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端午节 马丽 - 铜草花
端
午
射
柳
端午射柳,是北方人民的端午节的一项竞技运动,相传在辽时就已出现。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端
午
赠
扇
端午赠扇,古已有之。据《唐会要》有载,贞观十八年(644)端午,唐太宗李世民曾亲书扇面赠于重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并言:“五月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此处唐太宗称赠扇为旧俗,可见端午赠扇习俗由来已久。
入夏消暑,扇子是人们最常用的纳凉用品,端午,夏意渐生,赠扇正当时。而唐太宗所言的“庶动清风”中“清风”二字,又蕴含“清慧的风化”之意。可见唐太宗的“端午赠扇”高雅且富有内涵。然而,赠送扇子的习俗,并不是从唐太宗开始,只是他进行了“普及”,后来才就形成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民间风俗中“端午赠扇”渐渐衍生出“辟邪、凉快”等含义,从高雅、文艺转而为通俗、实用。
端
午
斗
草
在古代,“斗草”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种娱乐风俗。每逢春夏,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男女老少特别是孩童和妇女们纷纷相约到郊外游玩斗草,是一项赏心悦目且文化味浓重的休闲活动。
斗草有“武斗”和“文斗”两种:
“武斗”玩法大致是: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多为车前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有点儿像民间俗称的“拔根儿”游戏。
“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因此玩这种游戏应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植物学知识。
淘诗词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吟起诗词,感受古人情怀,涌起一抹乡愁,盈得一份眷恋。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长寿,以显示皇恩浩荡。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却没朋友能共赏,略凄凉哀伤,怀念起为国尽忠的屈原,又增添了许多悲哀。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欢度端午佳节,免不了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节赛龙舟,热闹非凡。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
却问何方是故乡。
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
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
萱草石榴偏眼明。
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滋生异样的深情。