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市井生活
传说布巷子里曾经走出老店“瑞蚨祥”
我从大江胡同向南拐进了一条狭长的胡同里,步入胡同深处,犹如一下跃入了一幅民国画卷,眼前展开的是一幢幢各具特色的老建筑。巷子里有一座高大的青砖楼房,吸引住了我的脚步。这座楼房大门朝东,门口有一块砖雕匾额写着“布庄”,每个字有五六十厘米见方,二楼檐下女儿墙上还有大大的“益记布庄”和“零整批发”等字样。更有趣的是在大门的两侧还印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分流行的标语。历史的印迹通过这幢老建筑,传达给了现代的我们。我发现胡同里像“益记布庄”这样的建筑比比皆是。虽然有的建筑上的字迹已模糊,但是每座建筑上“布庄”的字样还是隐约可见的。我心里暗想该不会是到了布庄一条街了吧。正寻思间,偶然在胡同建筑的墙上发现了胡同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布巷子胡同”几个大字。原来这里就是前门大街著名的布巷子了。
布巷子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与前门大街平行。据《顺天府志》记载,“布巷子有布市”。过去这条胡同多是卖土布的贩子,后来形成布市。据说布市从明朝起就有,一直延续到民国,那时整条巷子内几乎都是布商的住宅、库房和铺面房。在这条不长的小巷中,曾经延续了数百年北京布匹业的辉煌。不过随着上个世纪30年代洋布上市,布市渐衰。布市虽然没有了,但是留下了布巷子里的老建筑,记得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的。
我去布巷子时,正赶上胡同拆迁,居民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在胡同里偶然碰到一位老大妈,她看给胡同拍照,便好奇地问我“这是干什么?”于是我们就攀谈了起来。大妈很爽快,她自豪地告诉我,别看布巷子现在破破烂烂的,早些年,这里可“火”了,单说老店瑞蚨祥原先就曾在布巷子里卖过山东土布。
布巷子胡同里的大妈说的“瑞蚨祥原先在布巷子里卖过山东土布”的说法,我还是头回听说。回来后一查资料,原来传说的起因是,清末瑞蚨祥老板孟洛川,早先在济南、青岛和天津经营布业,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就想在京城中开设买卖。于是他投资8万两白银,委派已在北京前门外布巷子经营山东“寨子布”多年的本族兄弟孟觐侯办理此事。孟觐侯在大栅栏开设了瑞蚨祥绸布店。由于瑞蚨祥经营有方,开业后生意兴隆,名声大作。仅七年时光就在京城居号称“八大祥”的绸缎庄之首了。
前门外的果子市
我从布巷子回到大江胡同,继续西行,有路口通向果子胡同。果子胡同在大江胡同的南面,胡同直通珠市口东大街。果子胡同在清朝时因经营水果的店铺集中于此而得名“果子市”,民国初称果子店。果子店与瓜子店原来是南北相邻的通街,1965年将瓜子店并入,定名果子胡同。
原来北京城有两大著名的果子市,一个在德胜门外,一个在前门外。两个果子市一北一南。德胜门外的果子市在北,常被称为北市。前门外的果子市在南,因此被称为南市。清朝时果子市里的果行都有当时政府发的“龙帖”,各地运来的瓜、果、梨、桃等由专柜收集,供皇帝选用,一般人不得买。民国以后,果行的水果主要卖给小贩了。
前门果子市在清宣统年间,约有六十余家果行。其中著名的大果行有万成、恒兴、顺昌、同顺四大家。这些果行分红果、黑枣、核桃、柿子、鸭梨、西瓜等行。果子市里公盛号、天盛号专门经营桃仁、杏仁、栗子;恒兴、万成、顺昌等号经营花生;同裕、德昌、天义成、同顺、德成、三胜福则经营西瓜。此外,老字号永盛垄断了山里红。那时规定,农村果农把果子运来,都必须经过果行过秤、定价钱。买卖成交,果行收取佣金,佣金大约2%至5%不等,果行也向零售商果子局收取5%至10%的收益。
前门外的果子市买卖兴隆,每年从农历五月樱桃、李子上市,到十月柿子成熟,这里每天都人来人往。每年西瓜上市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早上市的“水瓜”自阜成门、西便门、广安门进城,从果子市北口的大江胡同进来,到果子市的南口出。而后上市的大兴县的“寒瓜”自永定门进城,从果子市的南口进,北口出。每到运瓜时节,运瓜的大车能从果子市排出好几里地远。1952年,前门外果子市迁到永定门外沙子口。果子市也就变成了普通民居。
从果子胡同回到大江胡同,也就差不多到了大江胡同的西口了。正在拆迁中的大江胡同寂寥无人,我从胡同口回望着这条汇聚了老北京生活百态的胡同,一种留恋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