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上市遇波折,何时柳暗花明
早在四月底,哈啰出行向美国SEC递交了招股书。时间刚过去一个月左右,就有媒体消息传出,哈啰出行推迟了上市时间,而同样推迟认购时间的企业还有喜马拉雅、七牛。
有分析人士认为,哈啰与另外两家企业之所以推迟认购时间,是因为近期股市大盘的下调和新入市企业表现不良,可能会对企业上市之后的股价、市值造成影响。
在今年,出行市场也似乎刮起了一波上市热潮,滴滴、凹凸出行、松果出行等也都在积极地筹备上市,争夺“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名号。诸多企业争相上市,都有在应对一级资本市场投资减少方面的考虑,毕竟共享出行市场竞争的激烈肉眼可见。
不过,哈啰出行推迟投资者认购,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也似乎有哈啰商业化步伐沉重的原因。自2016年成立,哈啰依旧是大量亏损,共享出行的盈利模式受到严重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哈啰能否有能力完成盈利的可能。
前方乌云密布,哈啰将驶向何方?
哈啰单车中场入门
哈啰一开始并不是做单车生意,而是专注于一键泊车、停车的技术,但开发的APP商业模式并没有打通。彼时,国内共享单车风起云涌,哈啰创始人杨磊觉得这个跟自己的技术有着很大的关联,便试着走了进去。
当时,摩拜和OFO正是大打出手的时候,成为共享单车行业几乎所有资本的流向地。而哈啰只能从二线城市下手,慢慢铺展市场。但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哈啰的运行日益艰难,甚至出现工资都发不出的窘境,而且一级资本市场也不看好哈啰的发展前景。
而蚂蚁的入资解决了这个问题,哈啰局面顿时有了起色。随着双方紧密合作,哈啰也合并了永安行共享单车,有了大步前行的底气。而且,蚂蚁金服对哈啰的投资,让哈啰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一级资本市场对哈啰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据天眼查APP显示,哈啰出行上市前融资15轮,投资方除了蚂蚁金服以外,还有复星集团、春华资本、GGV纪源资本等投资机构。
有了一级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支持,摩拜和OFO传出资金链紧张的消息,甚至有新闻称这两家企业挪用用户押金救急。不久,摩拜被美团收购,OFO不了了之。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后发优势”,指落后的一方通过模仿领先一方的制度、技术和模式,实现追赶式的高速增长。
哈啰的中场入局,占据“后发优势”,获得一级资本资金支持,并在决策上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成为共享单车行业现存的赢家之一,共享单车的市场格局也变成了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和哈啰单车的三强局面。
不过,哈啰出行与摩拜、OFO没什么两样,都是烧钱换取市场,亏损问题愈发严重。招股书显示,哈啰2018年、2019年、2020年其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亿元、11.33亿元,三年净亏损达48亿。
伴随着亏损,原来和哈啰共度蜜月的蚂蚁,也一改往日之态。一方面,花呗、借呗等业务受到监管,或许要被剥离,蚂蚁自顾不暇,很难顾忌到哈啰;另一方面,哈啰为了获得蚂蚁更多的资金支持,作为交换,哈啰也向蚂蚁金服抵押了自己全部的单车资产,期限三年。
2019年,哈啰15位股东退出,随后哈啰又收到了两轮融资,蚂蚁集团逐渐成了哈啰出行的第一股东,持比36.3%。在此之后,哈啰也再没有出现一次融资,蚂蚁也没有再向哈啰投资。
但问题还是哈啰一直在亏损,未能表现出盈利的可能。共享单车的资本泡沫破灭在前,70多家共享单车平台,烧掉了超过400亿,活下来还是在亏钱经营,也难免蚂蚁放弃资金支持。盈利的难题和资金链的危机桎梏着哈啰,不得不寻找新的盈利点,弥补长久以来的亏损。
多元发展,寻找新的盈利点
哈啰是单车大战中的幸存者,也心知肚明这成绩的背后是用资本砸出来的,如何有效的经营这一业务,是最为紧要的问题。哈啰在寻找新的增长点,来弥补单车业务产生的巨大亏空。
2018年,滴滴出现危机,网约车市场空了出来,哈啰着手于顺风车市场的开拓,试图开发出新的增长点。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顺风车收入为1.68亿元,同比增长161.8%。顺风车业务表现的不错,尤其是该业务的总交易额占2020年哈啰全年的53.8%,四轮车业务确实为哈啰探索新方向上给予了一份信心。但其所贡献的营收只占7.6%,从结果来看,四轮车很难成为拉动盈利的新引擎。
随着滴滴的回归,顺风车市场竞争严峻起来。顾客对滴滴的认可度也在市场上体现出来,哈啰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增速减缓。同时还要面对顺风车起家的嘀嗒,哈啰的顺风车业务优势不明显,在有交叉业务的城市,还面临着滴滴的价格打压。
政策监管原因也是导致哈啰顺风车业务难以开展的原因。哈啰在多地获取网约车的牌照失利,多地政府收紧网约车市场,哈啰很难获得网约车的合法身份,也致其发展受到限制。
在新的增长途径上,哈啰也尝试在共享电单车上闯出一番名堂。2017年,哈啰在市场上投放了一批助力车用于探索新市场。但彼时监管缩紧,各地政策不明朗,一线城市更是禁止电单车进入,只能在三四线城市发展。随着2019年,电单车的新国标公布,共享电单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青桔和美团也都推出了新的产品,在续航、个性化、用户体验上下功夫,区域性电单车也在入场,如松果出行。
招股书只显示了共享两轮车营收情况。2018年到2020年其营收分别是21.1亿元、45.44亿元、55.03亿元,在总营业额占比上超九成。但是这一财务数据中并没有披露出哈啰此前一直在讲的电单车市场数据,或许哈啰电单车市场并不及预期。否则也不会去卖电动车,与传统电动车企业竞争。
三、四线城市共享电单车市场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客观,抛却监管缩紧问题外,增量天花板仍是限制,常住人口上消费需求、使用频率都是问题,即使出行上的需求,也可以通过购买来解决,适用人群也就是当地上学的学生和流动人口。另外,即便是政策有些松动,电单车相对于单车的资产上投入更大,回本周期也需要时间。
除此之外,哈啰也试图打造一个多业务综合平台,开发更大的用户价值,减少出行场景的局限。哈啰在APP上开发了新的版块——本地生活,在酒店餐饮、火车票、线上广告等下功夫。还曾一度参与过社区团购,但入不敷出,只能潦草收场。这些本地生活的用户大多依赖于哈啰其它业务引流,而回馈到哈啰的其它业务的流量更是少之又少。
哈啰在新业务上确实是用心良苦,但贸然在新赛道上入局,胜算难以预料,尤其与美团这样的巨头竞争,简直是不堪一击。从商业角度来看,哈啰这些尝试并不能说是毫无建树,但对于盈利的目标来说,不亚于饮鸩止渴。在共享单车领域哈啰可谓是头部,但所涉及的领域无一不是难搞的赛道,而共享单车本身业务的亏损,也难以从外部得到弥补。
破局之处
哈啰在新领域的探索值得鼓励,但实际上共享单车的亏损也与其本身有关。
实际上共享单车并不能算是单纯的互联网生意,还有着实体经济的一些特点,单从互联网流量的角度去探索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并不可靠。哈啰核算过,只要达到每辆车每天骑行收入一块多,能够基本做到盈亏平衡,这很难做到。
哈啰所着手的是客单价,共享单车的兴起的本质在于方便自由出行,一旦与公交,地铁等价格相近,足以劝退大部分用户,涨价更是在网上吵得不亦乐乎。那哈啰接下来的如何出手,将决定了哈啰能否摆脱亏损的局面,能否健康的生存下去。
哈啰出行还是要死磕单车业务,寻找盈利的可能性。
其一、开发单车业务盈利的可能性。可以将共享单车的出行数据利用起来,与线上、线下的店铺开展合作,发挥引流优势;也可以将数据和一些公司共享,开发新项目,增加收入,包括但不限于与阿里等大公司合作,开发新的商业模式。
在此基础上,通过广告、VIP等收费获得更多营收,达到基本盈利的目标。或至少将单车本身的亏损降到可控制区间之内,增加盈利的可能,也能在投资市场获得更多的支持。
其二、加强共享单车的公共交通属性。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有关共享单车的倡议,将“最后一公里”夯实。实际上,共享单车就是原本的无桩公共租赁单车的变形,所充实的是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的闭环,达到减少公共交通压力,方便人们生活出行的目的。
哈啰不仅是要考虑商业运营的问题,也要将共享单车与公共领域联系在一起,合理投放车辆、及时维护维修、提升用户体验。加强政府合作,在旅游、城市游玩等领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其三、加强多边协作。把新业务和单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打造生态链,增强各业务之间的紧密性,发挥新增长点的优势。
总之,哈啰出行还是要竭力把自身的业务有效的转化为资金,减轻亏损。如今哈啰出行虽然急于上市缓解自己的资金危机,不过,长期亏损且没有盈利希望的企业,是无法在二级资本市场讲出好故事,获得资本市场投资者青睐的。
共享单车行业需要探索出一条成熟的商业模式,来缓解当下的困境。我们相信共享单车背后共享经济所拥有的巨大潜力,正如谷歌当初难盈利的困境,只不过我们现在处于黎明前的黑夜,所以看不出未来。
倘若新的契机来临,共享经济迎来巨大的变化,希望那个时候哈啰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