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 | 世间只有情难诉——序魏延庆诗集《再顾已倾城》
总第1338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似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业作家诗人。传统的作家诗人,大多是在从政之余,俗务之暇,濡染笔墨,为诗为文,抒怀寄慨,留下或言志、或缘情的诗文佳篇。中国传统教育主要是诗教,读书人从小就接受了诗歌的基本功训练,及至年岁渐长,投身社会生活,肩负起修齐治平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其心灵蕴含与生存体验往往格外饱满,发而为诗文,亦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因是为情造文,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故多情真意切之作,足能感发人意,令读者叹赏共鸣。在我看来,延庆也是这样意义上的诗人,他的诗文即属于这种性质的创作。延庆的职业身份是“学官”,本职岗位是思政管理,业余时间酷嗜读写,已经有多部著作问世,近期又编定一部诗集《再顾已倾城》,嘱我写几句话。我便先睹为快,在愉悦和感动中完成了延庆诗集的初始阅读。
这是一部爱情诗集。从集名《再顾已倾城》即可知道,集中所写皆是爱情往事的回忆省视,虽说情人眼里,所爱自是“倾城”,原本不在话下,但这个诗集名称取得甚好,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集名好就好在既不失爱情的秾丽温婉,更别具一种惊心动魄之特殊美感,惟其惊心动魄,才格外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所以,作者在春暮,在秋夕,在花朝,在月夜,在醒时,在梦里,抽绎心中纤细绵长、不绝如缕的情思,织成这一匹有如璇玑回文般无始无终的情诗锦缎。世间只有情难诉,作者笔下的爱情诉说如此美丽动人,真让人赞叹不置!
统观《再顾已倾城》中诗作,浓挚中有淡然,执着中有超越,迷思中有感悟,绮艳中有清新,但总体上看,是青春型的浪漫与感伤,执迷与耽溺,这当然是缘于爱人太过魅惑,爱情太过迷人,更缘于作者丹心一点,用情深至。诗集虽在编排上分为三辑,但三辑里的诗都是同一性质,作者的妙手,在三辑诗中演绎着不变的抒情基调和主题乐句,即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对青春、爱情的眷恋牵系,它让作者丢不开放不下,坐不安睡不宁,怨不能恨不成。于是只能写诗。写诗,不过是一种永不撒手的挽留方式。在岁月时光中留不住的,可以通过这些唯美的诗句分行方式,永久地留住,并时时重温,以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的慰藉凭依。
诗集的作者无疑是富有诗才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视野相当开阔,于古今中外诗歌皆有借鉴。从最古老的《诗经》里的“桃夭”、“静女”,到南朝小乐府,到唐宋爱情诗词,到现代的徐志摩、戴望舒,当代的舒婷、席慕蓉,乃至汪国真与流行歌曲,以及域外的普希金、叶赛宁、勃朗宁夫人等,直用或化用,有意或无意,作者不主一家,多方支取。在表现上,三辑诗歌不纯粹出于写实,也不完全凌空蹈虚,而能虚实互渗,真幻相映。有非常微妙传神的细节,也不乏奇异的比喻拟人和联想想象。初遇的惊喜,相爱的甜蜜,离别的感伤,独处的孤寂,思念的悠长,借助雨丝风片、星光月色、花开叶落、灯影虹晕的点染缀饰,在心理意识的流动过程中,缠绕纠结成一个封闭自足而又开放展延的循环系统。方之古典诗词,依约有李商隐《无题》诗的影子,但更像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情词和唐宋婉约词。诗集中散发着古典诗词芬芳气息的句段俯拾皆是:比如“谁在静夜思念/婉约成一朵花的低语”、“思念折成小令/所有的恬静被写进诗行”、“一地相思几许清愁/岁月依然沧桑着旧梦/沉淀着生命的悲欢离合”、“触摸着你的气息/我用最柔婉的初心/书一笺漫过心湖的明媚/心念如花浅喜”、“那些低眉浅笑/滋生出了十里相送的温暖”。大量的这类抒写,美丽,温婉,轻倩,可人,确实是古典爱情诗词的现代承传。但这只是诗集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超越古典雅美含蓄的,是现代的大胆热烈告白,比如“我好想/能和你有个现在/无论风吹雨打春去秋来/我希望呵/能和你的思念系在一起/能跟你的双手握在一起/始终相濡以沫举案齐眉/我好想/能和你有一个未来/无论生老病死海枯石烂/我希望呵/能跟你的名字写在一起/不管是在那婚礼的喜帖/还是在这葬礼的墓碑”。看来,长相思勿相忘,长相守勿相离,白头偕老,生死不渝,是作者也是所有恋爱中人的共同心理指向。这其实是对永恒的渴盼和梦想,是渺小短暂的人类,在消解万有的岁华流光里、在孤寂无助的生命旅途上的锲而不舍的自我救赎,是卑微的人类在无常的时空中诗意筑居的坚持和努力。
在诗型的使用上,诗集的作者选择了自由体,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解放了语言和情绪,但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诗作的谋篇布局、构思立意和字句锤炼。作者今后是否可以尝试格律体或半格律体写作,以使略显漫溢的诗情借以表现得更加集中,更为内敛,更觉凝重。在手法技巧上,过多的直抒告白是否可以适度调适为暗示象征、隐喻变形,这样不仅可以把情绪提纯为美感,而且可以升华为生命美学和存在哲学。果若此,才子型的浪漫感伤的浅吟低唱,就会蜕变为结实干爽、深湛渊永的知性纯诗,比如卞之琳、穆旦笔下的那样一种更耐解读嚼味的情诗,其质量和成色是否显得更好更足些。
是为序。
2017年2月
作者简介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安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今诗学传承研究,唐宋词研究,现当代各体诗歌研究,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处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花间集校注》等专著10余部,论著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品节百社联荐文艺类优秀图书”,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暨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等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