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梅江镇尖坑村:吴氏历史来历远
走进梅江镇尖坑村:吴氏历史来历远
梅江镇尖坑行政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南10500米。村民委员会驻尖坑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自然村中世居吴姓,因地处老虎尖下山凹中,故村名尖坑。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0.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6亩、山地1600亩。有3个村民小组,89户,276人,村民以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业。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仲雍传到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为了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为吴国国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其后人以虞为姓。所以吴虞是一姓。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
吴氏源出姬姓,为皇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载称,商代时,部落首领周太王古公父生有太(泰)伯、仲雍、季历三子,数幼子季历最赋才干,季历生子(姬昌)时,天呈瑞象,古公欣然开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和仲雍闻言辨音,明白父亲话中之意是家业应当由季历继承,兄弟俩深谙老父苦衷,双双主动让贤,步出岐山,离开封地,来到江南,纹身断发,以示决不翻悔。遂被孔子称之为“至德”,《史记》列为世家第一。兄弟俩威信益著,被当地族人推举为君长,建都于梅里(无锡东南),号称勾吴。武王灭商兴周后,封仲雍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改其号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王。
仲雍之后吴王寿梦生有诸樊、馀、夷昧、季札4子,其中以季札为德才双优,寿梦有心将王位传给他,然而,季札不愿接受,并择址隐居于延陵僻地,以农耕为生。从此后,吴氏分作两支,由摄政于都城的国君一脉开辟了吴氏帝王后裔支。至前473年,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所败后,吴国子孙遂以国号命氏,称为吴姓。泰伯遂被尊为吴姓始祖。而离宫廷的季札被吴王所封,食采于延陵,开辟出延陵吴氏族人,季札成为延陵吴氏之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