感觉,眼前豁然开朗。不由地让我想起这里那座消失多年的建筑——青岛东方市场以及她周边的琐碎往事……。

2008年拆除前的东方市场

东方菜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那可是青岛市区家喻户晓的“明地儿”,它就座落在靠近前海湾的龙口路东头跟大学路南段、广西路北端的交界处,与小青岛,天后宫咫尺相望。它的占地面积在那片寸土寸金的区域里可是相当可观的。东方菜市是周边群众把人家正名“东方市场”给篡改了的叫法,天长日久、叫着顺口,东方菜市也就延续着叫下来了。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东方菜市与东镇的台东市场、大窑沟的市场三路市场(人们俗称:菜市楼)那可谓并驾齐驱、三雄鼎立、各霸一方!那时,这些市场里私家商户占了主流,商家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成了市民购物的首选市场。因此,那时的市场里经常是人头窜动、顾客擦肩接踵,商家生意兴隆。

1930年1月17日《青岛快报》文章:商民投资在大学路北设东方菜业商场

东方市场老照片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东方菜市建于1930年,建成的东方菜市是天井式楼套楼的二层大院。一层分两部分,中间有一道墙隔开。从东、西、北方三个大门进入市场便有商家分布四周。冲着北门就是中间隔开部分的大门,大门里面就是菜市场了。
东方市场建成初期的二层,延着井圈式阳台的南侧,也就是内墙以南的空间建有一处宽敞的戏园子,那里曾经也是热闹非凡、风靡一时。到40年代初,二楼戏园子却日渐萧条,最终关张。

2007年从东方饭店楼顶拍的东方菜市。(张岩摄影)

于是东方市场二楼进行了适应需求的改造。间隔成有布局统一的百余间小房间,成了商家家眷和一些外来户的住宅。这些小房间面积很小,一般不会超过10平米的样子。由于条件简陋,所以房租就便宜。因此便招惹了众多的下层市民集聚于此。等到5-60年代,这里就更加管理无序、拥挤不堪了。从市场的东、西、北三个大门进去,抬头看到的二楼露天走台上,上搭下挂、凌乱不堪。晴天满天井的“万国旗”,雨天楼上的积水冲刷着肮脏的楼台,像雨帘从天降下,滴到哪里哪里黑乎乎一片、浊水横流!

张岩摄影

这里的住户家家户户居住拥挤,普遍在房内搭建吊铺(自建阁楼),在自家门口旁的走台上搭建厨房,使原本就不宽绰的走台变得更加狭窄、拥挤。东方菜市活脱脱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住混杂的大杂院。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家就在这里。听他说:每到夏天家里热得透不过气来,大院里的小子们晚上都人手一张凉席到广西路、龙口路的马路边上睡觉,闺女家家的就只好挤在家里的吊铺上活受罪。
大院最闹腾的时候就属每天傍晚了。这时,大人们下班回家,都在自家门前的灶台旁忙活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放了学的孩子们则东家串了、西家串,打打闹闹地闲不住。左邻右舍的邻居相互搭讪、说笑,相传着一天的社会见闻、调侃着厂里发生的风流轶事。整个楼台洋溢着和气、和睦、活跃的气氛。大杂院就像一个开了锅大家庭。即便是顽皮的孩子为点鸡毛蒜皮的琐事打的不可开交,他们的家长也会像看“猴耍”一样站在一旁戏说,有的甚至笑话自己的孩子是怂包,怎么会败在邻居弟弟的手下……。
楼下做买卖的商家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有卖锅碗瓢盆、土产杂品的;有卖榔头、铁丝、铁钉、大小锁头,五金配件的;还有卖棉花、花布、衣服、鞋袜的。
走进天井中间那处大门,就走进了菜市场。菜市场里卖菜的,卖鱼的,卖干货的,卖猪肉、活鸡和鸡蛋的应有尽有。与东方菜市毗邻的清真寺,也经常有现宰的牛、羊肉在这里专柜销售,很受市民欢迎。
在沿北边龙口路和西头广西路的临街房里,开设了样样俱全的商铺,有卖文化用品的小店,做衣服的裁缝铺,照相馆,烟糖店,家具店,收音机零件店,还有压面条的小作坊。那真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这里买不到和做不到的”!

张岩摄影

我经常提着面粉来这里压面条。那时候,压面条是要自己带着面粉找店家加工的,一斤加工费只要3分钱。那种老式压面机的动力来自机器旁边的一个人力摇动的巨大铁轮,铁轮带动皮带轮、皮带轮带动滚轴来完成压面的。店家和好面,放进压面机上面的一个木槽里,一边摇动着机器的大铁轮子,一边控制着木槽里的面,让它均匀地通过两个可调距离的滚轴。面粉从压好的面饼,经过切刀切割就变成了面条。
那时年纪小,见啥都稀罕,图好奇。看着好玩就主动帮店家摇轮子,常常是累得满头大汗,白白让店家得了便宜。
压好的面条用包袱包着,从龙华路、龙山路一路回家,路上总少不了跟结伴的小伙伴打打闹闹、包袱抡来抡去回到家往往面条就成了一个坨,真也没少挨老娘的训斥。可是总也改不了!下次照旧。
东方菜市的东头有一家挺老的邮电局。木质的门、窗都漆成了邮局标志性的墨绿色,这家邮电局门面不大,工作人员也不多,可它管辖着好大一片地段的信件、包裹及汇款。所以每次进去都看到那里的叔叔、阿姨,忙的三头六臂、连抬头说话的功夫都没有。

张秉山摄影,张岩发布于《东方饭店祭》

 从这个邮局向南一拐,就是一段不长的小胡同,这里除了东方菜市的东门和一个专供菜场进出的便门,再往南就是几处零星的住家院落了。邮局对面是一排红砖砌成平房,那是东方饭店的前身——东方合作食堂。
在这个胡同口有一个修锁、配钥匙、卖图书的侏儒人,这个小矮人三十岁上下,大大的脑袋、胖胖的身材、粗短的四肢、罗盘着双腿整天守着他那带轮子的货摊,和和气气的接待每一位顾客。每次看到他,都让我想起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琴牌奶站处即为荒岛书店旧址

在东方菜市西头的广西路4号,是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这家书店的店名叫:“荒岛书店”。据资料查证:这家小书店还真是不简单。它是由当时就读于北平国立中国学院的进步大学生张智忠,因参加进步学潮被学校开除后来到青岛。1933年他联合进步学友孙乐文,在中共地下党员乔天华,《民报》副刊编辑于黑丁及同学宁推之的赞助下,开办了这个小小书店。书店开张不久,就受到当时国立山东大学(现在的海洋学院)、市立女中(后来的青岛二中)的一些进步学生、学者、教授的青睐,店内经常是读者盈门。当时在山东大学任教的老舍、洪深、沈从文、赵少俊;在中学任教的王统照、汪静之、孟超;在小学任教的王亚平以及在《晨报》担任副编辑的萧军和进步女作家萧红都成了这里的常客。
后来,荒岛书店在传播新文化的同时,也暗地里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思想,逐渐发展成进步组织《左联》小组的重要活动场所和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小小的荒岛书店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就像一盏启明的灯塔在黑云密布的白色恐怖中顽强地生存,发挥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作用。
东方菜市周边曾居住过很多文化名人,后来还被定为:“文化名人街”。很多赫赫有名的文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甚至不朽的名著。
1932年前后,著名的电影演员黄宗英就跟她的两个兄弟,黄宗江、黄宗洛居住在位于市场东门,胡同深处的龙口路2号那座已拆迁的二层小楼里。黄宗江曾回忆当时他就是在荒岛书店初次接触到高尔基的《母亲》、绥伯菲默维奇的《铁流》等文学作品。黄宗英在她的回忆录中详细的记载了,当年她随父母居住在这里的快乐时光,也记述了她父亲在这里生病去世的情景。黄宗英也是在那段时期从这里乘船去了上海,跟随哥哥开始了她的演员生涯。

黄县路12号旧址

1935年至1937年,老舍在他居住的黄县路12号,完成了他的传世文学作品《骆驼祥子》。那时他在山东大学任教,闲时就去近在咫尺东方菜市跟洋车夫聊天,从中汲取了创作灵感。把个木讷的祥子、火辣的虎妞描写的栩栩如生。《骆驼祥子》从此,成为中外流传的佳作。
离这里不远的观象一路1号,曾居住过“文坛二萧”和作家舒群(1931-1987)。1934年他们分别在这里完成了名作:《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和《没有祖国的孩子》。
萧军(1907-1990)、萧红(1913-1942)也是在这里通过“荒岛书店”的孙乐文跟鲁迅先生取得联系。最后,从这里去了上海开始了他们寻求鲁迅先生帮助的路。
家住鱼山路33号的梁实秋先生(1900-1987),曾感慨地说:傍晚,站在居家门前的“Y”字路口,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东方菜市熙熙攘攘的路人和青岛老衙门的旗杆……。
与东方菜市一街相隔的鱼山路36号,是当年山东大学的教授宿舍。物理学家、教育家童第周(1902-1979);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1907-1983);现代教育家冯沅君、陆侃如夫妇都曾在这里住过。
当年豪华的别墅大院,如今已是违章乱建、房舍破旧失修,让人不堪目睹了。
东方菜市早在2008年就已经拆除。位于菜市东门胡同的龙口路2号黄家三兄妹的故居,连同西门一侧具有传统教育意义的荒岛书店也未免厄运,在拆除工程中消亡。

龙口路上的过街桥

若干年前大学路、龙口路、鱼山路的交界处,建起一座缓解这一带交通拥堵的高架桥,东西方向的交通是流畅了。可是也把这里的青岛老图书馆、东方饭店、东方菜市统统置于大桥下,迫使青岛图书馆在大学路上另外破墙开门、寻找出路。由于高架桥占用路面,龙口路,鱼山路两端的街更是拥挤不堪,给路人添了堵。
可不知为什么?东方菜市这片珍贵的地块拆除后,至今依然闲置在那里,长满了荒草。最终变成一处临时停车场。它南面的青岛清真寺、一座历史悠久的德式洋楼,破破烂烂的矗立在一旁,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向路人诉说自己的沧桑经历。败落中透着无尽的凄凉,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迷茫与无奈的尴尬!
今天,东方菜市这一带又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周边街面得到了整治。在鱼山路、大学路一侧那段青岛图书馆的红墙交界处更加敞亮,镶在红墙上的路牌格外醒目,每天都招惹无数的外地游客,聚集在那里争相拍照,据说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青岛这座城市变了!居住在这里的青岛人的城市理念也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青岛将变的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国际化!
儿时的青岛必将演变成美好的历史故事,徐徐道来、世代相传……。
本组图文文字作者为网友约翰,2014年10月15日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原文《东方菜市场印象》,2018年6月10日重新编发于“知青小院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添加图片源自网友“栈桥夜泊”、摄影家张岩、青岛档案信息网等,转载请注明!
(0)

相关推荐

  • 顺昌路最后的市井烟火

    顺昌路是老卢湾一条重要的马路,原来北起太仓路,南到徐家汇路,总长1.3公里.因新天地太平湖的建造,如今湖滨路到自忠路这一段没有了.顺昌路最早以自忠路为界分为两段,北段叫桂林山路,1913年以法租界公董 ...

  • 顺昌路,120年的人间烟火即将散去

    顺昌,顾名思义"顺我者昌".纵观中国历史,"顺势而为"不啻为一种大智慧,当我走在顺昌路这条充满市井烟火的小马路上,这种感觉尤甚. 顺昌路最早筑于1901年,仅现 ...

  • 搜书志:荒岛书店里的轻文艺时光

    轻奢.轻装修.轻量化.微信.微博.微宣讲-- 当大量轻生活.慢节奏.微观察的词汇概念充斥网络和人们的脑海.语系时,那就正好说明这个时代有点儿--嗯--沉重了,很让人腻歪,大家在呼唤着与之相反的活法. ...

  • 【青岛记忆】青岛广西路的传奇(下)

    本文作者为网友"池清",发表于2013年3月,公众号曾陆续发布了他的<兰山路,百年老街的遗憾>.<走进湖南路>.<浙江路的风情>等系列文章,受到 ...

  • 夏游青岛邂逅荒岛书店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禁足"多日的人们逐渐开始行动了.于是,利用暑假,我和妻子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是青岛. 到达青岛后的第二天早晨,我们夫妇先来到康有为故居,当时康有 ...

  • 古诗| 金秋十月:一壶老酒分双半, 往事如烟笑语中

    七绝(新韵)·嫦娥奔月 文/金秋十月 玉帛掩体红颜黛, 舞袖轻姿夜景中. 奔月征途情欲醉, 魂牵梦绕广寒宫. 七绝(新韵)·访荆州古城 文/金秋十月 荆州古城垂青史, 写下三国壮观篇. 百尺飞楼照碧水 ...

  • [散文随笔]我记忆中童年往事...

    我的童年生活 那河,不再是记忆中的波澜壮阔:那树,不再是我眼中的茂盛耸立.我那美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 岁月的积累,沉淀了许多尘埃,但它们拥有最美丽的色彩,有酝酿许久的甘甜.没人知道,那到底是不是童 ...

  • 每日一语:美好的往事完美的浓缩在我们的记忆中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追风筝的人> 书香人生 ...

  • 闫明喜 | 记忆中的回忆巜老家往事》

    我的故乡,是商都小海子镇宋家村.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到青年时期.这是一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滋润了我的生命和感悟.我多年在外打工,远离故乡.依然想念着故乡,常想起回家的那条 ...

  • 记忆中的一段樱花往事

    小花园里的樱花开了,吸引了众多的爱花人.我也禁不住诱惑,随着大家一起去看.樱花大多还是花骨朵,但也有几朵按捺不住偷偷绽开笑脸的花朵.满树满枝的花蕾,给予人们无限的希望. 站在花树下,我想起了一段珍藏于 ...

  • 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连载:记忆中的土寨墙

    作者简介 刘东方(又名刘宾)安徽太和县人,汉族.1972年出生,现居黄山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总编辑,黄山东方书画院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 刘东方国画作品:<记忆中的古寨墙> 家 ...

  • 【往事悠悠】张培利‖记忆中的马车店

    作者简介   张培利,男,1957年生,毕业于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现为乌拉特前旗粮食局退休干部.本人从小爱好文学.喜欢历史.美术等.曾在巜内蒙古日報>副刊上发表过散文巜往事>巜妻的激将法& ...

  • 【山西】尚仙琴丨散文/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 尚仙琴   日子,总是像流水,在不经意间冲走了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梦,还有那些艰苦而美好的童年时光. --题记 今天的语文课,我将和孩子们一块学习梁晓声的< ...

  • [往事钩沉]儿时的乐趣:记忆中的古币册子

    文图/ 寒雨连江 我曾拥有一本集币册,里面有二百多枚古铜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铜钱,大钱,还有少量民国和"满洲国"时期的银币.铜币.铝币和纸币,以及几枚同时期的日本硬币. 那些钱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