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青海娘娘山明长城

每年冬季,都要去娘娘山看看明长城和冰洞。今年也不列外,不同的是往年与朋友一起前往,今年我想独自一人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的按着自己的节奏游玩。冬季的娘娘山苍茫萧瑟,枯黄的山坡上没有一丝生机,只有明长城沿着山势蜿蜒的伸向远方,犹如盘窝着的巨龙。几百年来,明长城上长满了灌木花草,远远望去很是壮观雄伟。从去年开始对明长城实施了保护,明长城顶部长了几百年灌木花草都被铲除了,铲除了灌木花草的明长城反而显得呆板色彩单调,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和生机。

1、大通明长城所在山脊线路清晰,醒目,墙体保存的高大完整。一眼望去,可远观十数里。修建质量与甘肃,宁夏的明长城相比不相上下。墙体外侧基本长满了沙棘(黑刺),花刺(三根针),野玫瑰等多刺的灌木。人若穿行其中,苦不堪言。秋季到来,叶子变红,阳光照耀下,金黄的城墙,火红的灌木分外好看。我猜想,这些多刺的植物应当是有意栽种的,因为想穿过这样的荆棘丛确实艰苦费力费时。这无形之中多了一条防线。


2、陈荣所著的《大通境内的明长城考述》是目前所知最完整的一份资料。加之线路连贯,寻找起来相对容易。大通县明长城属北线的一段。“娘娘山沙尔岭起,札板山下止,边墙、水关、山崖共四千四百三十三丈。内墙底阔一丈五尺,顶阔七尺,实台高一丈五尺,朵墙四尺,共高一丈九尺。斩山崖高二丈,随墙墩五座。随墙壕一道,口阔一丈,底阔七尺,深一丈八尺”。关隘有东暗门,西暗门,“东暗门”应该是现今大通县元朔乡老营庄村,通往朔北乡马厂村,两村之间山梁上的古城墙所在的位置。在大通县新城乡新城村还有残存的“永安城”城墙。距永安城即“新城”城堡三里的地方就是“西暗门”。大通境内的明长城在清代时先后进行过二次维修。据(西宁府新志·建置)载:“国朝雍正十年,署西宁总兵官印务范散秩大臣时捷奏请动功重修。乾隆十年应据率同知县张渡于残缺处复捐傣葺理,虽垣堑时有损益,而规模仍旧”。自乾隆十年之后的二百多年间,再也没有对长城进行过任何维修。


3、据2008~2010年长城资源调查,青海省除门源县境内有一小段汉长城外,在10个县和两个区内存在明长城建筑遗址。青海省明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隆庆六年(1572年),扩建于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最后形成目前格局。青海省明长城分为主线和辅线两道:其主线主要分布于湟中、大通、互助、乐都、湟源县,修建的主要目的是护卫西宁卫、防御西海蒙古鞑靼海寇;辅线主要分布于互助、民和、化隆、贵德、门源县,修建目的为控扼关隘。据本次长城资源调查发现,青海省长城本体遗址总长度约323公里左右,形式以夯土墙、山险墙、山险、壕堑为主,局部有石墙;现存有敌台遗址10座,烽火台112座,关3座,堡44座,相关遗存5处。

文/火箭人


4


4


5


6


7、明长城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